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私享生活 · 长得好看的人“披麻袋”都好看,认真优秀的人在家“打毛衣”都像艺术家一般

 正午文化 2020-07-17


辛巴奶奶杨劼就是长得好看又认真优秀的人,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优雅和知性的美丽,从小她就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北大中文系毕业,到中央电视台当主编,创作《梦想中国》、《非常6+1》火爆荧屏。46岁那年,她从一片辉煌中转身离开,回家琢磨毛线编织,只留给“江湖”一个骄傲的背影和一段美丽的传说。


垂着头坐在桌前编织的辛巴奶奶好像古代仕女中走出的人物一般,带着仙气儿和温暖的诗意,纤长白皙的手指上下翻飞,把一根根五彩绒线结成缤纷的花朵。我们不敢高声说话,生怕惊扰了眼前这片图画一般的宁静。


辛巴奶奶还没有到真正奶奶的年纪,儿子收养了一只流浪猫,起名叫“辛巴”,她给自己起网名的时候就顺理成章成了“辛巴”的奶奶。


她从小喜欢编织,儿时记忆里,妈妈婶婶们怀揣着一团毛线,一边打毛衣一边跟邻里闲话家常,一针一针,一日一日,用时间堆积出温暖的冬天和幸福的样子。

国人的长项在刺绣与纺织,现代意义上的毛线编织是舶来品,清末民初才逐渐在民间百姓中流传开来。许多精巧的匠人、精美的图样,都在国外,辛巴奶奶2010年用了一整年的时间,去网上搜各种编织图,研究编织高人的博客,一篇篇文章从头看到尾。


各种各样的编织技巧、流行趋势、线材的种类及特点,每个国家的不同编织风格,都让她大开眼界。针织之后是钩织,再是混搭,每一针的针法都仔仔细细写在笔记上,反复试验核对,一如当年在央视整理节目脚本的严谨。

织了拆,拆了织,反复琢磨比对图样,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风格和创意。资料和样品积攒了一大堆,辛巴奶奶把它们整理成图片发布在自己的微博里,引来众多拜访者,求购她的产品,讨要她的图样。

时间久了,辛巴奶奶想,不如开一家编织学校,让那么多喜爱编织的人有个地方,一起分享乐趣,抵御过程中的枯燥。辛巴奶奶对来学者唯一的要求是:“可以没有基础,但要喜欢。”唯有喜欢可以排除万难。也曾经有学员在课程进行一半的时候“辍学”,她临走的时候说,“我觉得自己还是喜欢运动,安静坐那么久真是受不了!”

这份枯燥,似曾相识, 当年的《非常6+1》火到国人瞩目,巨大的成功带来疯狂的模仿和激烈的竞争,节目一味追求收视率,期期求新求变,个体的创造越来越少,变得像庞大机器上的螺丝钉,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她记不得自己多久没陪父母一起出门,多久没亲手给儿子做一顿晚饭,多久没度过一个手机铃声不响起的周末。

如今,在宁静温馨的课堂上,她收获了许多欢声笑语,连一开始不支持她的先生都变了态度,只说“能笑着完成的事一定能做好”。她为了把编织教好,开始先学着怎么当一个学生,她购买了许多编织教程,每本仔细研读,看它们不同的风格,看它们如何把一个靠领悟和熟练度的活动分解成平面图片来讲解。

“如果你想要做编织,那么一定是因为你喜欢它,愿意在上面花心思。其实编织对女人有天生的吸引力,时间推到遥远的远古,男人要外出狩猎维持生计,而女人往往是留在家里做一些缝缝补补工作,这种记忆是在基因里的。我想,现在还有很多人喜欢做这样一件事,首先是因为喜欢,再就是女人的天性吧。”



学习班从最开始只想试一次且只有三五个人的小班变成现在每周都要开课教授十几个人的长期班,学员们会把自己亲手做的点心菜肴带到班里来,每次下课后再进行一个小规模的聚餐,真的就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从怀孕初期来上课的学员,坚持上到临产前,宝宝满月没多久又急着跑回来上课,生怕错过奶奶教授的新课程。


大部分时间待在家的辛巴奶奶喜欢款式轻松随意的长袍,很多衣物都是她亲手缝制的,几年都不用出门买一件新衣服,却时时都能穿上花样新颖让人眼热的款式。这份心灵手巧一定是上天赐给她的宝贵天赋,学业如此,事业如此,女红如此,连学习音律,都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达到古筝业余六级的水准。



她把全部的编织心得记录成一本手札《编织光阴》,密密麻麻的数据、针法和花花绿绿的图样、线头,再配上每次课堂上大家的欢畅时刻纪念照片,分分钟成为国际流行范儿的手账,被几家前卫书店看中,拿去售卖。

辛巴奶奶的一针一线,不止把温暖编进织物,还把诗意和对生活的态度编织在一处,那正是许多伟大艺术家的创作心境。

这忙乱浮躁的年代,内心空洞的人追逐利益,稚嫩迷茫的人纷纷逃离,而辛巴奶奶用强大的内心力量和生命中的痴爱来与浮躁对抗,在抗争中获得了快乐与宁静。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人们活得诚恳,饶有情趣。辛巴奶奶的手编织物就在这慢悠悠的节奏里逐渐成型,这样的慢却是用兴趣和梦想真正主宰了自己生命的从容不迫。

 当编织成为主业,

又需要一点额外的兴趣来调剂了,

辛巴奶奶开始向插花领域进军,

过不了多久她的课堂上又会多一项内容吧。 

·

·

·

END


辛巴奶奶

资深编织和裁剪爱好者 

本名杨劼,

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曾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电视媒体工作。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王恩泽  

编辑│张爽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