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其昭:石雕世界源头村

 妙趣横生 2020-07-17

钱其昭:石雕世界源头村

石雕世界源头村

走进源头,就像是走进了石雕的世界。不论是祠堂的堂匾、柱子、祖宗龛,还是民宅的墙基、门框、匾额、窗子、甚至连鸡窝都是用红米石构筑的,其间的石雕工艺美仑美奂,令人叫绝。

青原区值夏镇源头村,当地人称为“打石源头”,村中每个男子都会石雕手艺。解放以前,这可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庄,解放后,随着工农业的飞速发展,这个村庄反倒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了。

源头村,自开基以来,已有三十四代居住于此,历时900余年。有坐东朝西大小祠堂八幢,其中杨氏的祠堂有:承明堂、居易堂、敬修堂、松轩堂、秋溪堂、翕和堂。居易堂,是杨氏祖宗的一支。敬修堂、松轩堂、秋溪堂、翕和堂,又是杨氏祖宗的另一支。开元堂是胡氏的宗祠;开先堂则是欧阳氏的宗祠。

承明堂,是源头杨氏宗祠,依山傍水而建,门前两棵柏树古老而沧桑,树干两个大人围抱不完,足有七百多岁,却依然苍翠挺拔,显现出勃勃生机。祠堂的鹊巢门楼飞檐翘角、凌空欲飞,甚为壮观!祠廊里站立着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三块硕大的碑刻靠墙而立,两个石鼓左右其门,给这座杨氏宗祠平添一份庄严和肃穆。走进祠堂,赫然耸立的4对石柱,彰显了源头人的大气;石条砌的祖宗龛雕刻的精美图案和彩绘,则展现了源头人的聪明和智慧。

敬修堂,在承明堂右侧,门景极像“贞节牌坊”的格局,全部由红米石雕刻组合而成,其图案有阳雕、镂空雕,特别是门上的一把算盘是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那些算盘珠子还可以拨动,可惜在“文革”期间被彻底破坏,现在只剩空框一个!至今我们仍可清晰地看出其匠心独运的整个艺术框架。在这个牌坊式门景上,我们看到一幅“媳妇孝婆”的石雕,画面上有个媳妇,正跪在地上用手托着自己的乳房,将奶水挤进婆婆的嘴巴。相传,敬修堂有一对婆媳,媳妇对婆婆非常孝顺,在婆婆年老时,牙齿稀少时,天天煮稀饭给婆婆吃;随着婆婆的年龄增长,牙齿全部脱落,看着婆婆难以吞咽食物,媳妇不仅每天用乳汁喂养孩子,而且坚持每天用乳汁喂婆婆,直到婆婆老死。这样的孝行,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看到这样的石雕,你的心能不被震颤么?

松轩堂,离承明堂百米之远,在翕和堂后排,这里的石制围栅、石制门窗、石制桌子,无一不使人感受到源头人的灵魂已经深深溶入到石头里面去了。

秋溪堂,离承明堂百米之远,在翕和堂右侧。

翕和堂,离承明堂百米之远,离敬修堂不足60米。

开元堂,胡氏唯一祠堂,门前古柏两棵,虽历尽沧桑,几经修葺,风采依旧。

在源头,有很多神话故事,但总是与石头有关。传说这里有一座较杨姓更早的村庄,叫“塔里前”。建开先堂时,在祠堂里用石块建有一座高大雄伟的镇村塔,塔顶有一把宝剑,还有一把铁链锁住此塔。建塔时,有位法师说铁链断开之时,就是这塔飞走之时,也是欧姓灭门之时,当时的人们未必相信。许多年后的一天,有好事者爬上塔顶,将此铁链打开,一夜之间,塔飞过高山,越过赣江,飞到了永和镇的圩镇旁,永和人称之为“飞来塔”。塔飞走后,欧姓人家果然遭到了绝户之灾,所幸的是有两户人家在外做生意未归,才免此灭户之灾。

源头的古巷道多由石块砌成。房子一律是东西方向,巷道横竖整齐划一,呈“井”字形,站在巷子这一端可以一眼望到那一端。据杨冬金老师介绍,村子最后一排房子依岩而筑,是因为这个村子建在半山腰上,而土底下都是红米石岩,没有办法挖平,要做房子只能是依山而建,先辈们便有意识地把村后岩山开凿成一块平地,以利建房。在源头村逛,你看不见一点脏水,通过询问得知排水沟全在这“井”字形的古巷道下面,纵横交错,然后汇总流向祠堂门前那口大池塘,村民称之为“龙脉”。这样完美的排水系统。不由你不佩服源头先人的智慧。龙脉两侧则是人工开凿而成的龙眼,深有二十丈,广有一亩,很像龙的双眼。

源头人的智慧,完全可以从那些石刻艺术上看出来,那么,源头人的勤奋,则从他们在石器的灵活使用中得以充分体现。碾药、碾辣椒粉的碾盘一般是用生铁铸造的,可源头人不,他们偏用石头凿之而成。

碾坊中的古碾,就是由一个环形石槽构成,中央有一柱子,由它带着一碾盘和着一碾子,然后再由牛背着在碾槽四周不停地转着,千百转下来,谷壳就碾脱了。杨冬金老师不无憧憬地说:小时候我就经常跟着父亲去古碾坊里碾谷,坐在碾盘上,挥着竹鞭赶牛,心里非常惬意。

江南好,谁不忆江南?源头的米馃更令人难以忘怀。源头村的米馃又甜又韧,特别好吃,那是因为米粉是由石碓舂出来的。石臼是把一块整麻石由人工精心雕凿而成,碓身由一根轴安在两段樟木墩上,人力踏起落下舂米粉,然后过细筛。假如你有机会你到了源头,不防也去体验一番。

