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油画、水彩还是书法,赵宝呈的作品总是能自成一派。甭管认不认识他,都会觉得这些东西出自同一人之手,且与众不同。 “那个势就摆在那儿呢,明眼人一看便知!要问是个什么‘势’,怎么说呢,他(赵宝呈)的作品不像是个画家能表现出来的,对灰色调的运用,还有作品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满族文化的熟悉程度,独此一家,别人没有!”中国美协的一位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刚一落座,赵宝呈张口说出的第一句话就让人有些意外:“先强调一下,我是满族人。” 很明显,比起自己的作品和创作经历,他更愿意跟你聊些满族历史和文化的话题,尤其是对于“萨满”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让人很有一种“长见识”的感觉。 “现在很多本溪人甚至是东北人,对满族文化的认识都少得可怜!可能满族舞还见过,毕竟这里有两个满族自治县嘛。可要是问起跟“萨满”有关的事情,就没几个人知道了。” 那么,“萨满”究竟是什么?又跟民族舞有什么关联? 要是你把这些问题丢给赵宝呈,他会很乐意给你解释清楚。 《春郊击鞠图》 《和音》 “一提起‘萨满’二字,很多人都觉得神秘兮兮的,有点怪力乱神的意思,其实不是这样的。‘萨满’是‘萨满教’中的神祗,而萨满教是古代中国北方许多少数民族都信奉的宗教,属巫文化范畴是没错,可还得具体说说。‘萨满’这个词,是通古斯语族语言,原意是‘因为兴奋而狂舞的人’。古人受历史发展所限,就以为吉凶祸福、天灾病业都是由上天来操控的,那就需要在族群里找出一个能沟通天地、求得庇佑甚至是驱妖降魔、医治病症的智者,这个智者就是所谓的‘萨满’,而且是讲传承的,这跟偏远山区还有农村那些专靠为人驱邪治病来赚钱的‘大神’完全是两回事!” 你问他为何会对满族历史文化如此热衷,他的答案可谓直截了当:“我是满族人,我在一个满族世家里长大,我有很深的民族情结。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道理我信!” 《满乡情·路边》 《满乡情·怡然》 《满乡情·流水欢歌》 《满乡情·春水》 《满乡情·冰凌花儿》 或许正是基于这一缘故,在自己的众多作品当中,赵宝呈最得意的就是那幅《萨满之舞》。 就算是个不懂绘画艺术的人,站在这幅作品前,还是会被眼前应接不暇、色彩灵动的精巧构图所吸引。多数画家在表现这种以舞蹈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题材时,更习惯采用旋转急速的线条和笔触,偏重于表现生动的线条和浪漫的笔触中丰富的色块,而往往忽略掉形体轮廓的精确雕琢。赵宝呈偏偏不用类似的方式,而是更善于捕捉那些一闪即过的物象,靠刹那间的细节取胜。在他的笔下,随着旋律起舞的“萨满”,竟不知不觉多了几分“神秘感”:阳光与头饰上的彩带形成的光影在脸部的完美交融,急促挥动的右臂,手中紧握着的用以敲击手鼓的木制鼓槌,还有腰间的铜铃、随着腰肢摇摆的彩带……这些细节的逐一刻画,连同顶天立地的整体构图,给人一种大开大合的视觉效果,过目难忘。 《萨满之舞》 “因为平时就喜欢观察自然光落在物体各个部分时引起的色调上的微妙变化,所以我在画画时会尽量忠实于事物本身的样子。比如萨满舞者身上的服饰,就用到了乳白色、兰青色、湖兰色、鹅黄色、金黄色、土黄色、粉色、粉红色、粉紫色等等,跟自然光的直射、反射、折射结合在一起,这样效果就出来了,根本不用画家再刻意修饰什么。这是我追求的风格,也是我的创作习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都是这么一路画过来的。” 为什么单要拎出这幅《萨满之舞》来说事?赵宝呈说,这里面既有他对满族历史的熟稔,也包涵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份爱与痴迷。“虽然满族题材的作品我画了很多,但这幅《萨满之舞》不仅有民族风情的内容,更有一份文化的厚重感在里面。我不是在说这作品有多了不起,而是想通过作品传达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应该抱有的那份感情,还有敬畏心。” 《满乡情·鸟窝》 《满乡情·皓月》 《满乡情·毛毛球儿》 《满乡情·五花山》 《满乡情·村头那白色的石》 在美术圈里,对赵宝呈作品的评价大多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西式油画,中式表达”。