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法律中,有一种特殊的惩罚,虽然它没有直接杀死犯人,但它对犯人的心理和身体都堪称是一种折磨,这项处罚就是流放。相信你在看一些宫廷剧的时候听说过吧,例如在《甄嬛传》中,甄嬛的父亲因工作疏忽就被流放到了宁古塔,几乎病死。 一般来说被流放到的地方都是边疆地区,远离繁华的闹市区。例如明朝时,囚犯的流放主要是云贵地区;清朝时,流放地变成东北的宁古塔。一般来说,从定罪地点到流放地点需要数千里路之远,如今的人们自然会觉得路程并不遥远,但一定要考虑到古代交通资源的缺乏,人们的出行方式基本上是步行。囚犯们必须带着沉重的脚镣走上几千里路,真的很痛苦。当许多囚犯知道他们将被流放时,他们几乎都会绝望,一旦他们被发配出去,如果他们一旦远离了家乡和亲人,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有机会回来了。 在古代,当囚犯或女性囚犯被确定流放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被安排了由两名衙役来押送罪犯,虽然衙役不需要戴着脚镣,但他们却同样需要来回步行数千里的路。另外,食宿问题也比较麻烦,相当的不容易。按理来说应该许多衙役都不愿意押送囚犯,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为什么许多衙役都抢着去押送囚犯呢? 首先来讲,衙役本身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属于衙门中的底层人员。即使他们在衙门里工作,也得整天在外面跑,要么抓犯人,要么在衙门里干力气活。他们平时很少有时间可以休息,许多衙役都觉得在衙门工作和在外面押送囚犯没有太大的区别。 其次就是,衙役是衙门里地位最低的岗位,基本上没有什么油水,每个月的工资也不高。但是如果去押送囚犯的话,囚犯的家人希望他们能对囚犯好一点,经常会往他们衣服里面塞些银子。他们一次押送犯人能够得到的油水通常能抵得上他们一年的工资总和。此外还会有一些家境富裕的囚犯,他们平时就娇生惯养,家人为了不让他受苦就会安排马车供他们赶路使用,这样犯人就不用辛苦走路了,衙役们则也可以直接坐马车来回,这样也不会太累。路上还会其他人帮助他们打点客栈和吃食,这样下来押送犯人要比在衙门里舒适得多,所以这才导致很多衙役们都期待着押送被流放的囚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