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午沙龙 · 捧在我们手里的应该是书本,而不是石头

 正午文化 2020-07-17



遇到身边熟人故去,中国人的习惯反应大抵是这样的:关系近的沉默不语、痛哭流涕,关系远的绕道而行或凑上前去摆摆样子,总之不敢表现出一丁点的不敬之意,为啥?原因再简单不过——怕被千夫指,怕挨揍。

可到了网上,这种事就常常变作另一副样子:痛心疾首的不是没有,但更多的却是猜疑、断言甚至群起而攻之,有想象力的可以由着性子发挥,没想象力的也随便跟风而动,反正都是白话,反正没人追究,怪只怪生活过于平淡,没个调剂多无趣。

至于这么干是不是不够尊重生命本身,Who Care啊?!


仅仅一天前,28岁的乔任梁死在自家别墅内。尽管事发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乔任梁是谁”,可这并不妨碍种种猜测、八卦以及所谓的“真相”出炉。一时间,“乔任梁”三个字牢牢占据了热搜榜上的显要位置,就像之前所有能够登上头条的人和事一样,被人探讨被人解读被人津津乐道被人反复消遣。相比之下,已经很少有人会在乎,这个年轻而又帅气的生命,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哪怕这个人再阳光,歌唱得再好,也不可能再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与我们中的某个谁不期而遇了。

吃瓜群众更在乎的,是这样一些姑且被称作细节的东西——

在关于乔任梁死亡后的最初传闻中,有人注意到“SM性窒息而死”这几个字。或许大多数人对这么一个稍显突兀的名词都没有任何概念,但Sm这两个简单的字母,已经足够让人浮想联翩。没办法,谁让这种事发生在当下的中国?这个在封建观念中紧闭了太久的国度,这个人人嘴上道貌岸然、心里奔跑着一万匹草泥马的民族,最见不得有半点颜色的东西晾晒在光天化日下,至于晚上关了灯趴在被窝里啥样,那是另外一回事。

比起恶意揣度和纷飞谣言,更叫人无法理解的,是关于这个失去灵魂的性癖好的种种猜忌和偏见。比如乔“从来没有卸下的眼线”,还有他对粉红色的过度偏爱。依据嘛,无非是乔家被粉红色占满的房间色调,“布置得像一个女孩子的闺房”。

结合这些显性因素,乔任梁在个人生活上的“非常态”似乎已被坐实。这一结论除了再次印证人们关于娱乐圈群魔乱舞的判断,也从另一侧面满足了国人的窥淫欲,“我没猜错吧”成为众人的潜台词,只是嘴上没说而已。

一个并非处在一线位置的“非典型”明星,为何会在一夜之间引起全社会如此广泛的关注?结论可能有很多,但吃瓜群众透过这起突发事件“意外”发现的一种不同寻常的、非常态的生活状态,一定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个话题性十足的重大“发现”, 让人们对于生命消逝的同情与哀思,变为一次全民参与的猜谜游戏,甚至,是一场集体狂欢。

关于SM这种看上去充满刺激意味的后现代生活模式,其实很有必要说上一说。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显然不是一种符合公众道德和两性伦理的正常行为,可是站在一个已经逝去的生命面前,任何的原因都不存在高下之分,何况SM本身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不了解这一点,只能证明我们自己的无知。

无论是从科学还是医学的角度来看,SM都是一种极其正常的性癖好,成因可能来自于童年的某种经历,也可能跟人类本能中的攻击性和负罪感有关。这种将人的痛感、性快感以及一些无法描述的感觉混合在一起的性行为,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错误,更谈不上有罪。王朔在谈到文学评论与创作者的关系时有个观点,放在这里同样适用:“如果说做爱有一千种姿势,评论家总是试图告诉创作者只有我认为正确的才算做爱。这真是再可笑不过的事情,难道不照你说的去干,就不叫做爱了?”

就算真的存在SM这种事,也没必要像现在这样大惊小怪吧?一个思维健康、观念健全的社会,应该对每一种性癖好报以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大家做的都是合理合法的事情,区别只是选择不同而已,你可以敬而远之,也可以继续按照你习惯的路子来,但你没必要歧视,更不该抱着除之而后快的某种心理,如果做不到,病的不是人家,而是你。


随后的几个小时,这场突发事件的真相又有了新的进展——死因系自杀,源于抑郁症。只是结合乔任梁生前经常面带微笑出镜的种种样貌,你很难把这个充满亲和力、正能量的青年才俊,跟头上套着塑料袋自窒息而死的自杀者联系到一起。

又是抑郁症?!

