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阅读 · 徐则臣 | 《王城如海》,在这里待得越久,越不敢说它是什么

 正午文化 2020-07-17


从三十出头的《耶路撒冷》,到年近四十的《王城如海》,徐则臣说,中年写作已经不必刻意地想象了。在《王城如海》的写作中,随身携带几页稿纸,来代替笔记本电脑,也成了他对付腰间盘问题的良方。

只要耗得起,写作中几乎不存在过不去的槛儿,

实在越不过了你就等,最终时间会慷慨地拉你一把。

·

日常生活每天都在提醒我,

我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人。

 ·

现在不必刻意地想象了,我已然中年,

照直了写,大约就不会太离谱。

·

以我的经验,瓜熟蒂落的小说不能拖,

拖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再也不会碰它。

·

你以为你只是你时,所有人出现在你的生活里:

所有人都是你,你也是所有人。


三年前,本人有幸采访过徐则臣,那时候恰好《耶路撒冷》刚刚出版不久,还并没有把徐则臣和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冯牧文学奖、香港“红楼梦奖·决审团奖”……这些奖项相关联,完全是冲着他的文字和他满满登登的藏书找到的他。然后了解到他不停地更换住所的狼狈,和他真心实意护着爱书的痴狂。

眼下,徐则臣的又一部长篇小说《王城如海》现身,且不断升温,刚好与三年前的《耶路撒冷》相对。同写北京,同样出自一个异乡人的手笔,不同的是,二者间有着相当的时间跨度,这些都让我好奇——这个年近四十的男人,在这几年中,成长成什么样子。

终于联系到了徐则臣,他正在医院看护生病的父亲,于是采访改在第二天。

他的“水京”和“王城”

“宿舍”、“小屋”、“芙蓉里”和“海淀南路”:与徐则臣的聊天开始于他在网上写的一篇小文,名为《四个住处,一个家》。2002年徐则臣硕士毕业于北大,而后在北大西门外的一间宿舍开始了他的“京漂”生涯。“那几年的切身经历和体验,让我之后的写作更有底。耳濡目染的细节,随时可能被我写进书里。”

徐则臣说,自己的故乡在江苏东海,那是一个县,小时候,那里水很多。他还在京杭大运河穿过的城市待过。写作的时候,有意无意地会把生活之处的场景和故事放进去。比如,他在很多小说中写到过的水和运河。

北京和故乡,两个名词的联系与距离,也在徐则臣在北京的近二十年生活中不断进化、改变着。“刚来北京,我看到的都是点滴的局部,一朵花,一座楼,盯久了,我以为我看得很清楚,很了解这座城市。待得长了,我慢慢看到了这个城市的整体,而一座整体的城市何其复杂。现在,你再问我北京是什么,我没法回答你,也没那个胆量。我每说一点,都会不及其余,都会挂一漏万。这座浩大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之城,一朵花与一朵花,一座楼与一座楼,一阵风与另一阵风,相生相克,相辅相成。”

徐则臣很早就在北京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在北京这地方,穷人买房子要的不是钱,而是胆量,只要你敢借债。我东拼西凑,背高高的债,我想来日方长,有足够长的时间去一分分地还。”当年的调侃,现在的徐则臣依然认。

那些年的小人物

小人物,是每一位读过徐则臣的小说,都忘不了的角色。他们真切得能够走进人心,演化成为外省人对北京的记忆。

“办假证的,卖盗版光盘的,假古董贩子,小商小贩,在北大旁听的外地青年,一条裤腿长一条裤腿短的民工……”在“芙蓉里”的那两年里,徐则臣接触过好多小人物,他跟他们相处得不错,甚至还跟其中的很多成了朋友。

“到了晚上,他们会聚在承泽园门口的麻辣烫和烤串摊子前解决晚饭,满满当当的热闹的烟火气。我很喜欢那种过日子的感觉,喜欢看他们坐在小板凳上,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和烧饼,然后爽快地大喜大悲大声笑骂。”徐则臣曾在文章中这样描绘那段日子。

