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样痴迷阅读的美丽时光 | 朱蔓青

 深圳文学 2020-07-17
导语

我记得并钟爱每一本给过我心灵慰藉的好书,只有书是我不离不弃的良师益友,风雨兼程,一路伴我走天涯。

《那样痴迷阅读的美丽时光》

作者:朱蔓青

朱蔓青:女,本名朱正安。职业画家、作家、艺术评论家,资深文学编辑、出版人、策划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长沙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居深圳。现为中外散文学会广东深圳分会副主席,中美国际易经学会理事,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深圳睦邻文学大赛评委,曾担任深圳多家杂志执行主编,创立“弘言文化”品牌。


        从小我就极爱读书,并始终觉得上帝在赋予我生命的同时,仿佛也在我命运的轮盘中投下了一道咒语,此生是离不开书的了。阅读给了我人生最大的快乐和慰藉,我不知道没有书的日子,又将是怎样一种了无生趣的生活。

       真正痴迷阅读应该是从中学时代开始的,由于对阅读广泛及深度的兴趣,同龄伙伴看的小人书和杂志已经不能让我得到阅读的满足,也许受广播评书的影响,迷上了看历史演义章回小说,至今记忆犹新的书有《岳飞传》《隋唐演义》《呼家将》《童林传》等,那时心中的偶像是书中文武双全的俏罗成。

       加上那时父亲在当地机械行业是有名的工程师,他可以拿到近百元的高工资,母亲也有正式工作,外公也有退休工资,算是富裕家庭了。任何时候有钱就是好,父母对子女也从不吝啬,因此我们三兄妹的零用钱比别人家小孩多许多,再加上全家人最宠爱哥哥,他的零用钱更多。那个年代书籍对任何一个家庭而言都是奢侈品,人们的生活还处在一种简单的物质需求之中,能吃饱喝足就是幸事,父母的大度也算是成全了我们的读书梦文学梦。小时候哥哥把早餐钱及零用钱几乎都用于购买收集小人书上,到初中高中买小说杂志就比较多了。他买的书我当然要看,看多了,就发现了一个别有洞天、神奇新颖的世界,于是痴迷读书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广泛的阅读,也许不经意间也同时悄悄播下了一颗文学梦的种子。

       晚上常常逃过父母的法眼,在被窝里打手电筒通宵达旦看小说,第二天上课不是在打瞌睡,就是在课桌下偷偷地看小说。功课自然耽误了,唯独作文成绩十分突出,由于看杂书开阔了眼界,思维方式也活跃了,思想也比其他同学成熟。常常独自发呆做梦云游,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呵呵,如今想来,真要感激那段青春年少痴迷书的年月,那真是一段毫无杂念快乐无忧的读书时光啊。那个时代的父母工作都很辛劳忙碌,实在无暇顾及我们的学习成长,在那个困难时期能管好孩子们的温饱问题就不简单了。再就是不给他们添乱淘气就算不错了,好在我们兄妹也比较自觉,基本算是乖孩子。


       读高中那会儿可是琼瑶阿姨言情小说和金庸爷爷武侠小说横行风靡的时候,同学们在应付读书考试外,无一例外传阅起这两种课外读物。赶上又是语文老师当班主任,现在想来那个老师可能也曾有过文学梦吧,很重视我们对写作的训练,除写作文之外还额外要求每周必须写周记。而那时的我,书看得越多思维越开阔,满脑子的奇思怪想正无处抒发,于是写周记的训练成了我思想表达的爆发口,并显露出写作天赋的端倪。记得有一篇作文曾作为优秀范文被老师在全班宣读,真是一件让我讶异开心的事,后来表扬多了也就不当回事了。



       写作渐渐成为我的私密爱好,并发展到喜欢写日记发泄和倾诉的地步,比如受了委屈,跟哥哥吵架了,外公外婆又偏袒姐姐了,不听话被父母责备了,脑子里胡乱的古怪想法;或者刮风了下雨了,任何的风景和琐碎小事都能触动我的心弦,引起我无端的感慨,都很享受用文字去描述这些事物,都被我一一记录在日记本里。

       写到这里,从小到大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我的兄长朱正文,此时又一起跨进我们相互作为参照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至今对我个人的塑造起着三分之一的决定性作用,对我人生成长有着至深影响,所以关于阅读的记忆中总会有他的登场出现。后来开始跟他学习绘画,再后来我们同时迷上电影,再跟他学习书法学习茶艺,不过这是后话了。

