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其昭:打张辉瓒的故事

 妙趣横生 2020-07-17

钱其昭:打张辉瓒的故事

将张辉瓒的人头放水漂

罗通,少将,富田镇楼下村人。

从第六打吉安开始,15岁的罗通就带领村里的儿童团员站岗放哨、查路条。白天,他们在河东山上摇旗呐喊,为赤卫队助威。晚上,他们划着小船向城里放箭发传单,实行“攻心战”。打下吉安城后,罗通兄弟都报了名参加红军,部队考虑到需要留下一人照顾他们的父母亲,兄弟俩之中只能批准一人参军。小罗通便拿出小儿的耍赖劲,坚决要求参军,被编入庐吉永泰独立团。

    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20万重兵对苏区红军进行第一次“围剿”,委令十八师师长张辉瓒担任“剿匪”前线总指挥,在800里战线上拉开了总攻序幕。

    骄横跋扈的张辉瓒认为红军不堪一击,孤军深入,向东固、龙冈方向推进。罗通所在的独立团奉命急进赶往龙冈,隐蔽在黄竹岭附近。

    12月30日凌晨,整个龙冈山区被笼罩在一片烟雨迷雾之中。在黄竹岭临时指挥所,毛主席诙谐地对朱德说:“总司令,你看,真是天助我也!三国时,诸葛亮借东风大破曹操,今天,我们要乘晨雾全歼顽敌哟!”

    上午9时,浓雾散尽,龙冈山区已是晴空如洗。张辉瓒的先头部队在龙冈以东的小别山附近登山,等候多时的红三军第七师和独立团突然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罗通举起小马刀,就象一头小老虎一样,勇猛地杀向敌人。他左躲右闪,避开敌人的子弹,跳跃式的前进,迅速接近了敌人。敌人端着剌刀捅过来,罗通急忙用小马刀格开,马刀一沉,拦腰砍去,将敌人砍翻,再劈一刀,结果了敌人的性命,从敌人手里缴获了一支捷克式步枪。他高兴极了,端起步枪连连向敌人射击。

下午4时,朱毛下令发起总攻击,黄昏前结束战斗,全歼张辉瓒一个师部和两个精锐旅,总计近万人,活捉了张辉瓒,缴获甚重,首战告捷。

    1931年1月20日,在东固召开了第一次反“围剿”祝捷大会,公审处决了张辉瓒,将张辉瓒的头颅挂起来示众。

    第二天,罗通奉命和一个胆大的小战士用畚箕抬着张辉瓒的人头往富田走。抬着抬着,两人的肩膀抬麻了,罗通突发奇想,说找根藤子拴着人头放在地上拖着走,这样一个人拖,一个人就可以得到休息。哪知刚拖不远,就发现人头被地面摩擦得不成样子,吓得两个小战士又赶紧捡起畚箕来抬。

富田开万人祝捷大会,张辉瓒的人头就挂在会场的古樟上示众。接着,他俩又抬着张辉瓒的人头前往新安、新圩、陂头,一路地挂起来示众。

到了值夏,张辉瓒的人头示过众后,他俩找来一块木门板放入潇泷河中,想利用顺水将张辉瓒的人头漂向吉安城。岂料,罗通的手一松,人头就在门板上滚动不停,不一会就滚到了河里。罗通忙在门板上弄一堆土,将头颅固定住,然后插上一面写有“张辉瓒头——欺压工农大众的下场”的白旗,这才让门板漂流而下。

吉安城里,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九路总指挥鲁涤平正在等待张辉瓒的“剿匪”捷报。不料,他等来的却是张辉瓒的人头,仿佛一盆凉水从头浇下,浑身都凉透了。

罗通人虽小,却智慧百出,顺利地将张辉瓒的人头送给了盘踞在吉安城的敌司令部,给敌人以极大的威慑。

作者简历

  钱期昭,笔名钱其昭,男,1958年出生,青原区富田镇人。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江西省作协会员。业余时间喜爱从事于党史研究和文学创作,在青原区委宣传部工作期间,担任了《丹心照汗青》、两期《青原文艺》、《群星辉耀东井冈》等书的编辑。参与了《青原区教育志》、《青原区志》、《富田镇志》的编修,在海内外各级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歌词、论文一百余篇,撰写了电视解说词《魅力青原》及历史文化研究《青原游》两本书,计30多万字。

  2009年6月,30万字的红色历史长篇小说《东固暴动》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吉安晚报》、《井冈山报》、市电视台“今晚八点”都作了专题报道。

  2011年元月中旬至二月,“曾山、赖经邦和段起凤的英雄传奇故事”讲座由市电视台《庐陵时闻》连播12期。

  2014年7月,30多万字的红色历史长篇小说《烽火赣西南》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