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敏:母校 母校 通河一中是我读高中时的母校。母校建校六十周年,老同学徐明前去参加庆典并代表我们这一届学生发言,我很高兴。但我因送女儿苗苗上外地大学报道,未能一起前往参加庆典,是一件憾事。 我很想念母校,想念母校的老师,想念母校的老师同学,想念母校的老楼、阅览室、草场、学农基地。 我是一九七二年秋天,从乌鸦泡林业子弟中学转到通河县第一中学的。到了年底接到通知:高中实行考试录取。文革后期回复教育制度,复课闹革命就让我赶上了。 一九七二年底考高中,一九七三年一月发录取通知书,三月一日开学上高中。我的总分排在全班第六名,我被录取了。从此我在通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读书两年半,其中有半年是学习农业实用技术。一直到一九七五年七月份毕业。 三十一个春秋匆匆流逝,作为通河县高三十七班的学生,已经都步人中年。当我们促膝围坐,畅叙三十一年来的人生历程及重温同窗情谊,在这情深深,谊浓浓之际,我们忘不了曾经教导、哺育、培养我们的母校。 通河一中的校园生活,老师们在课堂上诲人不倦的形象历历在目。每当同学聚会,我们谈起老师的名字如数家珍。俄语老师孙义民,语文教师许其远、周瑰、毕可学、冯艳生,政治老师李凯、杨清泉、朱志远、魏希安,数学老师候瑞学、王进之、高作陆、曹淑珍、王乃营、潘化臣,物理老师王克明、陈春明,英语老师郭秀珠、王亦勤,化学老师李秉承、曲连成,历史老师林凤江,地理老师刘忠和,体育老师李福智,还有管后勤的老师张杰。这一串闪光的名字,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 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严格耐心,师长风范犹铭记在心。老师们的崇高品德,道德风貌与人格魅力,更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我的一生。有的老师已经不在人世了,但他们音容笑貌还清晰地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常常暗自庆幸,假如没有反右、文革,边疆三等小县,不会一下子集中这么多名师。他们都是名校的高材生,有的还是名校的研究生,在当时就属于凤毛麟角,即使是现在也难得分配到这里来。 与我交往较多的孙义民老师,现已年届古稀,回到原籍吉林省磐石市颐养天年。近几年,我去探望他两次。他领我游览了磐石市的风景名胜,还送给我数本珍贵的图书。老师,永远是老师。 母校的基础教育,使我们终身受用,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也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榜样。今天,我们可以骄傲而无愧地向母校和老师们禀报,你们的学生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徐明是我高中同学中的佼佼者,他在省府就职,在公文制作管理的学术研究方面也颇有成就。在同学中也很有凝聚力,时常组织同学聚会,对困难的同学还热情帮助。 黄丽明也是同学中有成就的,她是农村孩子,拼杀出来,现在已经成为第四中学的副校长了。 还有李辉、于德清、孙天峰、张柏峰、辛志勇等,当时都是同我来往较多的同学。现在成就虽不算突出,毕竟也在各个岗位上都有一席之地。我们之间偶尔通通电话,发个电子邮件,见面的机会不多。 2006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