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hic生活馆 · 三个资深茶客,在喧嚣的写字间里用黄泥造了一间土屋茶室

 正午文化 2020-07-17


在写字间里开茶室,还要做到有景有房,有植物,有风月?这要求是不是有点高?但新近窜红上海滩的喜捨茶书馆却做到了这一切。这里不但造出了人造山水,还在屋里盖了间土窑,让生活在城市中心的都市人也能享受到只有在山里才能有“一味自在”。

喜捨茶书馆,藏身于浦东天物空间八楼,由三位资深茶客合伙打造,顾忆做设计,了凡搞管理,何俊擅投资,正好大家都住附近、又都爱茶,于是就一起开了这家茶书馆。

对于这份投资三人没有过多的要求,不装酷,不讲故事,不求获利,唯一的想法就是“来这里饮一杯自然茶,得一颗自在心。”

作为职业空间设计师,顾忆负责“喜捨”空间的设计与装饰。事实上,在开办“喜捨”之前,他已经做过多个文化空间的室内设计,厢、无厢、龙吟山房、优在集个个大受好评……尤其是“厢”空间,更是在魔都风靡一时,小资们都以能到“厢”吃一顿饭为荣。

不过不同于顾忆以往的设计作品,这次他对于“喜捨“的设计,卸下了高高在上的“性冷淡”面孔,转为一种更温暖也更亲民的设计方式。

这源于“喜捨” 寄托着三人的美好愿望,“喜,代表欢喜;捨同舍,代表房舍、屋舍。两个字结合起来就是开心的地方。同时,捨也意为舍得和放下,我们希望这个空间能成为每个茶客学会做减法的地方。”

与大部分茶空间开门迎客不同,“喜捨”的入口是一道始终处于封闭状态的玻璃门。来客只有轻按门铃后,才会有笑脸盈盈的姑娘来为你开门。不仅如此,门外磨砂玻璃窗也拦住了外边人窥视屋内风景的一切可能,唯一能看到的只有“喜捨”二字。

虚与实、远与近、方与圆,在屋里和屋外被逐一拉开,以此免除打扰,还茶空间的一方清幽。

一入“喜捨”便被这里的“红”深深吸引住了。别人家的茶空间都长着一副“性冷淡”的面孔,而“喜捨”却用深红色的墙面,“燃爆”一众茶客的眼球,似乎与“喜捨”的名字里的“喜”遥相呼应。

“喜捨”里最特别的一处风景就是建在空间中心的那间宛如西北土窑子的黄泥土屋。从宜兴运来的泥料,以百年的枣木为梁,用碾碎的稻草做骨,以倾斜镜面收底,隔远看去,仿若悬空。

土屋不大,只够两个人坐,可下棋博弈,也可对饮成趣。无论是摆放的古朴方桌,还是青花瓷瓶,都让盘坐于此的人们,感受到钢筋水泥筑成的都市生活外,存在着久违的质朴自然之美。

空间虽小,但土屋却是“喜捨”里最受人欢迎的地方。对茶客来说,这里更像“壳”,更隐秘,也更适合独处。

四处搜来的老木料,拼接出古朴的墙面,陈列着精选的茶叶和茶具。水泥裸色的吧台有一种原始土灶台的气息,上面一只铸铁锅正慢火“咕嘟”着茶叶蛋和豆干,偶尔冒出一缕诱人的香气。

“喜捨”里的家具都是四处淘来的旧家具,承载着岁月洗礼的痕迹,和“喜捨”一样,透着些难得的人情味,比如那张摆放在吧台旁的八仙桌,环绕弧形的方凳,让人一秒找回喝大碗茶的感觉。

不止都是古旧,也非刻意营造,而是自然悠哉的心性使然。钢铁侠和风暴兵的年画门帘就颇有趣味,上面的4个大字也很有意思,不同人有不同的读法。“不胖,敢吃”“不敢吃胖”,你又属于哪一种?

