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人阅读 · 《罗生门》,关于人人心里压抑着的那些个恶

 正午文化 2020-07-17

我们都活在亦真亦假的世界里?

罗生门,往生界,

一世浮沉唱悲凉。

舍断不安雌雄体,

烈酒非花过客偿。

娑婆路,跛行殇,

百户千灯宵晓昂。

彼岸若登轮回路,

回首难言泪襟霜。

最早拿起这本《罗生门》,还不了解芥川龙之介。单是这寓意着生死界限的书名,就足够吸睛了。直到被故事吸引,十几年中一再翻看,才渐渐领悟其中的曲意深藏。是什么样的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变故,才能写出这么多来自阴暗背景下,无分善恶也难辨是非的故事?

提到《罗生门》,大部分读者最先想到的,是黑泽明的同名电影:发生在竹林内的一起杀人案,当事人、目击者还有借尸还魂的死者,分别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说辞。有一点点烧脑,却赤裸裸地解释了“罗生门”三个字在现代衍生出的种种奥义。然而,电影仅仅是原著内容的1/13,虽然翻译上有很多版本,但最易理解的还是《竹林中》这个名字。原著中的诉说者足足有六个人,比电影中的四人还要多出两个,所以文本的表义自然要比电影更多。给予我们这个社会以合理外观的,难道不是因其本身是不合理的——不合理到极点的么? (芥川龙之介 语,以下同)

我不幸懂得:有时只有借助谎言才能诉说真实。书中逃离不了的主题,总是“利己主义”——人的关注点不同,每个人为着自己的利益,总要说一些看似无关紧要却会造成不菲影响的谎言。这也是整本《罗生门》中反复提及且重点表达的含义之一。

毫无疑问,芥川龙之介是高产的,12年间先后出版148篇小说,55篇小品,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之后就早早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但就此断言他的一生写满了悲剧,也不尽然。人生比地狱更为地狱。地狱所施加的苦难不曾打破一定的常规。然而不幸的是人生所给予的苦难并不那么单纯。父亲早逝,母亲疯癫至死,原生态封建家族,寄养舅舅家,体弱多病,情感受阻,亲人离世,背负巨债,神经衰弱,自杀未遂……凡此种种,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确实难以承受,但这是芥川龙之介的不幸,同时也是幸事,毕竟多舛的命运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那些辉煌。

作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最著名的三巨匠之一,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既有浪漫主义特色,又具备现实主义倾向,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开拓了一个不曾被人涉足过的领域。1935年,在芥川龙之介自杀8年后,他的好友菊池宽设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文学新人奖“芥川奖”。

“什么?杀个把人,压根儿不像你们想的。只不过我杀人用的是腰上的大刀,可你们杀人,不用刀,用权,用钱,有时甚至是几句假仁假义的话,就能要人的命。不错,杀人不见血,人也活得挺风光,可总归是凶手的。要讲罪孽,到底谁个坏,是你们?还是我?鬼才知道!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作品,其中除了大量披露“利己主义”,死亡意识对其文章的影响也显而易见。死亡威胁生命,死亡无法逆转,死亡无处不在,死亡定格记忆,死亡凝固时间,死亡使短暂的东西变成永恒……一言以敝之,理性告诉我们的是理性的无力。母亲、姐姐以及恩师、好友的死亡,让他对死亡既存在恐惧,又充满理解。在芥川龙之介的死亡意识中,死亡既是矛盾存在的,又是不断流转交化的。这也导致他的作品中不仅有面对死亡为之臣服者,也有死亡的叛逆者,但更多的还是为艺术和信仰献出生命的一个又一个普通人,这些人更像是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追求梦想的强者,其中也寄托了作家本人的理想。神的所有属性中最令人为之同情的,是神的不可能自杀。或许,正是这些对于诗性与美好的向往,这些用来对抗人性之恶的善的渴望,才让芥川龙之介在其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后,以自杀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也许,只有在仰望罗生门的那一刻,我们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死的无奈,或是在看到彼岸花的瞬间,才会明白生的含义。至于究竟是“恶无可回避”,还是“本性令人失望”,在芥川龙之介的笔下,一切答案都留给你自己去评判吧。

这是一个讲述人出于利己主义的考量,逐渐与自己的良心相剥离的故事。

——吉田精一

小说十分有趣,收尾相顾,无戏谑之笔,却又滑稽之妙。一见之下,材料非常新颖结构相当完整,令人敬佩。

——夏目漱石

这是一部将芥川龙之介内心“虚无”的阴暗而艺术化及形象化表达的作品。

——三好行雄

《罗生门》

原著:芥川龙之介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定价:31.00元

正午杂咖有售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赵二宝  李小树  刘婷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