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设计 · 将建筑延伸到室内,外婆家专属设计师用“不安分”解读江南味道

 正午文化 2020-07-17


做设计,不要被标签定义,但要有自己的“灵魂”。


室内设计师沈雷,

一个经常被业内人士提及的名字,

从阿里巴巴总部到光线传媒办公室,

再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贵宾接待区,

他的设计作品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精品空间,

尤其是给外婆家做的几十家餐厅……

个个都有“噱头”。

这位拿奖拿到手软的设计师,

以自己出众的才华,

向人们展示了室内设计无限的可能性。

炉鱼设计主打朋克风格,黑色背景墙面以金色镜面不锈钢材质雕镂出巨大的鱼形标志装点,机械的工业感中仍有对细节的把握与追求,节制的夸张造型制造出最具力度的视觉焦点。作为青年人聚集地,这里没有外婆家的清新淡雅,酒吧风的餐椅设计与汽油筒吧凳的加入,带来更多自由不羁的气息。

“不安分”是沈雷人生里最鲜明的“标签”。

出生于江苏南通的他,

18岁考入浙江美院环艺系,

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建筑设计研究院做建筑师。

工作光鲜,收入稳定,

但捧了6年“铁饭碗”之后,

沈雷却选择了去英国爱丁堡艺术学院,

攻读室内设计硕士学位。

他说:“人不能就这样混吃等死。”

在此期间,

他结缘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室内设计杂志《ID+C》,

为其撰写专栏,

并在回国后担任该杂志主编。

可“不安分”的心,

没有让他在《ID+C》这里停留太久,

2003年,

他又与设计师孙云一起创办了“内建筑”。

做室内设计的人大多不爱写文章,喜欢用图说话,

但沈雷却是个例外,

他不但喜欢写作,而且擅长写作。

担任《ID+C》主编时,

他以精准的文字推介室内设计项目,

带领编辑团队夺得

国内“最专业室内设计杂志”的美誉;

做“内建筑”时,

他也不忘玩一把“文字游戏”。

“内建筑”这个名字,

是他在英国读书时就想好的。

在他看来,

“内字特别有意思,人处在内外之间进退两难。

室内设计就是建筑在内部空间的延伸,

由内做始点,

却又不完全仅仅局限于建筑内部。”

内建筑与建筑内,

文字上的翻转,

却更为准确的表达出沈雷眼中

人与空间、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将建筑延伸到室内的设计想法,

不仅留在“内建筑”这个名字里,

也被他落实在每个设计作品里。

做“外婆家西溪天堂店”的时候,

他把杭州当地的老建筑直接请进了屋里。

他说“什么是外婆家?

就是小时候家里的院子、睡觉的阁楼、

河边的乌篷船、院子里的那棵老树……

有时候人要做一个东西,

江南也好,杭州也好,就是你对生活环境的映射。”

浙江音乐学院,以音乐之门为设计灵感,用最简单的材料,铜质、木质表现音乐带给人的欢快和沉重,同时用材质、色块来分割空间,实现空间功能转换。

沈雷的设计效率奇高,

他每天工作的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

自称“一上午可以想出两个外婆家的设计”。

灵感从何而来?

“内心有感受,就会有设计。

设计是一种举重若轻、蜻蜓点水的方式,

一个影像、一部电影、一本书、一首歌……

都能成为灵感的来源。

如果设计师思维枯竭,

或许是因为你太忙了,已经没有想法了。”

他为外婆家设计了40多间店铺,

没有一间是重复的,

他总能找到一些新的特质去诠释这家餐厅,

或者说是去诠释外婆家所代表的江南文化。

比如许仙与白素贞相遇撑的“油纸伞”;

比如江南书生人人必备的“折扇”;

比如乌篷船和渔网……

为外婆家的高端品牌“宴西湖”餐厅做设计时,

外婆家创始人吴国平的微信签名“我家就在西湖边”,

给他带来了设计的灵感。

“北方人眼中的‘江南’,主要有两个代表,

一是苏州园林,另一个就是西湖。

我想把西湖边的感受带给食客,

却又不想简单地用中国传统符号来反映江南。”

恰好他的好友潘杰花了三年时间,

拍了西湖的日暮晨昏、四季流转。

他便在餐厅内设计了三块LED大屏,

循环播放西湖的美景。

随着音乐的节奏,

食客可以看到西湖的春雨冬雪,花落花开,

如同就在西湖边。

黑衣、长发的沈雷,特别艺术范,

但他自己却称“不是艺术家”,

“艺术家可以独立完成一件作品,

而我只是个设计师,

我的设计需要甲方,

需要施工单位等共同完成。”

但这并不妨碍在众人眼中

他是个才华横溢,洒脱不拘,

具有浪漫气息,

又带一点忧郁气质的艺术家。

其实,生活里的沈雷也确实很“仙”,

每周去公司的时间不超过三四个小时,

剩下的时间就随性地享受生活,

买菜、做饭、读书、旅行……

他还自己打理了一个公众号,

发表自己的旅行随笔、艺术感悟等等。

对他来说,

自己的生活就像公众号的名字“构建离骚”

“构建是职业属性,离骚是浪漫心性。”

正午文化:您的设计观是什么?设计的价值在哪里?

沈雷:设计是被时代、市场裹挟着前行的一种话语。作为设计师,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存状态,坚持自我与从善如流,或随波逐流。基于这样选择的可能,我的设计观是不重复别人与自己,冷静地看待世界的变化与设计,并与时下的设计界保持适当的距离,因为距离可以产生美好。

设计的价值,我认为在当下被相对放大了,放大就会产生畸变,这对市场和设计师未必是好事。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人认为的价值与价格的相关:价值越大价格越高。我却坚决认为离价格越近,离设计就越远,从物欲里获取的快感不是乐趣。

正午文化:您的设计风格有被限定吗?或者说您希望您的设计被人贴上什么样的标签?

沈雷:我们一直在摒弃标签化的东西,就像有人曾经建议过我说“给你们的设计风格定个名字吧”,我说:“我没有办法定名字,因为我觉得我们是变化的。”但是从内行人的角度来讲,他们很容易看出哪些作品是我做。为什么?因为我骨子里面就是这些东西,我做出来的作品,可能根据项目的功能、类型有所区别,但是我们灵魂的东西不会变。

正午文化:设计在你一天中大概占多少时间?

沈雷:我是比较高效工作的人,我在公司假如待三到四个小时,基本上可以让我公司的人消化一个星期了。我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作为设计师,你同一个方案可能有三种想法,而三种想法你在纠结到底是哪个好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把三个想法都卖给三个不同的人,或许效果会更好,所以说我们不纠结,而且效率高。我觉得设计只是一个职业,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我们该有更多的时间去生活,比如买菜、做饭……人总是需要有一些渠道,是让自己可以平衡的。

正午文化:设计之外,你还有什么兴趣爱好?

沈雷:我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我不是一个刻意去找寻兴趣爱好的人,假如现在碰到的事或许是微信,或者是做饭,其实都是跟周边发生关系的一些东西。因为兴趣,假如你只是一个短时间的,那不叫兴趣,兴趣是一个长久的一个相同的动作。

·

·

·

END


沈雷

内建筑创始人之一,毕业于浙江美院环境艺术系,

曾留学英国在爱丁堡艺术学院获得设计硕士学位,

从事室内设计20余年,

主要作品有阿里巴巴集团总部室、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贵宾接待区、

外婆家餐厅系列设计、隐居酒店系列……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张爽  

编辑│王小轩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正午文化原创

转载请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