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 · 这位倔强的老头几乎集齐了所有世界最高奖项,天知道他下一步要干嘛

 正午文化 2020-07-17


格莱美奖、金球奖、奥斯卡金像奖、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这世上还有什么是鲍勃·迪伦求而不得的。

秋日的夕阳,吐着火红的余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会客大厅里,挤满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记者,大家正焦急地等待着,那扇象征着智慧与知识之门的开启,想第一时间透过网络向世界转达新一届的诺奖得主。

终于,时钟指向了激动人心的七点整,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女士手捧黑色文件夹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她一字一句的用四国语言向世界宣布,将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著名歌手兼作家的鲍勃·迪伦。瑞典文学院给出的理由是:“鲍勃·迪伦,他在大时代下的美国传统民谣中,开创了以诗歌形式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

这也是诺奖首次将文学奖项颁给除作家学者以外的人。面对质疑,萨拉达尼乌斯女士在而后的采访中说:“鲍勃·迪伦,他值得这个奖,他是英美文学的代表,他体现了英美文学的传统,54年来,他一直有新动作,不断地改变风格,重塑自己,创造一个新身份。如果你想开始听或阅读他的作品,我推荐《金发女郎》这张专辑,他将歌词的押韵处理得非常巧妙,将所有想法都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演唱出来,回首2500年前,你会发现荷马及萨福,他们的作品都是在乐器的伴奏下表演给观众欣赏的,鲍勃·迪伦和他们一样,他的歌曲可读性很强,应该像诗歌一样被阅读。”

这是一首充满了诡辩的情歌,其中,歌词所带来的混乱与困惑只为引出那句,“I want you”。“殡葬师在愧疚中悲叹,孤独的风琴在哭泣,银色的萨克斯风劝我放弃,破碎的铃铛及锈烂的小号,开始奏响对我的嘲笑......”说了一万句无关痛痒的话,只想告诉你我的真心。鲍勃·迪伦将他最擅长的口琴与吉他相结合,奏出了乡村民谣最欢快的曲风,用戏谑的态度抒发着恋人未满间的不确定与小躁动。

时光追溯回77年前,1941年5月2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了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间犹太家庭中,父母为他取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小男孩很幸运地拥有了一对开明的父母,他们从小就尊重他的意见,从不会以不礼貌的理由打断他,并鼓励他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热爱音乐,他们就努力培养他的兴趣,让他很早就拥有了自己的高级收音机、电唱机及满墙的唱片。

9岁那年的母亲节,他兴致勃勃的跑到母亲面前,为她朗诵了一首自己叙写的诗歌。

我亲爱的妈妈,我希望你

永远不会变老,头发永远不会变白

全世界所有的人都会对你说

喂,这位年轻的女士,母亲节快乐!

母亲听后,大大地赞赏了他的才华,这样的鼓舞也激发了日后他对诗歌的热爱。

他甚至因崇拜威尔士诗人迪伦·托马斯,先是将名字改为罗伯特·迪伦,后索性就叫鲍勃·迪伦。

中学时期的鲍勃学业很一般,不过,父母并没给他任何压力。随后,他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乐队。一次,乐队去参加学校组织的音乐比赛,前奏响起,台下的学生们被眼前这个闻所未闻的另类曲风吓坏了,有人开始起哄,甚至有老师躲进了休息室。面对如此状况,鲍勃却不为所动,显露了性格中最强的一面——自信,完全不理会嘘声,自顾自地唱完整首,纵使名落孙山。

时光飞逝,曾经的稚嫩少年一转眼就变成了意气风发的小伙儿。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后,对学术研究兴致不高的鲍勃,很快就厌倦了枯燥无味的大学生活选择辍学回家。这期间,他全情投入到了学习民谣上,去酒馆里汲取各种曲风特点,在咖啡馆中倾听共产主义者激辩革命道路,到朋友家的书房内阅读大量魏尔仑与兰波的诗作,热衷于观看费里尼及其他欧洲电影,并沉浸在各大剧场、博物馆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鲍勃的音乐才华被制作人约翰·哈蒙德发掘,并成功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次年,他推出首张同名专辑《鲍勃·迪伦》一举成名,正式开启了属于鲍勃·迪伦的音乐时代。

