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私享生活 · 温小鸣:从严谨机敏的律师,到随遇而安的造园大师

 正午文化 2020-07-17



在一个男人事业的最黄金期尝试一件心向往之的全新的事,需要魄力和勇气。一切对温小鸣来说都是充满趣味的挑战,投入百倍的干劲和精力,用心琢磨研究,当这未知变成已知,你才能知道,原来深厚的文化积淀、情怀和气韵才是根本。


坐在庭院藤椅里,慢悠悠品着茶的温小鸣,身穿灰色对襟麻布褂,蓄着山羊胡,身上完全看不出律师惯有的锐利和咄咄逼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儒雅和温润的气质,和他自己的园子完全融合在一起,像一段沉静的时光。

他端起一杯茶给我们递过来,瓷白莹润的茶杯,小小一盏,配上淡黄色的茶水,有升腾的蒸汽在空中散开,说不出的闲适自在。吃完了茶,他扬了扬手中的茶杯,说:“你看,我们中国人的茶杯一开始叫做盏,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事实上,从宋朝开始,盏成为喝茶的专用器具,也意味着喝茶这件事开始从生活层面进入到了精神享受层面。”


“中式茶杯,大多都有圈足,就是茶杯底的一圈突起,上部的口沿向外扩展,这两处小细节一般不被人注意,却凝结了国人在实践生活中的总结出来的智慧。滚烫的茶汤倒入杯中,热量沿着杯子的外壁传导出来,烫得让人拿不起来,而这两处小构造的存在,可以让人很方便的用食指和拇指端起茶杯,还可以左右旋转着杯子方便饮茶水入口。”

“一件小小的茶杯都可以做到如此细致讲究,更不要说我们每天都要用的成百上千件日用品了,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它的存在和传承,不是为了彰显自身的高大上,点点滴滴都是为了让人们过得更舒适。”



从一盏茶杯里,就能以小见大地发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温小鸣就是被这样巨大的吸引力带领着,告别了严肃刻板的法庭和公文,出走到云淡风轻的山水庭院之中。

从当律师,到造园子,这种转变对于性情豪爽的山东汉子温小鸣来说,仿佛更加顺理成章一些,认定了就放手去做,不拖泥带水,不转弯抹角,凭借着满腹才学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他把一座没有任何图纸可以参照,仅仅存在于头脑之中的传统园林庭院变成切切实实,拥有上百家住户的中国北方唯一的山水园林别墅——明清册。


“我想要的居所,不光是一个能住着的地方,而是一个有院子、有园林,能品茶、能吟诗的地方。而这样的房子,让我想到了陈从周的文章,如果我要找人帮我规划这个项目,我一定要找我最喜欢的、最好的。那么,我第一个想起的,肯定就是陈从周。”温小鸣是坚定的,在他看来,陈从周中国古建筑大师的地位在中国是无人能敌的。“可惜,陈老先生早已经离世,那怎么办?我就想,我要从陈从周先生的学生入手。”对于这样聪明的选择,温小鸣还是颇为自豪的。



“查阅各种资料,我了解到陈从周总共有17名学生,其中一个是日本人,我不用,其余16人当中,从毕业到2009年,一直从事园林建筑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路秉杰老先生。路老是陈从周先生的研究生,当时任同济大学古典建筑研究室主任。我不认识路老,只好找上海的朋友帮忙联系。”温小鸣是倔强的,用他的话来形容自己,就是“我不懂什么叫忍痛割爱。既然我相信路秉杰老先生对于园林建筑的眼光,那我就要听他的意见,不会去退而求其次。”

在他执着信念的影响下,复旦大学的张新颖教授、古典建筑界和园林建筑界大师路秉杰先生、私家园林“南石皮记”的缔造者画家叶放,都成为温小鸣背后坚实的后盾。


所有的理论基础完备之后,温小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地域性挑战——中国北方究竟能不能建山水园林?沈阳有着近半年的寒冬季节,江南园林建筑的庭院结构,抵挡不住强烈的北风,漫长的低温天气更会让植被和水系的美景大打折扣。

“我经过整整一年时间的四处考察研究,最终将北方四合院、徽派建筑和江南园林三种不同建筑风格结合在一起,做出了明清册现在这个样子的园子,这是一项创举,我们的庭院设计吸取了颐和园、拙政园、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精髓,在最大限度还原苏州园林的基础上,同时融合了北方建筑与生活习惯的特性进行了产品原创。”

对于明清册的院子,温小鸣一直有自己的基准。“这院子,不是为了居住,是用来跟朋友饮酒、品茶、聊天、秀私藏……”用他的话说,这院子里装的是他的情怀,和他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想象。情怀至此,明清册的院子,更像是从心里长出来的,无关商业价值、无关利益获取。

生活中的温小鸣,幽默风趣,带着齐鲁大地特有的底蕴和风度,他研究园林,研究传统文化,最喜欢的是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美食。山南海北,每个城市里的特色风味,他都能找到烹制口味最道地的那家店;也能从一件最平常的食材开始,把它背后埋藏着的数百年历史,变成一个绘声绘色的精彩故事讲给你听。


“吃饭这个事儿,谁也比不过咱们中国人,老祖宗们最知道如何把一道食材发挥出最大化的营养,比如海参,很多人说这个东西只是炒作,并没有什么功效,营养价值还不如一只老母鸡,其实恰恰因为他们不懂其中的精妙。海参如果拿来直接用水煮了吃,人体是无法吸收的,中国人发明了晒干的方法,将海参里的优质蛋白质转化成好烹制,易吸收的东西,从而变成滋补的佳品。”

“现在大家都觉得饭菜吃起来不香,没有原本的滋味,那是因为生产行业一味追求利润,忽视了食材本身的生长周期。古代人用大量丰富的典籍,专门记录了每样食材应该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种植,又在哪一个固定的节气去收割,让土壤、阳光和水分中蕴含的能量被食材充分吸取,才会吃起来非常鲜美。”

因为爱美食,温小鸣结交了许多看起来离他有点“远”的好朋友,比如莫言、比如贾平凹。现在每次西安办事儿,他都会去贾平凹家做客,和他一起去当地回民街上最有特色的小馆子一起吃肉夹馍,羊肉泡馍,那些可都是贾平凹的私藏,平时一个人解馋的时候才会去的地方。



有一次温小鸣刚到西安就被当地的地产商朋友拉去看工地、看项目,直到第三天才倒出空来去贾平凹家做客。见到他来,贾平凹有些埋怨,“你怎么才来?这都到了三天,前两天干什么去了?”

同样到贾平凹家做客的余秋雨调侃,“我看老贾这两天坐立不安的样子,还以为他等哪个姑娘,原来在等你啊。”

“我和贾平凹相处起来,非常随意,完全没有结交名人的那种拘谨和假客气。我们说话儿也向来直来直去,两人凑到一起很少烹茶论道,多半是插科打诨的闲聊天。”


贾平凹家的书房很大,但屋里的摆件严重超出屋子承载能力。古董、书籍从书柜摆到了地上;一米八的大写字台,仅留下半米见方的地方用来写作,其余地方放得都是书。乱七八糟的东西堆了一屋,让到访的客人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这样乱,家里人也不敢进去收拾,连朋友们也不敢随便乱动。可是温小鸣一去,贾平凹不但楼上楼下带着他参观,甚至允许他在自己的书房里随意翻看古籍。

也许哪一天,在一棵歪脖老榆树下你会见到他,还穿着那件麻布衫,还摇着那把大蒲扇,继续向你讲述他那桃花源般的中国院子梦……


·

·

·

END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编辑张爽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