分享

柳河:碾杆上的红绳

 妙趣横生 2020-07-17

柳河:碾杆上的红绳

碾杆上的红绳

  碾子吱吱,扇车嗡嗡。脚步嚓嚓,笑语声声。

  碾坊在我的脑海里永远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___

  在六二,三,四自然灾害那几年,物资匮乏,粮食偏紧,六七十岁左右的人都知道,就是所说的瓜菜带挨饿那几年。由于那两年连续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那个年月就是高产也不如现在的低产产量高。原因是没有现在的多种化肥,田里只是上点少量的农家肥和土肥。土壤瘠薄催不起庄稼,种子也是种一代又一代的乏种,没有单独培育的良种。那时候种苞米,一锄杠三棵,所说的一锄杠就是所使用的锄头,包括锄勾子在内,立起来的高度,多数在160公分左右,也就是说株距是五六十公分左右,如果中间带红小豆,红云豆等苞米株距还要远一些。现在苞米株距25公分左右,以前一锄杠三棵从珠数上增加一倍多,现在的苞米杆高而粗壮,苞米棒子长而粗。那个时候每亩地玉米产量300多斤,现在一般2000斤左右,产量下查太多。那几年又赶上给苏联还外债,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勒紧裤带奋发图强,自力更生闯出难关。就在那天灾人祸的短短几年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树立了中国在世界的国威,地位与形象!

  在那几年,物资缺乏,粮食紧张。生产队里的劳动力每天标准六两粮食,家庭人口就更少了。牲畜就不用说了,哪能闻到粮食的味道啊!所以,使一些老弱的牛马都病倒了,有些病倒的牛马站都站不住,需要用人周起来,埋一些木头桩子,用绳子兜着肚子站着,喂一些饮食。强壮一点的能给少量的盐和料,勉强地维持农活和种地。用牛马推碾子拉磨,那就无从谈起了。那人们总还要生存,总还要有一些粮食需要脱皮,需要磨成面或其他加工,这个任务人们就责无旁贷了。

  那时有些小杂粮需要磨成面粉,人们就得推碾杆,抱磨杆。一盘石磨两个人就能拉动,用皮带子或布袋子做一个比较宽一些的套子,拴上一段绳子,绳子一头挂住碾杆或磨杆,宽的套子跨在左或右肩上,一个人在前边拉,一个人在后边推。推碾子就不同了,碾盘大圈大,一个碾砣子一两千斤重,人少推不动。压高粱、玉米面,粮食摊铺的薄一些还可以,如果推谷子,伐高粱米、伐玉米碴子,玉米高粱用水淘过后,厚厚的铺在碾盘上那可就费劲了。两个大人也推不动,最少三个人,一般情况强弱四人搭配。所以,石碾子的木框上都改成前后两个碾杆,前边的拉,后边的推,俩个碾杆四个人。一天走上几十里,没走出直径三米的圆圈圈。

  这样就导致了谁家要长时间的推碾子拉磨,就得求亲告友找帮手。时间多选在星期礼拜天,因学生们在家。下雨阴天,生产队二、三线劳力没有出工。很多青年男女也积极踊跃参加到推碾子拉磨的大军中来,他们的到来给碾坊增添了力量,增添了情趣,增添了情感和情爱。

  你帮我,我帮她,咱们两个帮他家。人们在劳动中,猜谜语,讲故事,家长里短逗笑话。热情洋溢,笑语声声。尽管活累,精神振奋,心情舒畅,不觉疲乏。抢杆夺套,争先上阵,谦让休息,互相体贴,互相照顾。往往主人家还要邀请到家吃顿饭,尽管是:小米饭,大碴粥,大咸菜,土豆炖白菜……人们吃得是那样的香甜,是那样的开心,是那样的友情。那时的粮食是三无产品:无化肥,无农药,无转基因。生产队做的大碴干饭、大碴子粥,半里地就香气扑鼻,引人垂涎呀!

  碾坊生活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亲情、友情、爱情!谁家一推碾子拉磨,男男女女有情者自然报道。精心尽力,忙这忙那,无目标者也来帮忙凑个热闹,有幸碰到知情所爱。有情人能借机碰碰手或休息时间拉下手,那是热流满身,莫大的幸福,莫大的满足。时常就有老一辈人看出端倪,从中捡一个红媒当当,闹杯喜酒喝。也有的老人没有看明白,把两对情人给交叉介绍了,给大家搞个笑谈。所以说:那时的碾坊是婚姻介绍所,是谈恋爱的场所。我们一个生产队,就由碾杆上的红绳,拴出了唐小民与高贵琴,张立志与周红文,杨春福与兰玉华等八对美好姻缘,也引导其它青年男女踏入边缘,走上彩船。就连当时小学生的我们,虽不懂搞恋爱,也都拴上了好朋友、好哥们、好姐妹的情缘。

  那个年代尽管生活清贫,却是累中有乐,无忧无虑。团结有爱,人人平等。碾坊的红绳留下了多少勤劳淳朴的美德!留下了多少忠贞不渝的情爱!留下了多少千古不朽的佳话!

  柳河

  2019.4.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