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hic生活馆 · “两本书店”真的只卖两本书

 正午文化 2020-07-17

文艺的杭州最不缺少就是书店,从商业综合体式的诚品书店,到文化地标的先锋书店,再到与杭州气质最契合的晓风书屋,如今杭州又迎来一家“奇葩”书店——两本书店。这家仅有30平方米的小书店,竟然一夜爆红网络,因为这里只出售两本书,还把它们跟青菜、萝卜堆在了一起。

万寿亭街13号,凡人咖啡馆、壹张画廊旁又迎来了一个新“邻居”——两本书店。还没到门口,远远就看到了它的招牌,宝石蓝色的墙壁上,两本书店白底黑字的招贴画极为惹眼。

可等你走到招牌进前,却怎么也找不到两本书店的入口。是的,两本书店没有独立的门脸,而是藏在凡人咖啡馆一个空闲的角落里。


两本书店面积不大,仅有30平方米,书店一面是一个手冲咖啡台,另一面是一个书架墙。书架墙共有三层,可满满摆在那儿的都是蔬菜,比如带着泥块的土豆、连着缨子的胡萝卜、藤蔓还未摘去的南瓜……只有第二层稀松地陈列着的几本书,并且这些书似乎都长着相同的脸。

书和蔬菜放在一起,是因为李加文觉得,蔬菜是人的生活食粮,书是人的精神食粮,两者缺一不可。

说好的“两本书店”呢?即便这里不是寸土寸金,也不能这样“浪费”空间吧。其实,这真的是一家书店,老板就是杭州最著名的文化人李加文。

两本书店大概是国内藏书量最少的书店了。这里只售卖两本书,读者没有挑选的余地,只能二选其一,买或不买。并且这两本书也有限量,每本书仅有20本,售罄不再补书。

一家书店仅卖两本书?这不是一个噱头,而是李加文在电子书盛行、网络购书成了主流的当下,为读者做出的新选择。

李加文每两周会邀请一位特约推荐人,精选两本好书更新一次书目。“一切成功学的书籍,两本书店的书架都不太合适……‘极简’、‘精选’、‘有趣’才是我想传达的。”

至于神秘的推荐人,李加文的标准是“只要你够有趣、够酷,爱看书,如果看到两本书让你感动的不行,你迫不急待的想要分享给你的亲人和朋友,那就是‘两本书店’要推荐的书”。

两本书店首期推介的图书,是由李加文自己亲自推荐的,一本书是朋克教母”Patti Smith的《只是孩子》,另一本是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的《七堂极简物理课》。推荐的理由是:“Patti Smith曾说:‘我梦想能拥有一本自己的书,写一本我能放在那个架子上的书。’既然她写出了这样一本书,自然是她最满意的,所以完全可以放在这里的书架上。”

第二期的荐书人是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他推荐了 一本是西蒙蒙蒂菲奥里的《耶路撒冷三千年》,另一本则是约瑟夫布罗茨基的《悲伤与理智》。李加文说,《耶路撒冷三千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别用你的笔友来丈量你,而要用人类的无穷来丈量你自己”,其实对于任何领域都是这样,“我在这本书里获益良多,甚至我还会去找他另外的书来看,所以我特別感谢晓波老师。”

第三期荐书人是一位80后的美女作家孟小书,第四期的推荐人是文化圏的一位大咖上海衡山·和集创意总监令狐磊……到如今两本图书已经足足做了6期,几乎每期都是书刚刚上架就会销售一空。

有这样一个想法,李加文并非一时兴起,“很多人都有一个书店梦,我也是这样。”在两本书店之前,他还曾开过一家“木心书店”专门出售关于木心的图书,虽然书店只存在2周时间,但小小的空间内放满了木心的书,满满的木心气息。

其实,从1993年,25岁的李加文从桂林来到杭州,开办与当时社会格局格格不入的“旧情绵绵”咖啡馆开始,他就一直站在杭州文艺生活的潮头上。他开办的凡人咖啡馆收藏了70后、80后两代人的回忆。

早年的凡人主要是卖酒,算是杭州最早的几家酒吧之一。“在杭州泡酒吧的人,起码1/3一定来过凡人”。那时,李加文常在店里放电影,选的大都是旧时的实验片、独立片和艺术片。2005年,正逢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凡人做了11场电影放映,由于看的人太多,他就把沙发全撤了让人进来看,有时候一场不够看,还要加场。

