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对人和自然的探索永无止境。 七十年代艺术氛围非常浓厚的哈尔滨, 有一个在松花江边长大的少年, 他最喜欢趁爸爸不注意的时候, 顶着夜色偷偷溜到江边游泳。 “晚上风都变小了,水很平静,我躺在上面,黑色的天空全是星星,满的,特别亮,东北以前没有污染,然后水面是黑的,远处有几颗灯火,整个特别安静,只能听见一点水的声音,你上面就像飘着宇宙一样,而且这个江水被晒了一天了,特别温暖,周围没有船没有人,当时我就想,这个世界是不是同时有一个人,也在想同样一个问题,他在想,那边是不是还有一个人,在想着我呢。” 这个少年就是李天元, 出生于1965年, 少年成才,15岁就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是当时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 他的同班同学里有刘小东、喻红、肖鲁、赵半狄, 都是后来在国内艺术圈里风生水起的人物。 附中毕业后他选择进入自由无羁绊的壁画系, 和一群喜欢捣蛋的少年们, 在央美的院子各处留下成长印迹。 《冶子》1991 91x73cm 《放松》1993 100x80cm 《老王》2002 30x40cm 《马》2002 200x150cm 《天水》2002 140x180cm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如今的清华美院教书, 踏上了被羡慕眼光包围的“人生赢家”道路。 在那个小小的与同事共享的16平米宿舍里, 他创作出1991年获得首届中国油画年展金奖的作品《冶子》, 2010年这幅画在翰海秋拍中创下706万元的高价记录。 九十年代初期受社会、经济、思想激烈变化的影响, 李天元的创作也走进了不拘一格,更随心所欲的阶段, 他用贴胶条的方式进行双重图像创作, 让天安门和打太极的老人, 女人体与宝座, 白毛女与百元钞票, 传统与现代, 性与暴力在同一张画中交织并冲突着, 《自然的肖像》2012 400x860cm 《银河Galay》2008 215x380cm 《汶川》2008 215x350cm 《黑洞》2008 145x220cm 《红》2008-2012 215x350cm 他还创造性地在粘着米粒的画布上作画, 借中国人吃米饭的饮食方式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那些永远最辉煌如宫殿一般的餐馆里, 李天元寻找到给自己带来启迪的灵感源泉。 后来搬到上苑住,有了工作室后, 他依然很爱观星,看了许多次流星, “有一次晚上送朋友走, 然后一个人散步回来, 可能也就是十几分钟的时间就看了好几次流星。” 在寂静漆黑的夜里静静伫立着, 他用身体和心灵一起感受着“漂浮在宇宙”的感觉, 把人和自然那迷人的联系化作思绪, 融入到全新的“自然的肖像”系列作品中。 银河、星云、宇宙等元素被以一张张似曾相识的 肖像表现出来, 让观众对自然状态下物质和精神的存在关系有了鲜明的理解。 《我脸上的雾霾pm2.5》2016 256x110cm 《雾霾—皮肤—12小时》2014 1118x158cm 《雾霾—北京》2014 111.8x158cm 受喜欢拍照的父亲影响, 李天元从小喜欢摄影, 家里有各种各样的相机, 父亲帮助他调好光圈速度, 还教会他如何构图才能拍得漂亮。 不过他一直没有把摄影当成创作, 只是拍着玩或者拍素材。 后来人们对摄影的态度不一样了, 将摄影作为严肃的创作行为,和油画一样, 他也开始尝试用这个媒介来创作。 他将人、人所处位置的航拍图、 显微镜下的人体某个局部的断面组合在一个作品中, 用新的视角探索肖像摄影更深层次意义与思考。 《田野》1997 180x220cm 《赤脚医生》1997 180x130cm 《路》2007 145x220cm 《登天》1997 150x130cm 《故乡》2007 150x220cm 《大爆炸》2008 215x350cm 这些作品兼具写实、表现、意象等综合元素, 几乎浓缩了当代艺术各个潮流在他身上留下的历史印迹, 而透过画面看过去, 你能看到内涵深度和思想性更深层次的演化。 在李天元看来,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语言, 是最多元、最自由、不可重复的语言, 它是永远禁锢不了的思想, 有生活的地方艺术就不会死亡, 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走出禁锢和偏见得到心灵的自由。 · · · END 李天元 当代艺术家。 1965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988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作品《初春》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 作品《冶子》参加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举办的首届《中国油画年展》并获金奖。 他在摄影等方面也很有成绩, 曾经用卫星照相来进行艺术创作。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张爽 编辑│王小轩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正午文化原创 转载请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