       反正也说不清为什么,就特别喜欢看书和逛书店,只要看到书架上码得整整齐齐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心里就特别感到舒坦。有事没事就爱去书店溜达,不论走到哪里看到书店,必定要拐到里面去看看,心里才觉得踏实。对书的这份痴迷,就好像有个失散的恋人永远在某个地方等着我,在不经意的时候总是祈盼着与他重逢。

       跑得最勤的是五一路的新华书店,主要去的还是文学、艺术、哲学、生活等这几类专柜。隔着不远处大概近百米的距离,过一条马路,就是批发零售报纸杂志的邮电总局,里面有全国各地名目繁多的报纸杂志,我和哥哥喜欢的杂志都可以在这里买到。


       邮局再过去五十米的地方,还有一家外文书店,里面全是昂贵的进口外文原版书籍,贵得让人唏嘘咋舌。而且外文书店的营业员也牛气得很,看人的眼神和服务态度也不同,因为大多数人都只是翻翻书过过眼瘾,难得有几个真正的买主,反正在我心中形成这种概念,能买得起外文书店的书的就是相当有知识修养,而且还是最有钱的人了。特别是彩色图片多印刷成本高的书,营业员从来就吝啬让人翻阅一下下的,好像让我们手多摸一回多看一回,金子也会跟着掉价一样,偶尔极不耐烦地让我们翻一下,那满是不屑鄙夷的眼神仿佛也透着一句凉心窝的话:“哼,买得起吗?”

       那时我正踌躇满志要考中央工艺美院的服装设计专业,最关注的就是那些标价惊人的时装书,我向来只买得起打折的过期进口时装书,就算是打了折也要好几十元一本呢。后来跟书店的人混熟了,竟然获得开恩,可以让我随意翻阅挑选那些一堆一堆的过期书籍,毕竟我也算是真正的少数买家,有时还可以跟他们讨价还价打更低的折扣。而对于印刷精美的美术画册就只有垂涎三尺的份了,从来没有任何折扣,那时超过30元一本的书籍就算是很贵的了。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我哥买的《书法大辞典》1976年修订版,也才34.5元,现在再版的都卖到200多元一本。而外文书店的进口书,随便一本书都要几十元,多数是几百的价钱,上千元的都有,即使我咬咬牙跺跺脚也买不起,那时我毕竟还是个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高中生,买书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给的。因为太馋这些书,还不禁生出这样一个念头:要是哪天发财了,我一定也要开家书店,想要什么书就有什么书。

       再就是小吴门一家古旧书店,我和哥哥常在这里淘到不少自己喜爱的书籍,还经常买到便宜至极的二手书,有的旧书几乎跟新书无异,很是诧异这样好的书何故被原来的主人遗弃了,而且版本比新版的还好,最是让我们心动。有些由古籍书店出版的,透着浓浓怀旧色彩的影印书,从右手起首竖排的繁体字,这种别致古朴的风格,我很是钟爱,在这里就买过一套五四时期优秀作家的影印书,像艾芜的《南行记》,无名氏的《塔里的女人》《鬼恋》等书,哥哥也买到一套昂贵的线装影印珍本《奇门法窍》。记忆中,书店对面有家小吃店的刮凉粉和臭豆腐也很可口美味,如今也随着书香飘在我记忆的片段中。


       常常在书店一待就是一天半天的,饿了,就在附近吃碗削面或者米粉什么的,转身又一头扎进书店,那种无忧无虑的少年生活因为渗入了书香而显得格外有滋味。五一路新华书店附近小吃店也比较集中,在新华书店里一饱眼福后,附近双燕馄饨、向群锅饺店、新华楼削面店等等,又可以让我大饱口福,真是双重享受。

       有一段时间我们兄妹还特别喜欢闻那种油墨书香味,翻着想买的新书,一页一页翻过去,把鼻子深埋到书里去“吃”书,两个人傻傻地吸嗅着那种让人感觉清爽崭新的气味,令人心神一振,如品尝美酒般陶醉其中,兄妹俩那样开心傻笑的镜头此刻又恍惚闪现在脑海。