徐则臣说,他写人物,不过是以己度人,借他人块垒,浇自家忧愁。他试着从别人的习惯和逻辑出发,贴着人物走。“其实生活没那么复杂,你写人,只要设身处地从他们脚下出发,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们,别拿他们当作自己的牵线木偶,让他们放松自由地前行。大千世界,众生皆有自己的逻辑,他们适得其所,说明我的路也走对了。”

他所谓的“逻辑”,便是人物真实的生活轨迹,于是,那些年的小人物们才真的活了。

“中年倏忽而至,愁也跟着来了”

“年轻的时候,无论你多么深刻,多么用力地思索,经验和阅历都摆在那儿,你沉下来有相当的难度,沉郁幽深的作品不是伸伸手就能随便够到的。我不希望自己一直唱着青春和青春晚期的歌,我期待一种开阔、复杂、博大的写作。”从上大学开始写作至今,徐则臣毫不避讳曾热切盼望中年写作的到来。

“只是,”徐则臣略带苦笑,“当中年真的倏忽而至,我说的不只是年龄,而是那种处境和心态,切切实实地占据了你的日常生活,你会发现,来自家庭的、事业的、社会的挤压全方位地都来了。焦虑也如影随形。现在不用‘为赋新词强说愁’了,每天早上一睁眼,差不多满目皆愁了。”

至于人到中年,经历所带来的创作上的改变,徐则臣说“是把原本想象中的抽象情感和思考,具体化了,你必须一一落实。“——”经历了就是经历了,以前知道父母爱孩子,很无私,但是这爱是抽象的,你不清楚它的宽度、深度究竟有多少。做了父亲之后,我才知道,爱不是个名词也不是个形容词,而是一个动词。这动词还不是咬咬牙跺跺脚就解决了的,你要像呼吸一样,发自肺腑,自然、日常、激情澎湃,无所不在又连绵不绝,爱是超越了智力和体力之外的另外一种能力。我儿子对雾霾过敏咳嗽,我一个从不关注天气的人,隔几分钟就会看一眼温度计和湿度表,我们关注最新款的防霾口罩……”而这些,也成了《王城如海》中,临时加入的内容。

《王城如海》,十年以后北京不再只是背景

从认知局部的北京,到不敢回答北京是什么,十年间,徐则臣已然对北京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它的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它的现代、后现代与前现代,作为一个巨无霸的移民城市,它拥有的最复杂阶层和人口构成……”

“这一次的《王城如海》的写作中,北京不再只是作为背景出现。”徐则臣说。“刚开始写北京,我没有能力把北京作为一个主角,大多时候北京只是故事的舞台和背景。这一次,我试图呈现北京这座城市本身的复杂性。当然,复杂性意味着某种复调,我尽力理清夹缠不清的头绪,这对我是个挑战。”

在难以表现的“王城”面前,在对城市本身的理解和认知之外,徐则臣乞灵于小说和戏剧的艺术。翻开《王城如海》,你会在每一章故事的前面看到一个剧本片段,它们与主体故事之间的关系或统一或相悖,但正是在这纠结的张力之中,我们看见了一个无限接近真实的复杂的北京。

当然,十年以后的“王城”写作,也是徐则臣的刻意改变:“我从不苛求后一部作品一定要胜过前一部,安全的保险系数对我没有意义,但我要保证后一部作品跟前一部不同,我要去尝试不同的东西,寻找艺术和我的写作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耶路撒冷》用的是加法,《王城如海》尝试做减法;《耶路撒冷》是放,《王城如海》要收;《耶路撒冷》是悠远的长调,《王城如海》当是急管繁弦的断章。”徐则臣说。

·

·

·

END


徐则臣

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供职于人民文学杂志社。

著有《耶路撒冷》《王城如海》《午夜之门》

《跑步穿过中关村》《到世界去》等。

曾获第四届春天文学奖、第十二届庄重文文学奖、

第十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

第四届冯牧文学奖,

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15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如果大雪封门》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被评为

“《亚洲周刊》2014年度十大小说”第一名,

获第五届老舍文学奖、第六届香港“红楼梦奖”决审团奖、

首届腾讯书院文学奖。

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德、英、日、韩、

意、蒙、荷、俄、阿、阿、西等语言。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张爽  

编辑│王小轩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