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私享生活 · 从“白骨精”到“小厨娘”,她迷上“和美食谈恋爱”

 正午文化 2020-07-17


从都市“白骨精”到围着锅台转的“小厨娘”,文怡似乎把自己搞得更加忙碌了,她却在其中发现了久违的快乐。如今她对幸福的理解简单明了:有时间停下来好好做一顿早饭,慢慢地用心去吃完它。之后的一整天里,可以见到自己喜欢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曾经的文怡,真的很不喜欢做饭做菜,甚至有些厌恶。年轻的她觉得,进厨房做饭是老人家的事情,常年在厨房里劳作的人,身上总有着一股难闻的油烟味儿,她不想成为那样的人。

结婚前,她跟先生谈的条件就是,“结婚以后我不做饭”。他说,“好,没问题,我来做”。但结婚后,先生也没有做饭,每天下了班两人几乎都是在外面吃。



2002年,文怡的老公被派到巴黎工作,文怡作为随行家属陪同前往。老公工作繁忙,文怡就自己背着包四处玩。玩了一个月,新鲜劲儿过去了,倍感无聊的她在公寓里发现了房东的烤箱。

文怡像发现了一个大玩具一样,开始照着食谱,用烤箱试着做蛋糕。第一次的经历很惨痛,那一整天,她从早晨到夜里,连续失败了13次,直到第14个才成功。

当时她想: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把整个制作的步骤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下来呢,这种方式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讲,才是最容易借鉴的,我也就不会失败这么多次。从那天开始,文怡对烘焙产生了兴趣,做蛋糕成功后,她又尝试着做饼干、做披萨。

而之前失败的13个蛋糕成了触发她拍摄美食分解图片的诱因,她把自己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都拍成照片,没想到无意中开创了网络美食菜谱的新模式。

2004年,文怡随老公回国,在家当起了全职太太。她开始将自己做的美食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发在论坛上。后来,她开了博客,买菜、做菜、拍照、写博客、修照片、上传,费时又费力,但文怡乐此不疲。文怡推荐的美食制作方法,每一步介绍都详尽易懂。

因为她发现,通常书和报纸杂志给出的食谱上,都会标注“少许”“适量”这样的词汇。她觉得,对于厨师来讲,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是烹制美食的魅力,但是在能够拥有随心所欲和信手拈来的境界之前,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我看到他们的菜谱就会很抵触,什么都是少许,什么都是适量!我当时就想,我要是知道这个少许和适量是多少,为什么还要看你的菜谱!”


文怡的食谱里,把她一次次亲身所做的尝试、所总结的经验清晰地列出,很快吸引了大批美食爱好者关注。而每每做菜时出了错,都会令她很兴奋,因为这样她就可以提醒别人,不犯同样的错。

渐渐地,文怡开始在美食圈子里被熟知。为了和更多人分享厨艺,她还开设了文怡美食生活馆,引领了时尚潮流,使会做美食成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


有段时间,她这个原本悠闲的家庭主妇同时做起7份工作:每周更新三次博客;出美食系列的书籍;每月给数本杂志写美食专栏;每周固定的时间在生活馆教家庭主妇们做菜;经营厨蜜网;为一些食品和炊具、餐具的企业做设计;做品牌的代言人。

后来,文怡又开始主持各类美食节目,她的身影相继出现在CCTV-1《天天饮食》、BTV-7《食全食美》及旅游卫视《那小嘴厨房》和湖南卫视《好好生活》等与美食有关的节目中。


就这样,美食,既成了她的生活,也成为她的事业。文怡通常用“和美食谈恋爱”来形容自己对食物的热爱,而通过美食博客和爱心菜谱系列书籍去传播美食的时候,“我希望传达的不仅仅是做菜方法这么简单,我希望能够传达一种积极快乐的生活方式。”

“做饭这个过程呢,如果你要是自我享受、自得其乐,那你就去做,做完之后,饭菜摆在桌上,先生觉得开心、幸福,你自己同时开心,这就够了。如果仅仅是为了抓住他的心、抓住他的胃去做饭,自己并不享受这个过程,我觉得大可不必。咱们女人不必无条件地去讨好任何人。”

正是因为有着对快乐的执著追求,文怡一直都有自己的主张。十多年前,当她辞掉月薪六千多元的工作时,全家人都觉得她疯了,都说这么好的工作你为什么不做了啊!

“那时我每天早上起床,一开始穿衣服,偏头疼就会发作,一疼就疼一天。其实想想当时那份工作,早上九点半上班晚上五点半下班,中午还能休息两个小时,而且好多费用都报销,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就是因为我不喜欢,所以做起来就不开心。

“自从自己做了与美食相关的事情以后,很长时间里我每天工作都是十几个小时,但是很轻松也很快乐。”如今她对幸福的理解简单明了:有时间停下来好好做一顿早饭,慢慢地用心去吃完它。之后的一整天里,可以见到自己喜欢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做美食的过程给文怡带来很多成就感,但并非是味觉和视觉上的感观享受,而是来自于大家的幸福感。有一件事一直令文怡念念不忘:一天,一位母亲在网上给她留言,说自己的女儿从来不吃鸡翅,但她按文怡的食谱做了鸡翅,女儿吃了10个,她特别激动。看完这段留言,文怡哭得稀里哗啦。

她常说,自己从事了这么多与美食有关的事情,但一直没有所谓的“目标”,“就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什么,我就拿出什么东西,我不是一个计划性特别强的人,我所做的事情与生活直接相关,如果计划性太强的话,它就很像一个工业化的产品,我不想那样。”

文怡期望把美食融入生活,经由美食,与生活达成某种沟通。她很喜欢在旅行时,在一些城市去寻找那些老店,“一碗普通的云吞面可能是这家老店三代人做下来的,吃一口,就明白那个感觉对了。”


那碗面就是厨师与食客达成的交流。文怡从小羡慕会画画和弹琴的人,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对所爱的人表达情感,但她什么也不会。直到开始做菜,她惊喜地发现,这就是她表达情感的方式。

无论多忙,文怡几乎每日三餐都坚持自己做饭。当然,这除了因为她对三餐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也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粉丝每天都守在网上等着她的新菜谱。

文怡还特别喜欢收集杯盘碗碟,家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几百个碗,光筷子就有400多双。她自作主张地把家里的一个房间和厨房之间的墙给拆掉了,于是她拥有了一个超级大厨房。


在那个大厨房里,文怡完全颠覆了在她印象当中老一辈在厨房里的“劳作形象”,而是把厨房装饰得很讲究,自己也穿得很靓丽,放着欢快的音乐,带着美美的心情,完全享受每一次烹饪的乐趣,享受家人和朋友品尝美食时带来的幸福感。

文怡通过美食体会和表达的爱,不仅给了家人、粉丝,也给了很多陌生人。文怡是“儿助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的义工。她带领自己的博客粉丝们,每月一次去给孩子们送生活用品,陪孩子玩耍,给他们喂饭、洗洗涮涮,用自己的爱去温暖这些失去健康和家人的宝贝们。



点击看大图




·

·

·

END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编辑张爽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