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工场 · 王泊乔:就数字艺术创作而言,全世界的艺术家其实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正午文化 2020-07-17

数字技术的出现,进一步解放了被压抑的艺术。

早上6点钟起床,9点前把当天所有工作处理完,然后带着女儿去做运动……王泊乔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女儿,这也是他在迈入40岁这个年龄段以后的生活常态。

最近一个月,王泊乔一家平均每周有4天住在北京潭柘寺山上的朋友家中,“几乎每个上午都会带着孩子们去爬山、探索自然”。趁着下午孩子们自由玩耍的时间,他会跟朋友一起干干地里的活,或是跟团队开视频会议。晚餐后,他与孩子一起读书,玩一些识字和数字游戏。目前他的生活重心主要在家庭和孩子身上,除了工作以外,他大部分的时间就是跟女儿在一起。

王泊乔在整个工作团队里的角色,更多是方案的整体性把握、顶层策划和核心创意,每周大概会用两到三天在公司跟团队一起开会,有时也会在公司见来访的各种客户。其他时间,王泊乔会去各个艺术家工作室聊天,很多的优质创意项目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碰撞出来的。

在秦风的工作室

与数字艺术家林俊廷在水墨西湖

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创意顾问,王泊乔想在今年进行一个有趣的国宝级重要文物沉浸式数字艺术展示博物馆的前期研究、内容策划和数字交互视觉设计,同时也在跟纽约一个数字艺术团队共同筹备设计在上海市中心的一个公共空间,为合作超过15年的合伙人、艺术家卜桦举办个人作品大展。他和蒋非默还策划中国、日本、韩国3个国家重要艺术家的展览,年底这个展览将会在广东美术馆对外呈现。

因为担任着数字艺术中国总策划,王泊乔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数字艺术中国”的概念。那时候,他还在北京墙美术馆担任馆长、艺术总监,为罗中立、苏新平等众多著名当代艺术家举办和策划过展览,也跟着著名艺术学者高名潞合作了意派——中国抽象艺术三十年(北京)大展,这些经历让他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和认知,但心里也充满着很多的疑惑和不解。

但他看来,当代艺术是过去三十年中国最有生命力和价值的艺术,但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应该有更能代表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和作品出现。也就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他认识了卜桦,在她的作品中感受到了数字艺术的巨大力量,可以在网络上有上千万人传播,也可以在任何空间中无限放大和生长。

受卜桦的影响,王泊乔提出了“数字艺术中国”这一概念,主要原因是他发现数字技术的出现意味着一种数字化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引发艺术家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观察生活、社会,并利用数字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转换。艺术从被压抑出来的,逐渐变成了玩出来的。从政治的、反面的、灰暗的、人性的,走进了一种新的放松的艺术形态中。同时数字艺术同中国传统艺术不仅在创作中发生了变革性的改变,传播性和影响力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卜桦之外,他还发现原来冯梦波、缪晓春、洪强等很多艺术家在数字艺术领域非常超前。所以,从墙美术馆辞职后,王泊乔一直都在做着“数字艺术中国”这个项目,至今已经11年,先后在国内外举办了几十个论坛和艺术展览。

“数字艺术概念”已提出了整整10年。王泊乔印象最深的,是他第一次策划数字艺术展。当时他邀请了12位艺术家参展,那时候缪晓春有件作品叫“坐天观井”,“我们使用了一个12米的屏幕来呈现,可能因为观众不熟悉数字艺术这种艺术形式,觉得特别新鲜,所以每天展览空间里人非常拥挤,后来无论是媒体还是普通观众反响都特别好,既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坚定信心继续推荐数字艺术在中国的发生和成长。”

10年过去了,王泊乔最感慨的是数字艺术虽已成为主流艺术形式,但这种艺术形式对大部分人和机构的认知来说,还是很有挑战性的。一方面是收藏数字艺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实力,另一方面是数字艺术的创作和制作成本是传统艺术的10-100倍,且几乎得不到来自机构、收藏家的支持,前期都需要靠艺术家自己来出资完成作品。除了十几位已经成名的艺术家外,大部分数字艺术家需要靠其它的工作收入来支持自己的创作。不过,近年来“temalab”的火爆让人们和机构开始慢慢认识到数字艺术的巨大潜力和价值,虽然这个日本团队的艺术水准在王泊乔看来需要持保留意见,但他还是承认应该感谢这支日本团队为数字艺术在全世界的推广做出的巨大贡献。


王泊乔从未把自己定位为艺术家,而是始终觉得他的专业就是利用数字科技对文化艺术进行考古式探究和创意展示。可事实上,身为国家博物馆观众体验区的多媒体总设计师,他用数字艺术展示德国启蒙艺术大展中的重要作品和国宝犀牛尊、三彩马等,去年还为《国家宝藏》创作了西周大克鼎、雍正粉彩瓶、杜虎符、秦竹简、辛追墓T形帛画5件国宝的数字视觉交互体验馆,并且获得了故宫紫禁城文创大赛银奖和798跨界创新设计大奖。

针对目前国内数字艺术新媒体和影像艺术的收藏现状,王泊乔说,目前国内的(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家并不多,作品能被收藏的艺术家就更少了,收藏价格也不是很高。除了在国际上已经有名气的几位艺术家,比如缪晓春、冯梦波、曹斐、卜桦、徐文恺、胡介鸣、崔岫闻等人的作品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外,大部分的新媒体艺术家还是处在比较沉寂的状态。目前国内的新媒体艺术和影像艺术收藏体制确实不完善,从艺术家到收藏家到策展人都极少有特别专业的,这也导致了艺术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该如何被别人收藏。

现在大部分的新媒体艺术家还没有卖过作品,也没有专业的画廊在做这件事,新媒体艺术作品本身的收藏难度仍然存在。加上对这种作品的保存方式和展示方式都有一定的要求,可谓难上加难。数字艺术创作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不确定!但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新媒体艺术的魅力所在。因为至少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无论使用任何技术和工具进行创作,都不能脱离艺术最本质的东西。

对于未来,王泊乔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科技的进化和数字化工具的普及极大地打开了艺术创作手段和方式的各种可能性,艺术已进入到数字艺术新阶段。数字艺术具有更多元的形态和想象空间,在听觉视觉以及感官上带来综合的体验和互动性,也达到了任何艺术形式无法达到的程度。就艺术表现来讲,这无疑是个全新的颠覆和革新层面。

“传统艺术形式无论是绘画、雕塑、影像等,都是通过艺术呈现表达意义,艺术作品是人通过对艺术创作工具的控制完成呈现,人是凌驾于工具之上的。而数字艺术是在探讨人机交互时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合作,作品由人与计算机共同完成,这种创作过程中关系的转变正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关系转变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我认为数字艺术未来成主流艺术毋庸置疑,而且就数字艺术创作而言,全世界的艺术家目前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高原

编辑│兰天琦  袁婉怡  穆逸龙  李小树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