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兵器时代,明知前排必死,为何还有不少士兵甘当马前卒?

 青史如烟 2020-09-17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唐诗当中不乏边塞战争之诗,而李白的这首《战城南》,却一改其先前的雄浑壮阔之风,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副残酷的大战场景,让人们清楚地看到,战争不仅能够建功封侯,更是会死人的。

冷兵器时代,即便没有现代战争中的军火弹药,当时的刀枪剑戟、长弓劲弩的杀伤力却依然不容小觑,而军阵排位当中,若论危险率,仿佛莫过于前锋军阵的前排军士,这些人不仅要面对对面敌人的首轮远程弓箭打击,还要迎接接下来敌方骑兵的猛烈冲击、步兵的跟进补刀,往往一波猛烈冲锋下来,能活下来的屈指可数。

那么既然前排往往都是炮灰儿,可为何每次打仗,还有不少兵士争着站在前排呢?

向死而生,越是最危险的也是最安全的

按照常理来看,前排的军士要承受敌方的首轮打击,这种打击往往是倾尽全力,危险系数之大自然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既然如此危险,当兵的人们又都不是傻子,谁会主动伸出双手去拥抱死亡呢?毕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怕死,是每个新兵必然要迈过的心理门槛,当眼睁睁看着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眼前陨落之时,谁能保持淡定?特别是站在第一排,看着对面明晃晃的大刀片子,如排山倒海般的阵势就这么呼过来,怎能不怕?

大战在即,万一前排兵士突然哗变,溃退,那对己方士气可就会产生非常致命的打击,因此第一排站着的军士,往往是军队之中选拔出来的精锐之士,勇猛健壮,武艺高强。

既然前排的人大多都是精锐,那自然不能让这些精锐之士成为炮灰,因此,作为战场布阵的将领们,在布阵之时就要考虑,尽量改变前排送死的劣势,努力让前排的伤亡率降低,站在前排的人,不一定比站在后排的人死的多,前后排的伤亡率趋于平等,这样的话,人们便会不那么排斥站在前排了。

那么该怎么做呢?

这就要下大力气,打造重装防御,对于前排军士来说,他们的防御设备往往非常精良,而且军械都是特供,铠甲精良,大盾、长枪、短刃、强弩都会被配置到前排军士上,而且为了打造较强的防御力,前排军士也都会分配到最好的盔甲,而后排的军士往往多为变阵、补刀,追求灵活、因此盔甲方面自然会弱一些,这就使得前排军士在混战之际,只要抵挡住第一波冲击,后面因为自身装备精良,往往在战斗之中,反而处于优势地位。

当然相对安全,还不足以让士兵们争着去站前排,这里还需要有足够的诱惑,让人们能够最终不畏死亡,勇于向前。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为重赏使也。

古代军队里的兵士们,大多是贫苦民众,来军队不过是混口饭吃,不至于饿死,还有一些有理想的人,当兵为了赚钱、挣爵禄,希望通过拼死一搏,为家族的未来谋一条出路。

对于这些人来说,明摆着送死让他们上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有一线生机,加上价钱合适,倒也不是不能谈的,古语有云,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就是这个道理。

在古代作战之时,那些率先登城、斩获敌军首级、夺下敌军旗帜的兵士们,往往战后都会获得重赏,例如秦朝之时,以斩首计军功,军功分为二十级别,对应着首级的数量,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在战场上,砍人越多,升级越快,因此秦人打仗时,看对方的眼神就像是看一个个闪闪发光的金银珠宝,令人观之不禁胆寒。

当然,这里的首级也不是普通士兵的人头,那可是对方阵营的爵首,至少是低级军官级别的,但混战之际,想要专门挑拣到军官,也不容易,因为既然是财富,而且是稀有资源,那么大家一定都会疯抢,这就使得那些站位靠前的伙计们,比后面的兵士们,多少占有不少优势,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嘛,因此,为了增加抢头颅的几率,不少人也会选择站在前排,搏一把。

对于士兵们来讲,在战场之上,既然进退都是死,还不如搏一把,万一赢了,人生第一桶金可就稳了,毕竟富贵险中求,人的欲望往往最终会战胜死亡的恐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