而后发行的《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专辑以其浓郁的文学色彩及欢快明朗的民谣曲风,俘获了一大批年轻听众的心。其中,《Blowin'in The Wind》(风中逝去)成了当时美国校园中,人们争相传唱的歌曲,之后还被引用在了电影《阿甘正传》中,经久不衰。

这首作品,鲍勃·迪伦反其道而行,在欢快明亮的曲风中填写了无比沉重的歌词。他写到“还要抬头张望多少次,人们才能看到蓝天?当权者还要再长几只耳朵,才能听到人民的哭声?还要有多少人死去,我们才会真正醒悟过来?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随风而逝......”歌曲所饱含的深意,已远远超越了音乐本身的价值。他在歌中提出的种种疑虑,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除此之外,《A Hard Rain's Gonna Fall》(大雨将至)与《Masters Of War》(战争的主人)也皆是反战歌曲,而这些作品之所以会出现,都与鲍勃·迪伦所处的大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20世纪末,美国对外战争不断,国内青年陷入了一种对社会的不解,对政府不听从民意武断发动战争的不满及对古巴导弹危机的恐慌。鲍勃·迪伦用三首歌阐明了自己的态度,同时也成了年轻人表达心声的出口。


歌中,他不停地用拨片刷着吉他的琴弦,除了急促的扫弦声,你听不到任何其他乐器的加入,鲍勃甚至放弃了最爱的口琴,只为让你听到他歌词中那种对民主与和平的渴望,及对现实的无比失望。“我亲爱的孩子,你看见了什么?我看见一个新生儿被野狼包围着,我看见一条钻石公路空无一人,我看见一根黑树枝上滴血不止,我看见满屋子的人手握嗜血的锤子,我看见一条白色阶梯被水淹没,我看见无数空谈者的舌头断裂,我看见孩子们手里拿着刀枪,暴雨、暴雨、暴雨、暴雨.......”。

美国诗人艾伦·金斯堡曾这样评价这首作品,“当我听到《大雨将至》这首歌时,我本能地哭了出来。薪火传承到了新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与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我被他的措辞深深震撼了,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般,憾动人心。”

 

光阴如白驹过隙般悄然前行,经过了岁月洗礼的鲍勃·迪伦,在美国著名西部片《比利小子》中,再次将对人性的思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他为电影创作的《knockin’ On Heaven's Door》(敲开天堂之门)歌名原出自旧约中圣经的列王篇,这首作品对人性与杀戮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到底杀戮对不对,有人为了正义和法律而杀戮,有人在生活的逼迫下去杀戮,还有人天生就喜欢杀戮,而杀戮本不应存在。

作者在吉他的基础上,加入了鼓元素,尤其当他吟唱到“Knock-knock-knockin' on heaven's door”的时候,你能明显感受到鼓乐器在后方有力的击打声,就如同他想要敲开天堂之门的那种急迫感。

优秀的人,总会突破别人对他们固有的认知,在不经意间让你眼前一亮。没错!鲍勃·迪伦就是这样的人。除了唱歌,他还是位画家。虽然他的画作不比大师手笔,但从画作中不难看出,他在对事物的观察上下了大量功夫与精力。这个男人的才华在色彩斑斓的画布上闪闪发光。他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倒不是因为我自认是大画家,而是我感觉在绘画时,我能赋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鲍勃·迪伦1974年的专辑《Planet Waves》封面上,颇具老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黑白画,就是他自己的创作。

那他的卓越就截至于此了吗?嗯...并没有!人家还位雕塑家。这位被时间逐渐夺去俊美容貌的小老头,在自己72岁时,又迷上了雕塑。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就被铁器包围着。我是在钢铁之城出生并长大的,所以每时每刻我都能闻到铁锈的芬芳,看到铁器的强大,触摸到铁器的坚硬。”

过去的几十年间,他将收集来的各类金属制品与嵌齿、铁链焊接到一起,制成创意十足的雕塑品,并于2013年,在伦敦的Halcyon画廊举办展览 “Mood Swings”展出作品。

如今,77岁的他仍活跃在与艺术相关的各个领域。倔强如鲍勃·迪伦,只要不倒下,就不会停止对生命的探索,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及对和平的祈愿。

·

·

·

END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艾盈  首席记者│高原  

编辑│兰天琦  袁婉怡  穆逸龙  李小树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正午文化原创

转载请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