       记忆犹深的还有一次,镜头闪回到2008年深圳夏天的某个场景。有个朋友送给我中心书城两千元的购书券,呵呵,尽管爱书如命,平时口袋里真要有两千元现金,真还不舍得全部花在书上呢。现在好了,凭空从天上掉下块大馅饼,真是太美了。和哥哥一起还做了个详尽的购书计划,整整花了两天的时间精选细挑了一堆书,一个柜台一个柜台地找书。没在意还是穿着高跟鞋去的书店,几个小时下来站得我腿发麻脚打战,实在顶不住就偷偷把凉鞋脱下一会,缓解一下那种钻心的疼痛。对书真的可以用得上“贪心”两个字,可想而知一个这样大的中心书城,喜欢的书一定多得数不过来,挑出来的书远远超过了限定金额,哪一本都难以割舍,又在收银台再三犹豫选择才结好账。分包装了几个纸袋分两次才搬回家,都是印刷精美图片诸多的艺术类书籍,特别沉重,早早地就打电话要哥哥到巴士站来接我,帮我拎书。

       回到家忘记两只手都被绳线勒出一道道的血痕,迫不及待地就又跟哥哥一起翻起这些新书来,有好几本书都是我们早就看上,但由于价钱太贵没买但一直惦记着的书;如今真的成了它们的主人,真是幸福得让人眩晕。从来没有这样豪气过,一次买这么多钱的书回家,呵呵,想象突然有了一笔横财大抵也就是这种感觉吧。看着桌上摞成一堆一堆的书,两人心花怒放得连晚饭也不想做了,随便煮点方便面凑合着吃,整整兴奋了一晚上。一会这本书翻翻,一会那本书翻翻,都是我们喜爱画家的画册,有莫奈、夏加尔、梵高、席勒、马蒂斯等,像残雪、余华、渡边淳一、村上春树、库切、卡夫卡、博尔赫斯、胡塞尔等这些中外大家的文学作品,还有关于明清家具、瓷器的书,随手翻到哪本书就即兴展开讨论交流。

       如今这些书,都整齐列队排放在书柜里,每一本书都被我们温情地触摸阅读过。每每坐拥书城的时候,就有一种踏实宁静的感觉把我包容,觉得有书相伴的日子很充实也很安详。

       我们兄妹读书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做读书笔记,我一般看书看到精彩的地方必定是要标记的,如果引发了感受就随手写在书的空白处,也算是仿效金圣叹做批注。往往那些灵光一闪而过,不随手记录下来就会彻底丢失,我一直觉得这是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像我所最钟爱的作家张爱玲,看她的书做的批注和标记是最多的,往往一本书看完,多处写得如蝗虫般密密麻麻。印象中做批注最多的有两本书,一本是余彬写的《张爱玲传》,还有一本是余华写的《活着》。因为做太多关于张爱玲的功课,为了纪念这位对我影响至深的伟大作家,根据多年的读书笔记整理,还专门写了一篇六千多字纪念她的文章《繁华旧梦》,不承想到此文还在2005年深圳读书月某征文活动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至于奖金嘛,竟然有人民币三千元,着实让自己偷着乐了一回。嘻嘻!真得感谢作古的张家姑奶奶。


       另外,我是先看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被彻底地震撼了,此时又正好在旧书店看到他的《活着》,才花了两块钱如获至宝买回家来看。那时张艺谋的电影早就拍出来了,并得了诸多国际奖项,同样痴迷电影的我偏偏就漏掉了这部电影。也好,看书的时候也没有了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识。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我当时所处的灰色时代背景,那时我正经历一场大病,本来只是肾结石病,吃中药却不幸引起药物中毒,致使我好几年处于手脚麻木无知觉的状况,正是无所事事的休养阶段。恰逢又失业在家,病痛的折磨,此时加上初恋的创伤还未结痂自愈,百般的失意加无奈,对自己的前途感觉渺茫灰暗,郁郁寡欢的心情更是对阅读有一种饥渴的心态,这个时期的阅读也是最冷静深入的一种阅读。于是一口气没停歇一个通宵看完,稀里哗啦流着眼泪鼻涕读完的,真是感慨万端啊,感觉读得肠子都拧在一起不畅快,哗啦啦奋笔疾书,同时在书籍的留白处写下那些珍贵的文字体悟。

       我那时的境遇,跟余华笔下的福贵承受的巨大苦难相比太微不足道了他告诉我们一个生活的真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面对生活的苦难、绝望从不存在。多少年来这本书还会不时闪现在我的脑海中,对我的人生感触至深,当我再面临现实的艰难困苦,我都谨记一定要顽强地活着,决不放弃。