源头人住在雕刻精美的房屋里,当然也忘不了为他们的祖宗也营造一座石雕的坟茔。杨氏的祖坟就在大路边,来来往往的人都可以看到,祖坟全用红米石雕砌成,上面的坟联、图案尤为精美,“和尚伸懒腰”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看到了村周的几个称之为“石窝”的石场,我们才恍然大悟,这个几乎是用石雕砌成的村庄,原来取材非常方便。据老人说,村里的石材全部取之于四个石窝,周边的土渣,就是采石所摒弃的废土废石;村庄对面的石窝,至今叫“对面石窝”,每户居民做房子所用的“天石、地石、石墩、转角石、横担”,都是从这里取材的,这儿的石块质地均匀,无开裂,无花边,村规规定只有本村居民建房才可从此山采石,坚决拒绝外村人的购买;一处是塘崖石窝,那里整个一座山都是质地相当好的石块,只因离村太远而遭人荒弃,现在石山上的手工痕迹历历在目;还有一处是南华石窝,离村稍远,只因不属源头村,但可由源头人可以开采,且不受村规约束,故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里的生意相当火爆。

我们顺着源头的“龙脉”而行,约距村庄三百米的山腰间出现了罕见的奇观。裸露的石层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窝,且层层叠叠,形态各异,有的在路上低洼处,有的则高出路面,山水根本冲刷不到,那么,这些石窝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何源头村三面环山,独独此地才有此奇观呢?是天公在点化杨姓人的石雕手艺,抑或是杨姓人的手艺精绝,天公不服,也来一比高下?据专家推测说,可能这里以前的地势较高,雨水直冲而下,所以才雕琢了这么一些罕见的石窝奇观。

我们攀上了源头村后的最高峰,看到一堆状如狮群的乱石,当地人叫它们为石狮子。相传,这些狮子天天在山峰上吼叫,吵得老百姓不得安宁。于是,杨氏族长带领村民们天天跪拜天地、祭祀鬼神,祈求生活安宁。“诚能格天”,杨姓人的诚心终于感动了天地,玉帝命雷神将石狮一劈两开,这才听不到石狮的吼叫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安宁了。专家解释,两堆乱石中间的巷道,就像一个哨子口,山风伴着松涛从巷道通过,所以形成了“狮吼”,古人不能用科学道理来解释,也就只好把它当作“狮吼”来解释了。这么大的石头为什么会断开呢?因为这座山处于两大板块挤压处,地壳的运动不但挤压得大石头断开,而且这座山仍处于“成长”之中哩。

源头的石雕实在是太迷人了,穿行于村巷之中,真有使人误入古石器时代之感,可又有谁知晓这些石器里蕴藏着红色的故事呢?因这里前近赣江,后靠高山,地理位置特殊,大革命时期,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山同志就曾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

 “白军弟兄们,你们这般辛苦为了谁……”

“没收一切外国资本,……”

红色标语就象石雕一样,深深地浸淫在墙上,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红白两军交战的情景。原来,曾山同志在泰和他姑姑所在的村庄朱家村做地下工作,因姑姑家的邻居有一女嫁给源头的杨成芙,杨成芙才与曾山相识。故两人常来常往,白天在田间干活,晚上在三角塘与曾山一道商讨革命工作。当时秘密的纯化区委就设在杨成芙家中,杨成芙任书记,曾山任区长。杨成芙夫人在世时常对村人说,当年她家的楼上经常响着印刷机的嗡嗡声,那是曾山和杨成芙在印刷文件、传单等,后由于国民党的搜捕,才将区委机关迁往六、七里外的渼陂。

三角塘,可以鲜为人所知,但在党史里不应是空白!在三角塘的山脊上,战壕依稀可辨,战壕环南而挖。村中老人说:红军打唐云山那年,这里死的人好多好多。红军在战壕里用水机关枪在扫射,敌军在山下往上攻,不知生死的小孩们跑去捡弹壳玩,急得红、白两边的官兵大叫:“小孩,快走开,这里危险!”一场战斗下来,山上山下死伤无数,晚上,妈妈只需要说一声:“听,三角塘有鬼在叫……”,小孩子的哭声立刻就止;杨冬金老师说:“我们小时候一群孩子,骑在牛背上去放牛,行至三角塘时的那个心呀,特紧!水库那边的人头骷髅,常被胆大的伙伴们用树枝挑起,真能吓掉人的三魂七魄。”

源头山多、石多、树多,不!应该说是石雕多,红色故事多,神话传说多。源头的石雕美不胜收,游人徜徉其中,陶醉其精湛技艺之余,一定会产生许多遐想。

作者简历

  钱期昭,笔名钱其昭,男,1958年出生,青原区富田镇人。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江西省作协会员。业余时间喜爱从事于党史研究和文学创作,在青原区委宣传部工作期间,担任了《丹心照汗青》、两期《青原文艺》、《群星辉耀东井冈》等书的编辑。参与了《青原区教育志》、《青原区志》、《富田镇志》的编修,在海内外各级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歌词、论文一百余篇,撰写了电视解说词《魅力青原》及历史文化研究《青原游》两本书,计30多万字。

  2009年6月,30万字的红色历史长篇小说《东固暴动》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吉安晚报》、《井冈山报》、市电视台“今晚八点”都作了专题报道。

  2011年元月中旬至二月,“曾山、赖经邦和段起凤的英雄传奇故事”讲座由市电视台《庐陵时闻》连播12期。

  2014年7月,30多万字的红色历史长篇小说《烽火赣西南》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