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工场 · 张军:为了表现真实,我可以完全不讲道理

 正午文化 2020-07-17

他很清楚,有一种真实,打破以后才找得到。

做了平面设计十几年,看过了一幅画之后,动了关掉工作室的心思——张军说,学习油画是他的一个情结。幸运的是,现在看来,这个情结,并没有亏待他。

“2012年,来到广州画院高级油画研究班以后,我才开始画画。”不过五年的时间,张军已经是中国美协会员了。虽然算不上高产,但他的每幅作品都会让人印象深刻,还常常入选大型展览、获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马尼克家的女人》

180X110  2013

《回声》

160X90 2017

《虔行的塔吉克青年》

90X120 2017

《凯特》

60X60 2014

声音浑厚、亮堂,说话时不会因为脑子想得太多,就在表达上犹疑不清,张军流畅的逻辑让他口中那些复杂的想法变得很好理解。“对的。”交流起来,张军也常用这两个简短、有力的字来肯定我的疑问。

大线条的粗笔触,黯然低沉的总色调,张军的大多作品都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略带斑驳的怀旧感,像是一面掉了漆的老墙,有着特殊的味道。“我不喜欢表面上太过光滑的效果,希望油画的语言能更加突出鲜明,这可能也跟我的性格有点关系。这种所谓的粗犷在油画语言里面,更能表达我的一种情绪。”张军不介意暴露自己,不管是画画还是交谈。而从个人性格衍生出的一种绘画语言,终究在表达情绪上更有力量,张军的这种个人喜好,恰恰让他的作品更具说服力,这大概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感人”。

《远山的呼唤》

100x100 2013

《日暮琶洲桥》

45x130 2013

《归去来兮》

45X90 2016

《镜湖月》

120X150 2016

《小路》

35X70 2014

《岁月有痕》

110X110 2016

《福景居》

100x100 2016

“在我的具象写实作品中,加入了很多自己主观的东西。有时候为了达到某一种想要的效果,我可能会违背自然规律,完全不讲道理,只要能达到我需要的效果。”

虽然将自己的画也归为具象写实的范畴,但张军对具象写实创作的理解,却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更大的“颠覆性”。“我认为写实具象绘画不见得就是客观的真实再现,更主要的还是遵从内心的真实吧。对画面的重新认知、重新解读、重新经营就更为重要,而不是一味地描摹自然。”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画之前,张军对郭润文先生的那幅《春眠》一见如故,“他把具象写实绘画进行重新的认识解读,他的画面上有大量的构成元素,与我的设计理念相通。”

《末班车》

160X130 2014

《邂逅》

180X80 2014

《东方的故事》

150X150 2015

《薰衣草》

100X80

《遇见》

80X80 2017

另一位张军很喜欢的当代艺术家是西班牙画家洛佩兹·加西亚。“虽然他的画很深入,但你丝毫不觉得他是在很辛苦地描摹,看他的画,我就觉得他好像把死亡都赋予生命一样,他的画真实到骨子里了,甚至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了。”

为了表现真实,故意打破真实,张军把一直就有的想法,第一次以油画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是在《喀什街头的牵羊人》中。

张军的很多画里,都有着新疆的地域风情,本以为他画的不过是家乡的风景。可后来却从他的口中得知,早在两三岁的时候,他就随父母工作变动,迁往湖南,所以,对于新疆的印象也所剩无几,反而是长大以后的徒步旅行,才让他对那个地方有了新的认识。而这幅《喀什街头的牵羊人》就是张军在2012年整理素材时,觉得有意思,才突然要画的。

《喀什街头的牵羊人》

90X130 2012

“人物看起来真实,但其实不是。比如说投影都被我去掉了,比如透视也被我省略了。还有,当时画这幅画时,是没有斑马线的,但是隔了一个月后,又看,我又添上了斑马线。”羊、人出现在城市的斑马线上,这在现实中是不大可能出现的场景。但就是这种不太合乎常规的视角,恰恰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

同样运用大量的平面结构进行尝试的,还有张军的另一幅作品《我的风景》。张军告诉我,画中的女子是他的妻子。在斑驳的画面中,她装扮时尚,举着相机,看得出,他们志趣相投。把爱人画入画中,这大概是艺术家专属的浪漫。张军很重视这幅作品,因为它与《喀什街头的牵羊人》代表了他最初画画的一种风格。