       谈到读书笔记,还记得一件至今让我心痛不已的事情。时间机器回放到1992年至1995年间,那是我刚刚涉世来到珠海打工,本应是花团锦簇浪漫多梦的年华,未承想伸手一张就拥抱了一团漆黑的青春。那时能找份稳定的工作就算万幸了,加上情窦初开的恋情也遭受重创,善心也被好友背叛利用,连续熬夜炒更,辛辛苦苦做的设计也被人赖账;雪上加霜的是还得了甲肝住院。有过身无分文找人举债的境遇,频频跳槽搬家,动荡不安生活苦涩,遭遇了一段冷雨凄风的人生最低谷。落寞孤寂发呆神游时,唯有捧读一本好书才能使我暂忘红尘忧扰,游弋尘缘之外,此时阅读更成为我唯一的精神寄托。

      有次去吉大百货公司的图书部精挑了两本书,一本是《婉约词》,一本是纪念三毛的图文集。因了那时伤痕累累的处境,身心俱疲,再来读那些百转千回哀怨的婉约派词篇,读来更是入情入境感慨万端,忍不住要哀怨自怜一番,边读边记录下诸多的惆怅叹咏,随手记录下那段命运不济的生活写照。另外三毛其实并不是我喜欢的作家,只是感叹她曲折离奇的际遇,对她本身传奇人生的关注多过她的文字,同样也引发了我凄婉哀怨的翩翩思绪。可惜、可恨的是,两本书都被一同乡好友借阅,一直催讨未果。我心爱的两本书啊,从此与卿诀别,至今都是我的剐肉之痛。

       这两本书牵动了我为现实生存苦苦挣扎而纠结的心,那里记录着我历经生命痛苦的种种心灵体悟啊,清晰地记载了那段青葱岁月的苦涩与迷茫,非常之弥足珍贵,那样的文字代价是永不可复制与替代的。如今关于那些文字的记忆,墨色模糊已不辨痕迹,就这样被人意外冲刷抹杀掉,同时与我不堪回首的凋零青春一去不复返。

       往事在天光烟水中浸染,十多年过去了,与这位借书的好友也断了音讯,他的名字却因此事一直被我铭记在心,现在还可以用饮恨吞声的频率念出他的名字:王勇。因此教训,从此立誓:再不借书予人。真是宁可借钱也不可借书,钱乃身外之物,随时可以拥有,而遗失的那些已经镶嵌了太多个人意味的书却永不可复得。我哥曾经也有过这种剐肉之痛的借书经历,他做了详细读书笔记的一本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也被友人借走遗失。因此当你今天在我们书柜书架的边缘发现有这样的字样提示:“所有书籍概不外借”,或“勿言借书”,想必也能理解我们的苦心了。


       我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只能了解感知我所处这个时代的社会发展和变迁。刚刚解放那会儿,全国还只是处在扫盲的阶段,能识字读书的人就能算是个文化人了,想必可读的书也不会多

       到了20世纪70年代经过拨乱反正,经济和文化又慢慢开始复苏起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这时才算真正走向了百废俱兴的好时代,重视科学、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发展,思想观念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出版业更是空前地繁荣,真是庆幸赶上了这种有好书可读的时代。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之间到了2016年,更感觉自己是欣逢盛世,好书遍地开花,读书选择的范围大了,读书也读精了,偏爱的还是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等几个方面。从我读书的经历也可以窥见中国从贫穷落后发展到繁荣昌盛的艰难历程,想想以前的书籍内容不丰富,装帧又简陋,纸张还粗糙,黑白图片模糊的印刷制作,到如今品种风格繁多,品位高尚多变,装帧精美,纸张多样化,别有创意的设计风格,色彩斑斓仿真的印刷工艺,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视觉上都能让人得到双重的享受。


       特别是以前出版和现在买的美术画册书籍放在一起,印刷质量、纸张、色彩等,对比强烈。多年以后才知道那些我们仰慕学习的世界名画印刷品,与原来真实色彩效果的面貌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为多年来都被误导的色彩审美而叹息。

       现在深圳博雅书店、书城、中心书城依然是我们常逛的书店,不过去得最多的还是八卦岭的图书批发市场。由于认识一个做书生意的熟人朋友,买书一般也有七折八折的折扣,只是仓储式的货柜找书不易,感觉不如正规书店分门别类,好在有电脑也方便查找。

