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匠人 · 用缩小1000倍的袖珍街景,留住老生活的韵味

 正午文化 2020-07-17


把自己的温度留在了作品上,赋予每一件作品独特的灵魂。

青砖铺就的小道,

老狗当街而卧的街头,

鳞次栉比的瓦片,

楼道中飘散而来的烟火气,

这大概是许多人关于童年的记忆。

但数年间,

高楼大厦拔地起,

车水马龙霓虹闪,

侵蚀着我们关于故土所有的记忆。

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追寻和记录着记忆:

文字、乐曲、书画、摄影,

而有一个人选择的是微缩模型。

一件件如童话般美好的作品

仿佛拥有将时光定格的魔力,

无声地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过往,

令人浮想联翩。

2008年,

西树第一次接触到微缩艺术,

在此之前,

他所学的专业和所从事的职业

都与此毫不相关。

“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看到了一些海外袖珍图片。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马来西亚女生的作品:

小小的杂货店被摆放在草地上,

阳光洒在里面,

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西树回忆起多年前的情景,

那种温暖仿佛从未消散,

“我很喜欢这种特别的感觉,

于是在网上搜了各种照片来看。

那些精湛的技艺令我觉得神乎其神,

反反复复看了几个月之后,

我翻出手边可以利用的工具,

决定动手尝试一下。”

直至今天,

西树对他的“处女作”依然记忆犹新:

“第一次做的是

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中的一个场景:

有一面墙,

窗台下面是个小小的木头栅栏,

里面有只玩具熊,

然后旁边是植物。

为了推敲细节,

我特地看了厦门鼓浪屿的老房子,

观察和研究它们的砖墙。

”这次尝试令西树倍感欣喜,

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又觉得自己很适合这项工作。

西树决定成为专职微缩创作者。

他说:“如果只是利用业余时间摆弄一下,

不会有太多的发展。

我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个领域玩得很好,

所以我毫不犹豫地辞掉了工作,

专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

几年前,西树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2015年初,

西树离开他从小生活了十几年的厦门,

到了广州。

刚开始从事微缩创作的时候,

他的家人不是很支持,

“一开始确实非常辛苦,

我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遇到各种问题都要自己解决。

当时,国内是没有这个职业的。”


微缩模型与实物最常见的比例是1:12,

这也是最适合肉眼观赏的比例。

在这种情况下,

每件小东西的体积都是原物的1/1728。

一套袖珍作品往往包含百余种零星物件,

每件都要精确符合比例,

这对于没有学过美术和建筑设计的西树

难度可想而知。

他说:“要想把场景做到逼真细腻,

不仅要处理好所有细节,

还要注意尺寸,

保持每个物件都以相同的比例出现。”

成长的道路上有坎坷与困惑,

也有惊喜与骄傲。

2012年,

西树创作了《弘一法师的寮房》这部作品,

里面有个陶瓷笔洗,

非常精美,就像一纹水波。

第一次做的时候,

西树用了微缩制作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上色,

虽然做出了瓷器的质感,

但和弘一法师真正用过的笔洗

比起来就显得差了一些味道。

后来他自己研究烧陶,

终于做出了非常细致的冰裂纹。

提起这次突破,

西树格外开心,

“要知道现实中的工艺尺寸是不能采用的,

景德镇瓷器上的冰裂纹

如果放到微缩作品里将会非常巨大。”




他的创作灵感,

通常来自于生活本身,

可能是儿时的经历,

可能是听来的故事,

可能是旅行中的感受,

也可能是一部电影。

不忍心老巷在记忆中慢慢死去,

他重建了一座老北京城,

用指尖毫微方寸的匠心,

一桌一椅,一草一木,

一砖一瓦复活被毁掉的老巷。

 “我想每个人的记忆中

都会有一条难忘的老街、老巷,

或者说老胡同、老弄堂。

然而很多时候,

我们来不及道别,

它们就都不见了。

《老巷旧梦》是20世纪80年代生活的缩影,

没有准确时间,

也没有具体的场所。

我希望能挖掘出一些温暖的回忆,

让大家好好地回味那些来不及告别的时光。”

艺术创作的道路上,

西树认为重复是没有意义的,

他最多只能接受作品定制,

同时分享它们背后有趣的故事。

这样会比较有诚意。

袖珍创作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西树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

·

·

END


西树

袖珍创作者

央视纪录片《细刻神工》主人公

出版《小小小生活》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艾盈  首席记者│高原  

编辑│兰天琦  袁婉怡  穆逸龙  李小树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正午文化原创

转载请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