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孩子”这个问题上,我敢肯定自己是最好的母亲 采访李川李不川,绝对是件妙趣横生的事情。他充满幽默感的谈吐,具有哲学意味的思考能力,包括他对艺术、人生的诸多看法和观点,都会给试图走近他的人带来一种压迫感,因为你必须跟上他的思维,尽管他在说起这些时语速不快甚至有些迟缓,但你知道,只要稍微溜一溜号,再想找到对话中的那种平等性,会很难。 正午文化(以下简称“正午”) 李川李不川(以下简称“李川”) 《星空下的山海经系列之十六/鸓》 综合纸本 2018年5月 《星空下的山海经系列之十七/举父》 综合纸本 2018年5月 《星空下的山海经系列之十九/鼓与鵕鸟》 综合纸本 2018年6月 《星空下的山海经系列之二十一/八足牛》 综合纸本 2018年6月 《星空下的山海经系列之二十四/长乘》 综合纸本 2018年10月 《星空下的山海经系列之二十五/敖因》 综合纸本 2018年11月 《星空下的山海经系列之二十六/帝江》 综合纸本 2018年12月 《星空下的山海经系列之二十七/鵸䳜》 综合纸本 2018年12月 正午:在你的近作中,有一系列从古典文学名著《山海经》中吸取灵感而完成的作品。为什么会选择这么一部称得上是古典名著中最晦涩难通的作品作为自己的创作母题?动机是什么? 李川:那不是《山海经》,是《星空下的山海经》。这是话语的关键。因为之所以创作这样一组作品,目的就是要试图打通绘画与文学的疆域,突破时间与空间意义上的身体以及文化间的壁垒。 正午:听起来有些复杂。 李川:在这组《星空下的山海经》里,我尝试用生命去置换生命,在黑白两极间找到自由游走和思考的感觉。说到底,就是用绘画的方式去呈现知识,构建一个细密而臻美、古老而神秘、奇幻而当代的“星空织体”。 正午:“星空织体”?这又是个什么概念? 李川:要理解这个概念,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织体”。这是个音乐概念,指的是时间和空间,我的目的呢,其实就是要实现一种打通时间和空间的自由。 正午:要实现这个目标,你应该是遭遇过一些困难的,怎么解决的? 李川:如果把作品比作孩子,把自己比作一位怀孕了的母亲,那么我很想反问一句,一位母亲要生孩子能有什么动机?这是种生命的延续与发展,是爱与责任。殷夫人怀孕三年六个月,生下个肉球叫哪吒,看来生孩子这事,有时候父母说了都不算。 正午:你说你极其重视“胎教”,我可以将其理解为一句玩笑话么? 李川:不可以!我是认真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生孩子这个问题上,我敢肯定自己是最好的母亲。 《第九幅自画像》 综合纸本 2018年 《奕奕之殇-1》 综合纸本 2018年 《星河之泪》 综合纸本 2017年 《老先生的白胡子》 综合纸本 2017年 《向死而生》 综合纸本 2017年 正午:好吧,我们可以进行下一个话题了。在目前你创作完成的这41幅主题作品中,已经涉及到文化传统、哲学宗教、人物历史、时事政治、艺术音乐、天文物理、名人轶事等各种知识性结构了,整个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没有? 李川:最大的困难就是不得不时时陷入现实的沼泽。心思都在创作上,但北漂都会面临的经济压力,还有在面对一些社会性问题时的无法漠视,会让人感受到压力的无处不在。 正午:我注意到你的很多作品都会在星空的背景下展开,这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作家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李川:那源于每个人对星空的理解和认知。比如梵高就曾说过:“我不知道世间有什么是确定不变的,我只知道,只要一看到星星,我就会开始做梦。”还有王尔德和顾城。前者强调“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仰望星空的权利”,后者的诗句干脆成了市井俚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 《在故乡的星空下》 综合纸本 2017年 《流亡》 综合纸本 2017年 《天使之门》 综合纸本 2017年 《自由女神》 综合纸本 2017年 《囚眼睛》 综合纸本 2017年 正午:无论是对于艺术还是文学而言,星空都是一个永恒的创作母题。 李川:茨威格的那部《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以传记式的特写去呈现14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是一种“足以让读者陷入思考的人类学星系及忧患意识”。给我印象更深的,是黑格尔的一句名言,他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正是出于这样的一个创作初衷,才有了《星空下的山海经》系列作品,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通过绘画与文学这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全面、多维地去呈现人类的智慧,让读者在知识的、梦幻的视觉旅行中接受星空的洗礼。 正午:还有件事很有意思,你在大学时所学的专业是油画,也说过初中、高中阶段就学习过国画、素描、水粉、速写,但你的作品更多是用钢笔画的形式来创作的,这是为什么? 李川:在我看来,这些绘画方式的选择并不是关键,最重要的还是作者通过工具所呈现出的内容,这就如同一个人在穿衣打扮上的喜好,衣服人人都穿,但这只不过满足了外观上的需要而已。很多人一谈吐就知道你是啥样的人了,绘画也一样。 正午:可是在很多人看来,钢笔画创作的工具相比其他画种来说就是有些单一啊! 李川:我就是习惯了用这种受限的工具去表现丰富的黑白两极世界,让创作的过程本身成为一个思考的过程,我喜欢这个过程。 正午:除了画家这个身份,你还是位创作力旺盛的诗人,出版过自己的诗集。所以很多人应该都会有所质疑,那就是在绘画和诗歌之间,你是如何实现二者间的和谐统一的? 李川:对我来说,想写就写,想画就画,它们二者间可以互为对方,也可独立出行。比如我的很多诗配画作品,就是这么创作完成的。我在以前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喜欢吃萝卜的就多吃点萝卜,喜欢吃西红柿的也一样,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个等你的人一直都在》 钢笔画 2013年 《羔羊》 钢笔画 2014年 《另一半》 钢笔画 2015 《冬眠-1》 钢笔画 2017年 《冬眠-2》 钢笔画 2017年 《流泉村-1》 钢笔画 2011年 《南庄》 钢笔画 2013年 《向日葵》 钢笔画 2015年 《夏日之蝉》 钢笔画 2015年 正午:我发现你总是习惯用一些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少直接去陈述一个道理,是因为觉得那样会少了很多乐趣吗? 李川:一种习惯吧。就拿“萝卜”和“西红柿”来说,你可以把它们理解成不同的诗歌流派,也可以想象成读者各自的不同口味,“随便你怎么去想,都行!当然,如果蔬菜因此有了什么想法,也都是我强加给它们的。蔬菜本不该有什么想法的,如果有,我愿意向蔬菜们致歉。
钢笔画 2016年 《梨树下》 钢笔画 2015年 《窄门》 钢笔画 2015年 《葫芦爷爷家系列-1》 钢笔画 2016年 《葫芦爷爷家系列-2》 钢笔画 2016年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赵二宝 李小树 刘婷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