       从我个人有限的读书经历同时可以窥见祖国发展复兴繁荣的一个历程,这些读书的记忆承载了太多人生的欢愉与悲悯。虽然痴迷读杂书到了荒废学业的地步,对于今天真的难说是有幸抑或是不幸,那时的潜心阅读,毕竟成全了我今日的作家梦、画家梦。

       书读得越多,心气难免也高了,高考时尽管专业成绩突出,但是文化成绩只勉强考上一所普通大学,不是自己理想的名牌学府。年轻气盛的我,懊恼郁闷至极,干脆放弃读大学的机会,自费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服装设计。虽然少了在大学里系统学习的机会,好在爱读书的我自学能力极强,靠着手不释卷的坚持,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的知识和素养。

       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人生的第一站就是到珠海找工作,工艺美院短期快餐式的学习,那点可怜的专业知识根本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不了作用。只有买厚厚的专业书籍自学了,从书里寻找门路和答案,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找人问,实在没人问就自己死啃书本、瞎琢磨,在工作中不断尝试寻找规律。

       日子在烟云岁月里不紧不慢地飘摇着,书是渐渐越读越多,发觉仅仅停留在阅读上已不能满足我对文学景仰的那份痴迷之心,不承想初试身手的写作,频频在全国公开刊物发表,并获得诸多殊荣,感觉对文学梦的追求似乎又靠近了一些距离。

       到目前为止真的可以骄傲地跟朋友说起,我虽然只读过一年压缩饼干式的服装设计,却完全靠自学从事过多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199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忘记到底发表过多少字的文学作品,N次参加和举办过各类画展,给建筑设计院画过室外设计效果图,在服装厂担任过设计师,给杂志社报社做过美术编辑,在装饰公司从事过室内设计,曾任几家杂志的主编,既是文字编辑又是美术编辑……并获得诸多嘉奖与颂誉。而当一名服装设计师的梦离我越来越远,最终选择了当一名画家和作家作为我终身的职业,这都得益于有书引路,明确了我人生的方向。

       长沙成长,北京求学,珠海打工,深圳寻梦,辗转漂泊,如今我还是一个人在路上走着,向前走着,从不拐弯,只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奔跑。广博地阅读,让我的心灵变得敏感多思,情感丰富心思细腻,书中丰富的知识丰满着我的内心世界,也让智慧深植入心。有书为伴的人生,生命从此也平添了几分别样的欣悦,几分感世的伤怀。


       今夜的月光仿佛也印证了我的泪与笑,爱与忧愁都在风中吹散,在阳光里蒸发,被岁月河流清洗。往事如梦,无数纷至沓来的记忆中都有书为伴,我记得并钟爱每一本给过我心灵慰藉的好书,只有书是我不离不弃的良师益友,风雨兼程,一路伴我走天涯。


       春去春又来,回首凝望过往蹉跎岁月,那段痴迷读书的花样年华,如今像一束美丽的光芒投射在我的波心,照亮了我所有的梦想前程。就这样一路走过来,铜壶刻漏,才一步一步抵达今天“朱正安”这个人生角色,自己一点点完成了对“她”的塑造。此时此刻朝朝暮暮的记忆尚且鲜活,像来时路上如歌的行板,吟唱着的那首古老歌谣,才惊觉“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老了”那样痴迷阅读的美丽时光,曾经的那个青葱女子在文学的绮梦里畅游至今,叹韶华远去,一切仿佛只是转瞬之间发生的事情。读书自有乾坤,沧桑已过千年,今朝梦醒,只是再也回不去了。


《寻梦深圳——我的文学梦》这是深圳作家关于“中国梦”的文学回答、当代诠释,也是国内首部以一座城市为单位,征集优秀作家呈现个体文学之旅与民族国家、时代社会关系的“自我证明”。底层写作与白领写作、都市叙事与工厂叙事,在本书中实现了四手联弹、和谐变奏。入选作品,讲出了自己的文学故事、追梦之旅,刚健清新,文学性强,富有真情实感,体现了文学从个体经验出发可以达到的理想、力量、爱与美,体现了人文精神和道德关怀,体现了富有创造性的文学表达和具有个性的思想内涵,体现了更多正面能量。

主编 〗罗 烈 杰                   〖 本卷主编 顾焕金 李兰妮

编选 〗深圳市作家协会     〖 出版 南方出版传媒 花城出版社

深圳文学,文学新天地

【深圳文学】

微信ID:shenzhenwenxu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