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 · 《软刺》|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止白与黑

 正午文化 2020-07-17


痛苦大多数时候并非锥心刺骨,而是芒刺在背。


“当我拿走她的船桨、看到她脸上的表情,

我发现原来自己才是那个被丢在船里的人,

那个因寒冷而发抖的人,

那个比任何人都想要得到更多的人。”

红与黑的碰撞衬得这段内心独白格外刺眼,

到故事结尾,我又回顾了这段话,

心情也随之慢慢沉了下来。

主人公琳达亲身感知过成年人世界的复杂,

留给自己的想象空间也是一片孤寂。

琳达的父母早年曾是嬉皮士,

贫穷、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及孤僻的性格,

让琳达与周遭格格不入,甚至被同学叫成“怪胎”。

她想要摆脱孤独,为自己起了新的名字,

她企图并尽力融入新的生活,

可是新的生活却始终一潭死水。

敏感的琳达有意无意间帮助了新来的历史老师,

可刚刚熟悉的这位老师被指控品行不正,

热情好客的新邻居也有着捉摸不透的家庭关系。

身边的人和事让她渐渐模糊了原有的是非观念,

琳达始终尝试徘徊在成人世界的门前,

却一次次被人群推开,

最终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扭曲”的世界。

这部“另类”少女的成长物语读下来,

感觉有类似《洛丽塔》的情窦初开的浪漫、

也有《伯德小姐》里为了融入社会做的种种尝试。

将成长中的晦涩难懂、是非对错,

和成长中遇见的那些人娓娓道来。

琳达所渴望的被需要正是她一直缺少的关怀与被爱。

当叛逆的琳达遇到了帕特拉一家,

四岁的保罗让琳达成了被信赖的小大人,

温柔的帕特拉也让琳达依赖这种被需要的温暖,

可男主人利奥的归来让一切“变了味儿”,

接踵而至的变故戳破了原本的理所应当。

她不理解帕特拉对丈夫荒唐的言听计从,

不理解保罗的突然离世,

更不理解所谓基督科学的原罪。

当她站在听证席接受审问时,

一些困惑的细节让她后知后觉,

这段“陪伴”的时光终成了琳达成长的一根软刺。

她选择对现实充耳不闻,

选择在这个“模糊”的世界里孤独前行。

故事是她的,也是我们的。

青春期的逆鳞与残酷现实的碰撞,

让本就矛盾的现实问题变得异常尖锐,

可时过境迁,我们终要面临成长,

它将带我们走出童年的朦胧与混沌,

迈向成年的理智和清醒。

或许成长的疼痛如芒刺在背,

但这终究是一条逃避不了的单行道,

不愿成长的人终究会被现实拉扯得遍体鳞伤,

周遭的一切最终还是要自己承担,

无可奈何、无法避免。

作者福里德伦德是一个兼具古典美和现代性的作家,

读她的小说仿佛游走在支离破碎的优雅世界。

同时作为跻身布克奖短名单的新秀作家,

她的语言老练而优美、令人难忘,

足见她本人的无限潜力。

媒体推荐

这部小说探讨了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认同的形成,狡黠而充满紧张感,对于情感有着极其精准的描述。

——《纽约时报》

古典派的写法,莎翁的笔触,生存与权力的焦灼透过一个十四岁少女生活来呈现,异常精彩。

——《卫报》

优雅而扣人心弦,自然世界的生存与现实世界的权力,交相呼应。一个少女的成长背后承载着成人世界的复杂与挣扎。

——《洛杉矶时报》

这部小说用童话般纯真而又充满神秘的语言与结构,探讨了思想与行动之间道德的灰色地带。

——《科克斯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