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环境推着走的幸运女孩,设计出的服装竟然也能赚钱?! 喜欢一个人静静发呆, 在放空的时候, 会飘来一些灵感, 大概因为这样, 她经常在每一季设计的初始, 都会找个地方放空时光。 从小就喜欢放空, 也是源于生长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中, 她追求的艺术之路, 是在母亲的策划下, 一步步接近她成人后真正想要的样子。 高中才开始学画, 3年后, 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央美。 “我其实是学霸来着”, 于惋宁认真说着。 惋宁的父亲是会拉小提琴的地质学家, 母亲是职业画家。 正是因为母亲认为画画要有扎实的文化功底, 否则很容易遇到瓶颈再难突破, 惋宁才先是攻克了文化关, 才去追求艺术的。 央美浓郁的艺术氛围, 让惋宁的服装设计 天然带有艺术性。 她职业生涯中第一个合作的艺术家是赵半狄, 在巴黎那场极具争议的“熊猫时装秀”上, 他穿着惋宁定制的衣服谢了幕。 看似2009年赵半狄的那场大秀 是于惋宁人生的高光时刻, 而她说, 当时赵半狄到央美看毕业秀, 希望从中找出帮助他完成熊猫时装秀的设计师, 毕业秀全班同学都参加了, 但所有人正处于人生岔路口, 每个人未来的选择不同, 最后就只有她阴差阳错地与赵半狄合作了。 “当时赵半狄是非常先锋的艺术家, 他那些秀对农民工、追星族、三陪等 中国社会各阶层乱象针砭时弊, 在艺术界和社会都引起极大争议。” 10年前,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 很多人都心存疑虑, 而于惋宁之所以最终选择与赵半狄合作, 是“因为我觉得这很有意思”, 这个有意思最终战胜了她的所有疑虑。 毕业后的两年, 于惋宁没想好要做什么, 就跟每个人说她想先晃两年看一下。 开明的父母也一直跟她说, “你一定要找自己喜欢的事情做, 不要因为金钱的关系 选择了不喜欢的事情消耗自己”。 而晃着的那两年, 惋宁也一直在接项目, “进帐也算相当可观了”。 两年过去后, 还是没想好要做什么的于惋宁, 被当时的男友、现在的丈夫 偷偷注册了“Evening”品牌后, 正式做起了服装设计。 “我们俩从小学起就是同学, 认识二十几年了, 我觉得我们骨子里很像, 两个人在一起时特别能聊, 有说不完的话。 他在设计上很看好我, 比我自己还看好我。” 2008年正赶上金融危机, 798很多画廊都撤出去了, 她的丈夫很有远见地 预测到金融危机的谷底, 建议她在798租个地方做点事情。 房子装好后, 就遇到了很好的契机——姜剑策划了一场摄影展, 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12个摄影师参展, 包括陈漫、编号223等。 《黑白摄影展》成了她工作室的开幕活动, 从那以后大家都知道了他们, 她也知道自己要做点什么了。 从这里, 也能看出于惋宁的确像她自己所言, 是个典型的“散漫主义者”。 喜欢发呆的她, 从上大学时就在思考自己的设计语言, 她看过很多知名设计师的作品, 但觉得那不是她要表达的东西, “那太大了, 是一个大时代的产物, 不是我们这个小时代的产物。 我觉得我们现在都处在这样一个小时代当中, 每个人都很关注自己在想什么, 都很关注一些细小的事情, 但是我不是这些小事情 就比那些大事更卑微, 它就是这样一个时代的产物。” 从小事出发, 就是于惋宁最驾轻就熟的设计语言。 她最初设计服装的目的, 是自己能穿, 后来身边的朋友被打动了, 也纷纷喜欢她设计的衣服 , 就这样, 她的品牌从卖几件衣服开始, 到后来可以卖成千上万件衣服 , 不知不觉间, 于惋宁把自己的爱好做成了商业。 从2013年在上海红坊艺术工坊第一次办秀, 于惋宁已经举办过6次秀场了。 作为女性服装设计师, 她的设计态度有着 难能可贵的社会现实视角, 那些生活中存在过, 却转瞬即逝的细节, 给了她无限的灵感。 去年,于惋宁办的“指尖陀螺”主题秀, 更像是一个动态的展览, 展示了Evening2019年春夏系列主题, 同时也在解答着一个社会性话题: 焦虑是因为形式还是因为内容? 在工业包豪斯暗夜空间下, 整场晚宴的布置风格更像是置身在实验室中, 不锈钢的桌椅、餐具, 昏暗的灯光、高矮不同的白色蜡烛, 看上去仿佛置身于米其林餐厅, 可意想不到的是, 衣着光鲜的嘉宾们, 居然是在撸串。 于惋宁表示, 焦虑是种当代都市病毒, 放眼望去,没几个不被感染的, 而且焦虑是种情绪, 理性在情绪面前是无效的, 就算通读了弗洛伊德的《抑制、症状与焦虑》, 搞懂了那些复杂的焦虑理论, 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与外部世界的战争也永远不会停止, 换句话说, 就是我们会永远受到焦虑的困扰。” 整场秀有意思的是, 没有服装和模特, 只是很多艺术家做了一个撸串的晚宴, 席间配备给嘉宾们指尖陀螺 是一个方便每日携带的减压小玩具, 把玩时让人短暂忘记烦恼, 无意识地减压。 于惋宁想要通过这样的发布会, 来大面积地接触社会, “我觉得秀 其实是非常西方化的形式, 这种形式我们要做, 但是在中国我们可以做更多不一样的好玩的事情, 这次的撸串晚宴是一个尝试。 当时到场的嘉宾 每一个都有不一样的反馈: 有的直接喝趴了, 有的从头到尾没有什么反应, 有的第一天来了, 第二天又来了。” 纵观于惋宁设计的服装, 大多廓形宽大、气质冷静, 细节里悄悄藏着有趣的细节和一丝戏谑。 她说, 要为“外表优雅、内心纨绔”的女性造衣服 。 在于惋宁眼中, Evening不是一个从高度商业化架构中成长起来的, 很多时候都是在跌跌撞撞打补丁中努力上升, 相对于很多商业品牌, 他们是反着生长的。 未来,于惋宁希望Evening 是一个在体面状态下最有意思的品牌, 有意思的品牌里最有情绪化的品牌。 她想为衣服增加一个情绪的附加值, 把小众扩大到最大的状态。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高原 编辑│兰天琦 袁婉怡 穆逸龙 李小树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