《我的风景》

130X150 2014

初次尝试创作,张军便夺得声誉,不管他如何谦逊,我本人还是认定其中必有天赋的成分。毕竟,思想性和技艺性的兼具,并不容易,尤其对于一个具象写实的画家来说。

“2013年开始,当时微信刚刚兴起,在广州的街头、地铁,到处都看到玩手机的年轻人,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后来就尝试着画了一张。”在《微信》系列的创作中,张军有意识地将焦点从尝试画面表现力,转移到关注现实生活题材。用有表现力的语言,去表现真实的情感内容,是张军早就定下的目标。

《微信》

120X140 2013

《微信——下午茶》

110X90  2014

张军不止一次,提到“有意思”,而他的创作也多是在他觉得“有意思”后才展开的。可能是瞬间的一种情绪氛围,也可能是某一阶段的社会现象,大多时候张军会在“拿着相机乱溜达”的时候去捕捉那些让他感兴趣的东西。当然,至于会不会继续画下去,还需要放上一段时间再看,“有时我会添加一些、去掉一些,或者完全毁掉。”

《郭老师》

30x20 2016

《告白》

70X90 2015

《塔吉克老人》

100X80 2014

正午文化:《喀什街头的牵羊人》是您的第一幅油画作品,它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张军:2007年到2011年期间,我基本每年都会有几个月在外徒步旅行,当时2010年我也去过新疆,在那待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到处跑一跑,当时没有想过要画,但我喜欢摄影,到哪都会记录一些素材。2012年时,把素材翻出来整理,我觉得这个情景挺有意思,就想把它表现出来。

正午文化:除了一些很具象的内容,您的画中也会出现一些情绪的东西,比如《等》《苍白的记忆》《寻觅》等等,您觉得这几幅作品还属于写实主义吗?

张军:那几张作品是纸本油画棒,那时候是想尝试,用新的材料,所选的题材也都是一些比较情绪化的小东西,算是给自己绘画创作的调剂。这一系列也只是画了几张就没再画了。

《等》

50X60

《苍白记忆》

50X60

《寻觅》

50x60

正午文化:您在创作中,比较偏爱哪些色彩,为什么?

张军:中性或者灰色,我都比较喜欢。我比较喜欢一些沉稳的色彩,更符合我的性格,也更有力量,更深沉。

正午文化:您一般多久才能创作出一幅画?

张军:一般来说,现在可能从构思,到上画布制作,大概一个多月左右。现在有时做完画稿,我会放上一段时间,如果过一段时间我还想画它,我才会继续。

《塔吉克女人》

《老刘》

《坐着的老人》

《老人》

《玩手机的男子》

正午文化:先打下一个画稿,放上一两个月,然后再画,是您的创作习惯吗?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习惯?

张军:对的。之前,我也遇到过一个好题材,在冲动兴奋时,做完稿子后,马上就画,可是具象绘画制作周期很长,到后来发现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大的改动又没有意义了,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

·

·

END


张军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画院签约画家,

广州美术学院油画高级研修班结业,现居广州。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油画学会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主要入选获奖

2012年《喀什街头牵羊人》

入选2012年百家金陵油画展 (中国美协)

2012年《喀什街头牵羊人》

入选2012年广东省青年美术大展(广东省美协)

2013年《我的风景》

入选2013第二届中青年油画展(中国美协)

2013年《微信》

入选绘画品格-2013中国油画展(中国油画学会)

2014年《日暮巴州桥》

入选2014可见之诗中国风景油画展(中国油画学会)

2014年《我的风景》

入选2014建国65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广东省美协)

2014年《微信-下午茶》

获2014造型艺术新人展优秀奖(最高奖)(中国美协)

2014年《我的风景》

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协)

2015年《马尼克家的女人》

入选第四届挖掘发现中国油画新人展(中国油画学会)

2016年《城南旧事》

第二届可见之诗油画展(中国油画学会)

2016年《喀什街头牵羊人》

入选中国精神-油画写实展(中国美协)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张爽  

编辑│王小轩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转载请注明


加入我们,一起向有情怀的生活迈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