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其昭:福宝,青石板铺砌的古镇

 妙趣横生 2020-07-17

钱其昭:福宝,青石板铺砌的古镇

福宝,青石板铺砌的古镇

  泸州有合江,合江有福宝,福宝福宝,人福地宝,名早扬之,心实仪之。

  车子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上高下低,人坐在车上,心老是悬着,想想这里没修公路前,真的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路上,时而有身背竹篓的人影出现,这是电视画面里云贵川一带人用背篓背东西的现实版,为什么是“背”而不是“担”呢?直到这时,我才知道,四川的山陡峭峻拔,地无三尺平,如用箩“担”,是很难放平箩筐的,背着竹篓干活,是四川人的聪明选择。我的思维还在背篓上,车却到了目的地——福宝镇。

  呵呵!山路崎岖不说,连回龙街也是蹿高伏低,这种迥异的古镇风貌真让我们这些江南人大开眼界,大家惊奇地谈笑着、品评着,觉得眼睛不够用。古镇整体不大,放眼便能鸟瞰。回龙街是一条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古街,街道七上八下,长约450米,铺满了青石板。石条块高排、低排、横排、竖排、斜排,看似有规则,实是无规则。铺展得不平,石面也不平,就是这些似有实无规则的青石条,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街道两边的房子都是典型的川东南民居,令人惊奇的是所有的墙基全是用青石条砌成。难道这里从不烧制青砖,专事凿石为基?我四处巡视,希望能从蛛丝马迹中找寻到答案。

  福宝古镇依山环水,确实是块风水宝地。青石条砌就的古码头告诉我们,古代这里的货物运输,尤其是自贡的井盐出川,走的就是这条河道,这个码头,就是当年的水运码头。青石是耐磨的,材质比红米石硬多了,从青石板上凹凸的踏痕,岁月打磨出古镇昔日的辉煌。古镇顺山势而建,石板路街道渐行渐高。登上一坡石阶,脚就踩在下面房屋的瓦面上了,住在上面的人晒菜干、鞋子,只需往瓦面上一放就行,很是方便。这一处,那一处,随处可见瓦面上晒的东西,这算是一种奇观吧!

  民居依坡就势,分立街道两旁,上几个石阶就是一户人家,这个石阶往边上分几个石阶又是另一户人家,触目的全是青石板、青石条和青石块。民居都是木头结构,横梁为架,立柱为屋。临街的一面木板作墙,其余三面篾织为壁,从外部看好像是一格一格组合起来的。面街的店铺一屋连一屋,青一色的人字坡顶瓦面,没有翘头的垛子,这种建筑风格有别于江南的风火墙。有的房屋明明是方方整整的,可它偏要伸出一大截,像在一块完整的围裙下端连缀了一块补丁,特别引人注目。余皆像搭积木般的随意搭建,这一栋,那一间,挨挨挤挤,没有一个统一的朝向。身处其中,不辨南北,这又是一个奇观!

  古街静谧,无车马喧嚣,老人小孩都可以放心玩耍,不必担心行车会撞上人。英俊潇洒的年青小伙子穿着时髦,或打手机,或跟人打招呼;面容姣好的姑娘们凑在一起嘻嘻哈哈的,或尖着嗓子唱歌谣。稚气活泼的小孩子们,或追追打打,或光着脚在青石板上跳橡皮筋,好不热闹。一个衣着光鲜的少妇背着背篓过来了,她背后竟有一个娃娃扭动着头在看世界,又 一个二个……背篓出现了,我们忙举起相机抓拍,将其定格在新奇见闻里。我看过背篓背山,背地,却从没见过背人,呵呵!这地方的娘们真聪明,不像江南人像捆贼似的把娃娃紧紧地缚在背上,而是让娃娃站在背篓里,既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娃娃。

  还有更有趣的事呢。我们走累了,打算找间茶馆喝口茶休息一下,便向一个居民打听茶馆在什么地方,怎么走?呵呵,老哥先生,你猜他是怎么回答的?他倒是笑容可掬的热情得很,他用那川腔川调详详细细地给我们指点路径,告诉我们先向左拐再向右拐,再向右拐,再向左拐……,拐得我们晕头转向,拐得我们更加不辨东南西北。天哪!这哪是在指点迷津呀,简直就是在鬼画符嘛。我忙朝他打拱作揖,说:“谢谢谢谢!老乡!你别拐了,你再拐就要把我们拐到爪哇国去,回不了家啰!”同行人大笑:“川音好听,咋指点路径就这么难呢?说不出东南西北方位,这恐怕是与这里的无序建筑有关吧?”“什么无序建筑?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尊重大自然规则,依山顺势而建,天人合一,这才叫真正的大自然呢!”

  青石铺路青石砌,古色古香古福宝。是大自然恩赐了福宝人以青石,是大自然恩赐了福宝人以智慧,福宝人才能将青石开凿打磨出这样一条“文贵跌宕”的古街,创造出这么一个风格独特的古镇。这里就像一坛醇香的米酒,从元末明初窖藏到了现在;这里就像一块未雕琢的璞玉,保留了其原始的自然风貌。这里的民风纯朴如酥,甜人,醉人;这里的青石板底蕴深厚,诱人,留人。

  住在福宝的人有福气,能来福宝畅游一番何尝不是一种福气?

  2015.10.15.

作者简历

  钱期昭,笔名钱其昭,男,1958年出生,青原区富田镇人。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江西省作协会员。业余时间喜爱从事于党史研究和文学创作,在青原区委宣传部工作期间,担任了《丹心照汗青》、两期《青原文艺》、《群星辉耀东井冈》等书的编辑。参与了《青原区教育志》、《青原区志》、《富田镇志》的编修,在海内外各级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歌词、论文一百余篇,撰写了电视解说词《魅力青原》及历史文化研究《青原游》两本书,计30多万字。

  2009年6月,30万字的红色历史长篇小说《东固暴动》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吉安晚报》、《井冈山报》、市电视台“今晚八点”都作了专题报道。

  2011年元月中旬至二月,“曾山、赖经邦和段起凤的英雄传奇故事”讲座由市电视台《庐陵时闻》连播12期。

  2014年7月,30多万字的红色历史长篇小说《烽火赣西南》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