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若敏:漠河一瞥

 妙趣横生 2020-07-17

刘若敏:漠河一瞥

漠河一瞥

  自从读了著名作家张抗抗的中篇小说《北极光》,对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上空的发光现象有了热切的向往,真想在夏至那天前往我国的漠河,一睹绚丽多彩的北极光。这个愿望萦绕我心头二十多年,一直没有能够成行。近几年,亲属在那里合伙经商,设了办事处,让我和妻子有空去那里看看。

  身为黑龙江省居民,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北极漠河,确实是一种遗憾。于是,我和妻子在今年国庆黄金周去了漠河。虽然不是夏至,看不到北极光;不是冬至,看不到最长的夜晚。但毕竟能看到祖国的最北端,感受一下大兴安岭冬天里的一把火之后的凤凰涅盘,也是值得的。

  九月三十日晚上,我们乘上N7041次直快列车直奔漠河。山路曲折,一路上坡,坐了一夜车,天亮后才到嫩江县境内。我拉开车窗才发觉,外边的景色非同寻常了:铁路边一会儿是松树,一会儿是杨树,一会是白桦。绵延的山坡很平缓,只有崇山,没有峻岭。森林不很茂密,但规模宏大,树种很单一,绝不像小兴安岭的灌木丛生能够形成五花山。森林连成片,列车行驶十几分钟路边的颜色不改,都是金黄或者雪白。

  晚六点半夕阳西下,列车才驶进漠河县终点站。一千二百公里的路程竟然运行二十多个小时,这在火车提速的热潮中,显得很不合节拍。

  外面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妻子的二弟拿着雨伞来车站出站口迎接我们。出站不到二百米,就到了办事处的一栋小砖房。晚上,二弟给让我们吃到了他亲手烹饪的黑龙江白鱼、漠河小笨鸡。不过,最受欢迎的还是大白菜炒山木耳。

  漠河县一九八一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建县,总面积一万八千多平方公里,是呼兰、宾县、巴彦、通河、木兰五个县的面积之和。境内有汉、蒙、回、满、朝鲜、鄂温克、鄂伦春、锡伯、土家等十一个民族,人口才十万,仅相当于巴彦县的巴彦镇人口规模。

  漠河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吸引深深地吸引了我,一九八七年那场举世震惊的特大火灾,留下的似乎只有一座纪念馆,其它被毁坏的痕迹早已经看不见了。后来,经当地人指点,才能看见黑色的树干。

  开花冠轿车拉我们去观光的杨经理也就四十岁刚出头,车技很娴熟,比我要强好几倍。在蜿蜒曲折的公路上穿梭,一路疾驰却有惊无险。途中顺道去了一个新辟的景点观音山。三面观音似曾相识,原来是三亚南山寺的。七年前我们去三亚,曾经见过,不知为什么运到这里来了。停车场和游道都是用木料搭建的。这样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能就地取材节约建设费用,走在上面感觉也很特别。金色的落叶铺在路上,有工人在清扫,妻弟说:“不要扫,铺在上面更好看。”妻弟虽然做买卖,但是懂摄影,艺术观点比我要强。他指点我选取最佳角度,拍了很多照片。

  这里的树木比赛似地向上窜,树干笔直,树下没有什么灌木,视野很宽阔。

  北极村门票只有成人票,每人六十元。驾驶员和记者免费,我们一行四人买了两张票。

  北极村是个临江小镇,原叫漠河村,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北麓的七星山脚下,与俄罗斯阿穆尔州的依格娜思依诺村隔黑龙江相望。原来的漠河乡现正式更名为北极乡,有二千多人口,有四十家旅馆。

  车子穿村而过,几分钟就把全村看个大概。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昔日闭塞的边陲乡村正在崛起,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此观光旅游。当地政府也以此作为新的经济增点,增加投入,着力改善条件。据介绍这个乡每年举行一次“北极光节”、“北极冰雪节”、黑龙江冰雪汽车挑战赛等大型活动,宣传北极、拉动旅游。兴办了龙江游、水上餐厅、篝火自助餐等特色服务业。

  进入北极村,有一种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村子里显得特别宁静,没有鼎沸的人声,没有机器的轰鸣,没有建筑工地扬起的尘土,没有来回穿梭的车辆,一切显得安宁、静谧。田园、河流、森林、村庄在阳光照耀下,构成一幅壮美的画卷。界河边新建起一个广场。黑龙江这一段远没有松花江宽,但是水颜色深,据说有十多米深。中俄两国的交界在河道中心,没有标志,只要不上岸,就不算跨越国境。江对面的山非常奇峻,在黑龙江绝无仅有,可惜归了侵略者,心里不是滋味。川流不息的江水时刻诉说着瑷珲条约的耻辱。唯一值得安慰的是站在这里可以看见险峻、秀美的山峰,仿佛来到了桂林。

  祖国的北极有好几个碑,都是正宗的,给我印象最深是北极点。地上有全国地图,我们在哪里照了相。有一家饭店很别致,门外有鄂伦春族雕像,散漫很神奇,还有不同时期使用的劳动工具、民族服饰、当地动物标本、猛兽皮毛,很有文化内涵。

  我买了一本摄影集,全都是漠河风光,四十元一本,贵点,值得买。

  汽车驶过解放军的边防哨所,大家都想进去看看,据说可以看到对面俄罗斯的村庄,可是,门口有一位中年人拦住了我们。不让我们进去参观,我出示了记者证,仍被拒绝。哨所里面会有什么军事机密呢?反正不认识,没有关系就是不准进去。

  这时,我看见院子里面有一些群众走下了望岗楼,继续在院子里参观,其中男女老少都有,整个除了哨兵之外,都着便衣。阻拦我的中年人也没有穿军装,他告诉我:“我是这里的军人,不信我可以给你看军官证。”

  我说:“不必了。”因为我曾经也是军人,此时此刻我更由衷地敬佩戎边将士,过节了,他们还得坚守哨位,换来人民的安宁。

  他们阻拦我们是正确的。假如我是假记者或者是间谍,岂不给党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不过,我还是想看看到他们的生活环境,看对岸的俄国秀美山河,过去曾经是我们的山河。遗憾。我在外面用变焦镜头拍下了哨所。

  仔细想来,这种哨所是象征性的,没有必要拒绝游客,完全可以开辟成景点。

  回来的时候又看了一个景点——李金镛祠堂。是新修的,建在胭脂沟附近的山上。李金镛是晚清官员,字秋亭,号翼御,江苏无锡人。曾经任吉林府第一任知府,后任长春厅通判,是四品官员,相当于想在的副省部级。一八八七年,由于李鸿章的推荐,李金镛从吉林被调往黑龙江筹建漠河金矿。他积极奔走于天津、上海、烟台等地,募集资金,招聘矿师,购买机器,筹运粮食、军火、招募矿丁,于一八八八年十月抵达漠河创办漠河金矿,矿务局正式成立。设了三个金厂:漠河金厂、奇乾河金厂、洛古河金厂。李金镛善于处理与俄方的外交事宜,收复了被俄方占据的金矿,在小北沟加强操练军队。当地人都说他是一个豪爽正直、富有民族气节的传奇人物。

  金矿事业刚刚兴起,李金镛终因操劳过度而积劳成疾,在漠河金矿与世长辞。年仅五十六岁。清庭颁旨,将其事迹入列国史馆,并准许在漠河及原籍无锡立祠纪念,追认他品二品顶戴。据说,至今在当地一些采金人中,还流传着打井掘金前拜祭李金镛的习俗。

  2009年国庆节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作者已经授权《文化范儿》微信平台独家首发】 文内图片来源于作者提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