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修养,叫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

 小学生YY 2020-07-17

有句古训说:

“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

知人不言,能看破而不说破;
 
责人不苛,给别人留有余地;
 
敬人不卑,姿态要不卑不亢。

做人做事,恰到好处,才能既让别人感到舒服,又让自己活得自在。


-1-
知人不言尽,知事不声张

 
古人云:
“多言多败。”
 
说话之道固然重要,懂得闭嘴更为要紧。
 
《论语》中记载了一段对话。
 
有人说:
“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可惜不善于言辩,没有口才。”
 
孔子不认同:
“何必要有口才呢?伶牙俐齿地和别人去争辩,常常会惹人讨厌。

我虽不知道他到底算不算得上仁,但是为什么要有口才呢?”

在孔子看来,善于言辩者未必就胜过不善言辞之人。
 
很多时候,咄咄逼人的人反而更让人厌烦,更有甚者喜欢往别人的痛处上去说,还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把别人看得一清二楚。
 
殊不知,这只会让人对其敬而远之,不敢相交。毕竟,谁会愿意和戳自己痛处的人做朋友呢?
 
真正的聪明人,从来都是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看破不说破。

海明威说:
“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

能够看破固然是一种能力,选择闭嘴更是一种成熟。
 
人生于世,不必处处出头,不用事事争先,不如收敛锋芒,点到为止。

看破不说破,懂得给别人留面子,才是高情商的表现。



-2-
责人不苛尽,得理要饶人

 
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其著作《呻吟语》中写到:

“责人到闭口卷舌、面赤背汗,犹刺刺不已,岂不快心!然,浅隘、刻薄甚矣!

故君子攻人,不得过七分,须含蓄以养人之愧,令其自新,则可。”
 
责备别人的时候,将对方逼到哑口无言、汗流浃背、面红耳赤、无地自容的地步,还滔滔不绝地持续指责;


逞一时之快,却暴露了自己心胸狭隘、为人刻薄的品行。
 
所以说,君子在指责他人的时候,要懂得给对方留下改过自新的余地。
 
人人皆有可能犯错,不揪着别人的错处不放,给对方留有退路,方是智者所为。


老话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得理不饶人,站在道德的立场上并无错处;得理却饶人,却是给别人留下一条生路。
 
郭德纲也告诫过我们:
“得饶人处且饶人,山不转水转,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马高蹬短山穷水尽的时候,留一些余地,是给自己一些退路。”
 
今日犯错的是他人,明日落难的可能就是你。
 
聪明人,都懂得凡事退三分,得理也饶人,给别人留下的余地,或许就是他日自己的生机。 



-3-
敬人不卑尽,莫讨好他人

 
听过一句父亲教育儿子的话:
“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 

甚觉有理。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居于下位者,总会不自觉地过于高看他人,这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看低。
 
习惯性仰视他人,习惯性放低自己,这其实是一种讨好型人格的体现。

作家蒋方舟就曾是讨好型人格。
 
优秀如她,内心其实很自卑,很敏感,总是下意识地去讨好别人,想尽各种办法照顾别人的情绪;

甚至和男友吵架,都担心对方生气,次次都是自己低头道歉。
 
那段时间,她活得很痛苦。
 
而当她逐渐试着不去讨好任何人后,她才真正找回了自己。
 
她终于明白:
“真正欣赏你的人,是欣赏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讨喜和故作谦卑的样子。”

我们其实常常将尊敬与讨好搞混,把敬人三分做成了卑躬屈膝,将尊重他人做成了惟命是从。
 
其实,敬人的同时,不必委屈和放低自己。
 
聪明人,敬人而不卑微,能低头也懂抬头,不卑不亢,活得自由。


-4-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聪明人,知道何时该进,何时该退,何时该坚持,何时该让步。
 
知人不言尽,有看破的聪明,也有不说破的智慧;
 
责人不苛尽,有宽阔的心胸,也有够长远的眼光;
 
敬人不卑尽,有尊重的修养,也有不讨好的底气。

人生海海,世事繁杂,愿你我都能够修炼出一颗玲珑剔透心,用更大的格局经营自己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