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午沙龙 · 致敬我少年时代的最终乐章

 正午文化 2020-07-17


那一天之前,我还是属于少年的,父母对我的要求就是听话、勤奋,不需要有太多思想,他们其实也很少关心我在想什么。苍白而孤寂的日子里,一直期待着能被一束光指引、照亮。直到那一天来临,我惊喜地发现未来竟有如此丰富的选择和可能……

又是一年高考时,愿每个沉默努力的少年都能奏响动人乐章,奔向另一个属于自己的未知远方。

除却祝愿,我们这些早已走过高考的人,仍然会在焦虑困顿时,梦见自己在考场上辛苦拼搏,心中的那个小小少年依然倔强坚强。

我们从读者留言中搜集到许多高考的故事,与大家分享,共同纪念并致敬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场战役。

@雨一直下

高考那年是爸爸去世的第二年,考试前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爸爸像往常一样安静地坐在书房里读书。我蹑手蹑脚从门口路过,想偷着溜出去和同学逛街。爸爸听见响动叫住我,我垂头丧气地走进书房等着挨训,没想到一向严肃的他,突然递给我一枚校徽。我认得那上边的标志,是爸爸的母校,他曾经好几次和我讨论过将来上什么大学,我都以学习太辛苦,随便混个学校来对付他。在梦中,我听见他轻轻说,“来和爸爸当校友吧。”

我伸手去抓校徽,却抓了一个空,爸爸的身影连同校徽一起消失不见了。我从梦中惊醒过来,看到一室大亮的天光,高考真的来了。走进考场的时候,我仿佛感觉到身后有一道属于爸爸的目光,深情注视着我。我不敢回头,怕失去这份感觉,就这样紧紧握着拳,昂头一直走进教室,整个人充满力量。

如今我已经如愿从爸爸的母校毕业,成为一名律师,也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我把自己的校徽和爸爸的旧校徽保存在一起,相信冥冥之中有他在保护着我,注视着我。

@无声无语

高考应该是我这辈子一直留在心中的遗憾吧。当时我正下乡在农村劳动,全队100多号年轻人都看不到未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城,很多人干脆放弃了学习,只专心当个农民。

我在大队广播站工作,有什么上级消息一般都是通过我广播出去,拿到中央恢复高考决定的消息时,我激动得差点把稿子揉碎了,翻来覆去检查好几遍,生怕自己看错,空欢喜一场。

几乎哽咽着播完新闻的最后一个字,我立刻听到安静的院子爆发出欢呼声,沉寂了这么多年的年轻人激动极了,恨不得当天就回家去报名。

当时距离考试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了,我恨不得每天不睡觉不吃饭,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复习功课。考试结果公布后,我只有2分之差和心仪的大学错过,考上了一所中专。直到现在已经退休在家,我都忍不住幻想,如果再多给我一个月复习时间,我是不是就会获得与现在不同的人生。

@八月照相馆

十几年过去了,每年几乎都梦到几次参加高考,尤其是六月高考这种时候,有时候还急的不行,心想完了,考试考砸了,前途堪忧之类,就跟重新高三面对高考那种内心压力一样的感受。

当初学习太辛苦,压力大,感觉自己都留下心理阴影了。我们那会高三真是辛苦的不行,学习任务很重,心里压力还很大。高三毕业那年,每天各门学科的老师在我们正常学习之余时间还分发很多试卷课外要求完成,什么黄冈,海淀,天津的试卷做了不知道多少。 高考完我能找到的试卷就三麻袋,将近200斤,我妈拿去卖废纸都卖了差不多100大洋。

昨晚又梦见了,别人都交试卷了,我一大半试卷还没做,然后心想这一门就嗝屁了,好着急,醒来畅快了呼吸了一口气,尼玛,还好是做梦,抽了根烟压压惊。

@蘑菇点点

我参加高考第一天忘记带准考证了!紧急报告给老师,经学校研究,考场派了警车护送我回家取证,一路警笛呼啸奔驰在路上,开车的警察叔叔还好心安慰我,别着急,来得及。顺利取到准考证赶回考场,正好是最后一波学生在安检。

警察叔叔对着急下车的我悠悠来了一句,“刚才看到你证件上的名字了,如果没记错,3年前中考我执勤的那个考场,也是你!没带准考证!”

@爱啃梨的丫丫

距离我高考已经两年了,现在有些细节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我所在的考点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爷爷也参加考试,给了我很大动力!

记得考完英语之后,我妈在我学校门口等我,帮我收拾行李和书。没有所谓的撕书,只因为班主任的一句话: 千万别撕书,万一要复读还得找别人借!

希望我弟明年能考上理想的学校!

@Stephanie

高考前一天,我在教室里留到最晚,慢慢地收拾东西。我喜欢的那个男生,也在慢慢收拾东西。他突然回头对我说,今天就勉强送你回宿舍吧。

走在校园里的时候,我们一路没有说话,只能听见彼此的脚步声敲打着地面。身后开来一辆车,他回头看了一眼,一下子抓起我的手拼命拉着我跑。

一路狂奔到宿舍楼下,我问他到底怎么了,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你没看到,刚才那车里的司机是班主任!”

@金大勇

我是1998年参加高考的,相比许多同龄人,高中时代的我,选择未来工作的余地也许要大一些。我之所以能够参加人生中唯一一次高考,主要源于自己的坚持。

我的父亲是位粮站工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本地的粮食部门出台了一些内部政策,其中就有关于子女顶替父母工作的政策,在我们这里称为“顶职”。

在我高二下学期,妈妈问我愿不愿意顶爸爸的职,或许是舍不得我所爱的书本和课堂,我放弃了顶职的机会。

到了高三,爸爸表哥家的女婿在部队提了干,要到含山来带兵,妈妈让我准备参军,说不定将来可以考个军校。原本体育成绩就不好的我,想到新兵连的艰苦训练,两相比较,还是觉得读书轻松点。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时瞬间的一个念头,人生轨迹便从此改变。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到母校当一名英语老师,和曾经教过我的班主任成为并肩工作的同事。

·

·

·

END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张爽  

编辑│王小轩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