虽然身处写字楼内,没有自然风景,顾忆却还是为“喜捨”造了一个清雅的日式庭院。几株细竹,几枚卵石,与墙上的圆镜与天井内的幽幽池水相映相生,光影在这里被运用得出神入化,移步异景,一步一景。脱鞋陷入榻榻米的沙发,临窗而坐,捧上一壶水仙,就再也不想起身了。

如果你足够细心,你会发现茶室外面的四根木头柱子上也藏着“玄机”。每根柱子都刻着一句诗词,四句合起来恰好是一句藏头诗:一无是处。为何如此看低自己,顾忆回答说:“虚怀若谷,放低自己,才能更悠然自在”。

“喜捨”里还有两个不容错过风景——早上的“晨光”和晚上的“星光”,这些都是顾忆在设计之初就规划好的,利用“借景”,让光与空间产生了更亲密的关系,也让“喜捨”更增添了一份耐人寻味的温度。

玄机不仅于室内,还躲藏于室外。这一整面墙的茶罐,不仅是装饰,而是储藏着货真价实的精选岩茶。

“喜捨”只卖手工岩茶,旁的红茶、绿茶、白茶、普洱统统没有。在过去的这8年里,了凡每年都会去武夷山,学茶,找茶,喝茶,聊茶。“喜捨”里主推了9款茶,水仙、肉桂、大红袍……都是了凡亲自到武夷山茶场用心挑选而来。


“喜捨”里的岩茶讲究的是“自然茶,自在饮。”选茶首先要自然健康,提早和茶农下订单,保证有机栽培不含化肥农药。其次再选山头,看是否长于岩石上,是否周围有花草,不同的土壤成分对茶叶的口感影响很大。最后品韵味,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巧妙配合,可遇而不可求。

在“喜捨”喝茶,没有太多讲究,喝得是份自然、随性和温暖。一切都回归到最初的本真,茶嘛,虽然挑起来要认真,但真正去喝,反而要一切从简了,去掉多余的商业气息才是最好的。

八年前,还是IT男的了凡,生活因繁忙的工作陷入混乱,亲友疏远,健康堪危……一杯大红袍下肚,他决定辞职回家,改做茶道。“茶,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也让我明白在极速运转着的都市里慢的可贵。”

他把这份“自在”带入了“喜捨”。在了凡看来,喝茶与喝咖啡最大的不同就是多了一份人情味。“咖啡是你喝你的,我喝我的,但是茶不一样,都是从同一个茶壶中倒出来的,一来一往,人的情感便有了交互。

在“喜捨”不仅仅能喝茶,肚子饿了,这里也有果腹的吃食,无论是高山岩茶煮的茶叶蛋和豆干,还是精致茶点、蒸饺、蟹粉面等小食供应,虽然都是些果腹的小东西,但和着淡淡的茶香,却让人从心里生出满满的幸福感。

“喜捨”是顾忆、了凡、何俊三人的梦想,也是无数身处喧嚣都市却心向自由人的归处。如果有时间,就去“喜捨”,酌杯清茶,睡个懒觉,结识一些新的朋友。

正午文化:设计喜捨的时候选择了两种红色,和之前的作品很不一样,是想要营造出怎么样的氛围呢?

顾忆:厢、无厢、龙吟山房、优在集等项目都是极简风,墙面涂料也几乎不使用,就用水泥本色,很多人喜欢,但是普遍觉得偏“冷”,走“性冷淡”风。所以这次做“喜捨”,我想做得暖一些,就选了宜兴用来腌制鸭蛋的红土,不但让气氛暖和起来,还特别接地气。

正午文化:喜捨的座位部分,用了从拆迁场上搬来的废木板为材料,并且让工人打磨了二十多天,为什么选择这么麻烦的方式呢?

顾忆:对于设计用材,我一直坚持“无用而有用”。无论是废弃的瓦片还是旧木板,我都希望能让这些微不足道的材料发挥出超乎想象的作用。当然,对于一个场地来说,这些材料充满了“时光”之美,能营造出一种妙不可言的氛围。

正午文化:喜捨天井的那片竹林水境,打造它的用意是什么呢?

顾忆:无论在任何地方,我都希望有一片自然天光。

正午文化:你曾说 “未来你们设计的不仅仅是一个空间,而是一个生活方式。”你觉得你给“喜捨”设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呢?

顾忆:温暖、懒散、放下。你看客人一进来,都说:“让我先躺一会儿再喝茶看书。”

正午文化:刚刚你提到“喜捨”能给人一种放下的感觉。之前你也说过在非洲的经历让你学会了珍惜和放下,这是作为设计师对设计空间的一种情感投射吗?

顾忆:是的,在大部分设计作品中,你可以看到设计师都在极力表达自己的存在感,用尽各种技巧。不过现在我越来越喜欢一个设计作品里看不到设计师的影子,做到“无我”。真正好的设计不是用来膜拜的,而是用来抚摸的。

·

·

·

END


顾忆

空间设计师,茶人,喜捨茶书馆创始人之一,

曾设计厢、无厢、龙吟山房、优在集等文化空间。

了凡

茶人,喜捨茶书馆创始人之一。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张爽  

编辑│王小轩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