很多人对于抑郁症的了解和认知,都跟饱受这种病症折磨的名人有关,从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到海明威,从戴安娜王妃到好莱坞影星罗宾·威廉斯,从歌手周华健到主持人白岩松、崔永元,就连扮演憨豆先生的罗温·艾金森,听说也是个严重的抑郁症患者……

都知道这病不好治,大家不明白的是:这病得就得了,咋还能死人?

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因为抑郁症而死去的人。全世界公认这是一种生理与心理双重结合的疾病,患者往往会出现自我否定、自我封闭、自残乃至自杀倾向和行为等危险状况,需要及时予以正面疏导甚至是医疗干预。这也是为什么多数西方国家都极其重视心理咨询的重要原因,甚至觉得抑郁症是比癌症更为恐怖的一种疾病。相比而言,中国医学界的认知和推广就显得相对滞后许多,以至于,直到今天还有人抱着“矫情”、“无病呻吟”的误解,觉得所有结果都是因为病患的意志不够坚定所致,完全不理会患者自身需要承受的巨大痛苦。

遗憾的是,自2014年出现抑郁症迹象以来,乔任梁的病情几乎没有得到来自周遭的正面疏导与积极干预,从合作制片方到经纪公司,从身边的亲朋好友到外界的舆论环境,都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程度上的推手角色。这不是什么偷懒,也跟所谓的“耍大牌”没任何关系,说这话的人,如果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就是典型的“无知者无畏”。

说句不客气的话,能得抑郁症的,基本都是天性纯善之人。坏人为啥能置之事外?因为他们净让别人抑郁了,当然没自己啥事。

在乔任梁的首部自传图文集《私生活》中,第一章开篇就有这样的文字:“我叫乔任梁,在上海一个普通的家庭长大。爸爸是海员,妈妈做过很多工作,在我读中学之后就全职做了家庭主妇……”

话里话外,这是个普通家庭中走出来的孩子。能够走到今天,他身上承受的压力和重责,显而易见。作为选秀出道的签约歌手和演员,他要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及圈内投来的挑剔眼光。而事业上的起伏高低,本是娱乐圈常态。置身名利场的漩涡和中心,就连阮玲玉、张国荣这样的星级人物都玉碎在前,何况乔任梁这么一个本就心性单纯的年轻人。

还记得“涅槃”乐队(Nirvana)的主唱柯特·科本么?能在27岁的年纪就因为无力承受名利之累,用一管猎枪轰掉了自己的脑袋,这种足够凛冽的绝决之心,外人又何尝能够清楚了解呢?或许在这些柯特们看来,死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既然已经生无所恋,死倒是很可能成了一种解脱。一旦当事人选择以这种方式离去,一切都不过是重新归零而已。就像一颗流星划过夜空,带走的是我们眼中一个本该灿烂鲜活的生命,但死了就是死了,其本质就是泯灭了生命中的一切可能性。这,才是我们最该为乔任梁感到惋惜的惟一理由。至于他喜欢什么颜色、他的性取向以及性生活方式,又与我们何干?

作为人类,我们本应学会本能地看待和理解死亡这件最庄严肃穆的隐私,而不该以此作为自娱娱人的戏码。这是最起码的原则,也是一份最低层次的敬畏心,它所折射出的,是我们对待生命和生活的基本态度。说到这儿,突然想起《圣经·约翰福音8-7》记述过的一个故事——一群人把一个犯了通奸罪行的女人带到耶稣面前,要当着众人的面用石头打死这个女人。这时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众人听了这话一个个散去,竟然没有一人留下来。

放下捧在手里的石头,其实不难。

我白话完了,到你啦。

留言里我们一起聊聊吧……

我们对那些本该受到关注的公共利益视而不见,却对一个明星的死亡事件投以过度的热情,这本身就是一种病态!窥私是人之本性不假,但以此之名妄加揣测,就近乎用心险恶了。即便是对于一个娱乐圈里的人,死亡这种事也不应该成为娱乐工业的一环,起码的尊重还是要有的。

对于SM、性以及抑郁症的不够了解,源于我们自身的无知。与其跟着别人在那转发、传播、瞎BB,不如老老实实多看几本书,先把自己的脑袋充实了,再来发表态度和观点不好吗?

不检点自己的道德问题,却习惯对他人的私生活指指戳戳。说到底,还是因为当下的中国人对死亡和他人的尊严缺少一种道德上的足够认知。

·

·

·

END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王恩泽  

编辑│张爽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