后来,他又在凡人咖啡馆旁边的建起了 Artone 壹张画廊,从2012年底起,陈海燕、王公懿、孙云、林海钟、张浩、陈耀光、曹立伟等近40位跨界艺术家都在这里做过展览。

“人生就该酷一点,很多事情其实是无心的,只为了有趣。”他说,“有人说我做这个装逼,我想说你才知道啊?我都装了20多年了。”李加文做的很多事,都和生意无关。做两本书店也是如此,仅是为了他对人文和纸质书的执念。

“很多时候,买书跟买菜一样,看多了反而不知道自己要吃什么了。”李加文见多了买书人在书前纠结半天啥也没买,连他自己也有买了好多书却一本也没拆封的事情。“不是人不看书了,而是不知道如何选,那我就把选好的内容留给他,喜欢就买,不喜欢就走。”

李加文一直是《生活月刊》忠实读者,《生活月刊》坚持了整整20多年,他也收藏了20多年,并在文艺的道路上坚持了20多年。

朋友听说他要开这样一间书店,都很吃惊,“别人都越做越丰富,你怎么越做越简单了?这个会很快死掉的。”李加文不为所动,而是毅然决然把两本书店开了起来。他没想到,两本书店一开张就一炮而红,媒体纷纷报道,开业仅几个月,就开始盈利。

对李加文来说,赚不赚钱并不重要,他想做的,让人们回归到与纸质书亲近的感觉里去,让文艺深入到人心里。

正午文化:从在杭州开办第一家文艺咖啡馆到现在,已经过去20多年,你理想中的咖啡馆是现在凡人咖啡馆的样子吗?

李加文:我理想中的咖啡馆应该能给人家一样的感觉,既舒适又放松。凡人咖啡馆确实珍藏了很多70后、80后的记忆。有个老客人曾对我说:“半个杭州城的文艺青年都有一段青春留在了凡人”,我觉得这并不夸张。对于70后、80后来说,凡人咖啡馆能给他们一种归属感,就像家,你并不一定常常回去,但始终会念念不忘。这是就我理想里的样子。

正午文化:为什么会选择把“两本书店”开在凡人咖啡馆里?

李加文:很多人都有开书店的情结,我也是这样。但现在杭州的书店市场基本已经饱和了,再开书店风险会很大。我的朋友听说我要开书店,都说我在“找死”。我当然也怕死,所以凡人咖啡馆刚好有这样一个空间,我就把书店搞了起来。如果另外去租,我可能付不起租金。

正午文化:“两本书店”名字是根据书店特点起的吗?

李加文:不是,不是这样的。“两本书店”是先有的名字,后来才决定只卖两本书的。

有一天,我的一位作家朋友到木心咖啡馆来,我跟他聊起开书店的事。他说:“那好啊。名字我都给你想好了 ,你不是一家‘壹张画廊’,那书店就叫‘两本’好了呀。”他是开玩笑的说说,却无意中点醒了我,原本我就想只卖少量精品图书,后来一想不如就随了书店的名字,只卖两本书得了。

正午文化:听说,你会特别爱去世界各地转转,能聊聊国外旅行对你的生活和经营产生了什么影响?

李加文:我很喜欢到处去旅行,就像英国作家毛姆说得那样:“每次旅行回來,我不会仍然故我。”旅行总能给我带来点启发和改变。

一次在罗马,我顺着西班牙广场的台阶往下走,不到200米的地方,一抬头看到面前是一家开了200多年的咖啡馆。还有一次在巴塞罗那的流浪者大街,看见一家杂货铺门口竟然挂着18世纪艺术家胡安·米罗亲自己设计的招牌。在国外想这样的百年小店有很多,大多数是家族传承的。这些都深深激励着我把店铺得做好,毕竟,除了“同仁堂”这样的老字号,中国店铺能挺过30年的极少。

·

·

·

END


李加文

“两本书店”创始人,杭州资深文化人,

曾先后开办“凡人咖啡馆”、“ 壹张画廊”。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张爽  

编辑│王小轩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