简简单单八个字,他却格外受用。“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是比这个更高的评价了。” “我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尝试用写意油画的方式来表现作品了,这本身就是个中西方结合的创作方法。除了油画,我在这些年也画水彩,还要每天都誊写一遍《心经》,这是在干嘛?不务正业吗?当然不是!水彩和书法都是中国书画艺术中才有的形式,可你看我在油画之外的这些作品,同样可以看到油画的感觉。那种严格区分各个艺术形式的做法,在我这儿是没有的,书法可以入画,水彩可以有油画的技法,都是相通的,艺术本该如此!” 《清凉界》 《雀儿欢声里》 《薰风》 《暮霭》 《梨花开时》 《冬日之葵》 《白丁香·紫丁香》 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赵宝呈往往都是脑子里有个大概的框架就动笔,需要处理局部细节时也大多采取“顺势而为”的做法,即兴的时候很多。“古人最讲求的就是个‘势’的原则,没那么多条条框框,这就跟人生一样,本来生活中已经够受拘束的了,搞艺术还那么苛求于‘小象’,累不累啊?这个时候就该彻底释放自己,洒脱一点才好!” 庄子的《秋水篇》和《逍遥游》,是赵宝呈反复读过了不知道多少遍的文章。那种自由不羁的状态,让他心生向往。“只有在创作时,你才能找到那种感觉。” 《即兴·1》
《鞑子香开·2》 《海棠》 《窗》 《兰花儿》 左《即兴·2》 右《即兴·4》 《即兴·5》 聊起自己的民族和传统文化,赵宝呈会格外兴奋。好几次烟灰落在身上,都不察觉。桌上的茶也凉了许久,照样忘了添水续杯。 “你看东北民间的那些地秧歌,还有高跷的早期表演里,都有‘萨满’的扮相。二人转表演里的‘上神调’,也是一种独立的曲目。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在东北偏远一点的山区,什么牛倌、羊倌的都会随口唱上几句。这也是传统,是文化,是根植在咱们东北历史最深处的东西。你不关注,不记录,这东西就可能因为缺少传承彻底消失掉,到时候再想去找,就难了!啥叫历史?历史就是个时间概念,不抓紧这个,能行吗?” 有人认为艺术是无国界的,不需要贴上什么国度的标签。对于这个观点,赵宝呈不认同。“你看卢浮宫里那些西方油画大师们的经典作品,哪个不是带着人家的文化印记?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本来就是个舶来品,你再怎么表现西方的东西,也没人家来得正宗地道!所以中国油画就应该有中国的韵味和风格,这东西从哪儿来?还是得从中国的文化里来,多简单!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要我说,你还画什么油画?班门弄斧的事,趁早别干!” 《春日融融》 《北地江南大梨树》 《山溪绕村过》 《卖山货的农家女》 《湖里假日》 《拾秋》 《一缕秋风过》 《山坡羊》 说起即将在辽宁美术家艺术馆举办的“满乡情·赵宝呈画展”(2016年11月12日—12月10日),他的笑容竟有些腼腆。“就当是学生交作业啦!画了这么多年,有这么多朋友关注着自己,总得给家乡人一个交代。这份敬畏心,我一直都有。” · · · END 赵宝呈 满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科技学院教授。 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新人新作展”, 第六、七届全国美展, 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水彩粉画展”, “澳门·中国优秀画家近作展”等国内外美术大展。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文化部对外交流中心 和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画廊收藏, 且出版《赵宝呈作品选》、《新水彩风景画法》、 《赵宝呈油画水彩画作品精选》、 《名家画典·赵宝呈作品集》等作品。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王恩泽 编辑│张爽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