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工场 · 市井与神明,她的画从搜索杂物堆中的怪故事开始

 正午文化 2020-07-17


那些不痛不痒的记忆,终究成了冒着热气儿的市井故事,仔细瞅瞅,里面还住着神明。

不高的个子,齐颈的黑发,她笑起来,就是一个孩子。

初见黑眯,我很难将她的形象与“艺术家”的称号相匹配。不过,一旦搞起创作,她就瞬间成了另外一个人——她可以在一整天的时间里,都闷声不响,只有眼睛在手、刀、木板之间不停地切换。

“画画于我来说是一种内在自然而然的需要,就像讲话一样。”

语速慢慢的,爱说短句子,这是黑眯特有的说话风格。她用这种轻描淡写,告诉我们,画画对她而言,是内在的需要,而非迫不得已的工作。

小时候我跟着阿嬷长大,

我总是不能理解阿嬷为什么那么凶巴巴,

阿嬷总是不能理解,

我为什么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

我总是不能理解,

为什么有人要剪走我心爱的头发,

他们总是不能理解,

你一个小孩问那么多干嘛?

大人的世界才是真真的奇怪,

我不能再等,我要自己去找寻办法。

就算迷路我也不怕,

会有神明带我回家。

——黑眯


这是黑眯的一段文字,有着明显的黑眯式说话风格和想象方式。简单明了,却让人更加好奇。出自一部叫做《辫子》的原创插画绘本。正是这本书,让黑眯在并不被看好的插画市场一举成名。

黑白的基础色调印刷在泛黄做旧的背景下,讲述着一个小姑娘寻找丢失的辫子的故事。收辫子的人,卖辫子的人,寻找辫子的人,凶巴巴的奶奶;补鞋大叔的鱼线,妈妈的手工棉线,破旧的杂货店,头上长角的狗……古怪的意象和无厘头的故事,通过铜版画式的形式呈现出来,构建了一个小女孩儿的内心独白。

如果说一个搞艺术的人有那么一点古怪,那么,这点儿古怪一定是他的天赋。而黑眯的古怪之处大概就是迷恋于在杂物堆里搜寻各种记忆碎片和细节——

“杂物堆积的各种细节,对我有种莫名的吸引。像是阿嬷铝制旧脸盆上无数的凹陷处、补鞋摊边四处散落的被穿得有了表情的鞋子……有时候是村子里一只很老的狗阿duna,或是记忆中永远存在的不痛不痒的瞬间……”

看似不着边际的想象里,却有着寻常的市井生活和民风民俗。黑眯画中令人好奇的力量,不仅是出自于故事的怪诞和想象的彪悍,大概还有那些生活中热气腾腾的真实。

当然,也还有那颇具神秘色彩的“神明”。

对于绘本《辫子》中的“神明”究竟是指什么,黑眯并未解释过。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个“神明”对于所有人来说,都不会陌生。或许,它是每个人的童年里都会在心底信奉的东西:我们靠它去探索未知,我们靠它去博得勇气。然而,它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更像是一种潜藏的力量。

当黑眯将这种未知和神秘画入作品,不可描述和难以琢磨就成了她的专利。莫名地击中人心,然后获取认同,也都成了顺理成章。

市井与神明,真实与幻象,所见与所感,黑眯就是用这样的矛盾情愫贯穿着一幅幅或怪异、或清新的插画,向世人讲述着她脑子里的怪故事。

正午:什么时候起发现自己喜欢画画?后来又是怎么开始从事插画创作? 

黑眯:小时候,我常常在家里涂鸦。老爸发现我很喜欢,就帮我找到可以跟随的老师。大约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正式学习画画。

正午:你的插画《辫子》中小女孩儿剪掉头发后,跟你本人的发型有点像,这部插画是否跟自己的经历有点关联?

黑眯:嗯,从高中的时候就在心里萌生画这个故事的念头。我很喜欢童年的那段生活,每天跟阿嬷在一起,观察着村子里各种奇怪的事儿、杂货店里的种种细节,还有过迷路的经历。这些对我来说都有种神秘的吸引力。所以最终,我用绘本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

正午:你为什么要选择铜版画的形式创作绘本《辫子》?这种表现形式会有怎样不同的效果?

黑眯:因为铜版画的画面效果、意境很符合我对《辫子》这个故事的想象。铜版腐蚀除了有手绘的部分,还有一部分是需要制版、腐蚀、擦墨、印刷等,这个过程充满了偶然性。铜版画属于凹版印刷,腐蚀之后的线里涂满油墨,画印出来后,纸上的线是凸出来的。画边缘会有版子的压痕,这些微妙的痕迹。

正午:你的日常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画画在其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

黑眯:最近就是起床吃饭、画画、练瑜珈,有时朋友来玩,就跟他们一起吃茶聊天。画画于我来说是一种内在自然而然的需要,就像讲话一样。

正午你通常会喜欢做什么事儿来寻找创作灵感?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

黑眯:散步,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路边冒热气的小摊贩、修补店密集杂乱的零件、小区门口风雨无阻下象棋的老爷爷们……从他们那里发现故事。

正午:对你影响比较深的的艺术家有哪些?你喜欢他的哪些方面?

黑眯:喜欢的艺术家很多,不同阶段有不同关注。八大、弗里达、马蒂斯、霍克尼、弗洛伊德、卢梭、莫兰迪等等。比如,霍克尼的画面会让我对各种不同东西的质感,或者它们的动静状态的感受,变得更加敏感。画面视觉语言的运用也会有所启发。

正午:你的作品中有黑白色调为主的作品,比如《辫子》,也有色彩清新的图文,两者中,你个人是否有所偏爱?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黑眯:也没有偏爱什么,只要画的时候真诚,自然生长的都喜欢。两者的差别大可能因为故事不一样。《辫子》是因为小时候住的老屋,光线比较灰暗,就造成了那种记忆和幻想,不过虽然灰暗,对小时候的我来说还是特别温馨。就像我阿嬷经常都是凶巴巴的样子,但是她走到哪我都愿意跟着,感觉她是我温暖的依靠。


·

·

·

END

黑眯

自由插画师,广东潮州人,

毕业于湖北美院版画系,现居北京。

2015年出版的第一本绘本《辫子》

获第25届BIB国际插画展金苹果奖。

“2016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图书(绘本)奖;

“2016图画书时代奖银奖”。

2015年12月“寻·常-黑眯铜版画个人作品展”

于北京77文创园时差空间举办。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王恩泽  

编辑│张爽  李晨璐  田小摔  王小轩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