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里不仅仅是绘画,还有许多人性的天地 关于为什么要将诗人肖像作为自己的创作母题,陈雨的答案只有简简单单两个字:喜欢。 只不过我们知道,要做好这件事,绝不是嘴上说说这么容易。即便抛开日新月异的影像拍摄技术对人物肖像画的巨大影响不说,单是就创作客体即诗人这一稍嫌特殊的群体而言,要画出其肖像背后的更多内容,也注定难上加难。 有了这个前提摆在那里,与其说陈雨是在画人,不如说是在尝试着画出自己理解后的一个综合体的诗人形象。有形更要有神。而对于笔墨这一表现形式的选择,也注定会对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那是被我们称之为意境的一种东西,可望而不可即。 正午文化(以下简称“正午”) 陈雨(以下简称“陈雨”) 正午:为什么会想到以诗人肖像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陈雨:在我的潜意识里,一直都觉得诗人和画家在艺术的灵性方面是相通的,而且自己也特别喜欢诗歌,对诗人有种近乎膜拜的感情,像普希金、荷尔德林、里尔克、金斯堡等等这些世界级诗人的作品,都是我常读常新的经典作品。诗读多了就自然地产生了创作“世界诗人”肖像的想法,很简单,也很自然的一个想法。 波德莱尔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普吕多姆 正午:很有意思的一个细节就是,这个系列的作品中明明包含了很多的外国诗人,可它却采用了中国水墨这样的表现形式,这里面就有种反差的效果了。 陈雨:最开始画的确实都是国外的知名诗人,但后来也有一些中国诗人了,因为世界当然就包括中国。至于为何用中国水墨,其实也很好解释,我是个中国画家,如果我想用一种最中国的方式去完成我的创作,自然就用水墨了。尤其是来自墨的那种灵动性,刚好就是我要找的技法。 正午:之前采访的一位画家就说过,线条的书写感对绘画创作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你的作品因为对水墨这一特定载体的多角度进入,往往给人更强烈的东方艺术的特质,也把一个更为广阔的审视空间留给了观者。 陈雨:当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在本质上不是替代,而是存在一种综合的关系,是借助多重元素来改变传统艺术单一化的表现,或者说传统艺术方式是综合体的一个支点,由此构成了新绘画的一个机遇。 策兰 惠特曼 裴多菲 ![]() 黑塞 ![]() 米沃什 夸西莫多 正午:可显而易见的一个事实就是,随着摄影、摄像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要表现人物肖像的最佳载体早已不再是绘画这种方式。而你选择的又偏偏是诗人肖像这个主题,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只是单纯地再现艺术家的形象,那只要给到观者一张照片就好了。既然要用绘画的方式去创作这样一个系列作品,就一定要画出诗人们内在的某种东西才行。是这样吧? 陈雨:那是当然,否则这种创作将毫无意义可言。 正午:这样一来,对你的创作而言,就一定要有更大更多的挑战了吧? 陈雨:挑战是肯定会有的,而且几乎无处不在。首先一点,对这些世界级大诗人来说,有许多画家画过他们的肖像,但都是零散化的,还没有哪个画家会这么全面的、大数量去完成众多诗人的肖像画。对我而言,我必须避免画得跟其他人一样,要有区别,明显的区别,这是我面临的第一层挑战。 ![]() 泰戈尔 ![]() 萨拉马戈 萨拉马戈 ![]() 博尔赫斯 ![]() 茨维塔耶娃 ![]() 正午:这应该是最直观也相对最具体的一种挑战了。那么更大的困难呢? 陈雨:最大的挑战,就像你刚才说到的那样,是我必须去抓住这些诗人更内在的东西,那可能是一种状态,或者一种精神,还可能是用来展现具体某个诗人的个体气质的一些生活场景。这些诗人几乎没有几个是你熟悉和了解的,怎么可能会了解呢?生活的不同时代,不同的空间,不同的人生境遇,不可能有更多的了解。 正午:那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陈雨:很简单,就是你必须去读他(这个诗人)的作品,了解他的生活,这些可能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完成。当然了,诗人本人的照片是基础,画出大致的基本相貌肯定是最低的要求了,这个简单,难的是在落笔之前,你需要对这个诗人有特别深刻的了解和感悟才行,这就得花费大量的时间了,好多的诗和传记,都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去读完的。具体到创作过程中,画家往往是在不断给自己设置障碍,积累经验。我采用的是一种相对笨拙的方法,改了又改,不断的撕掉重来,在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中提高、改善细节。我相信时间能够给出解决方案,我必须多一份耐心。 ![]() 奥登 布罗茨基 ![]() 库什涅尔 ![]() 米斯塔尔 ![]() 沃伦 正午:在画这些诗人的过程中,是不是也等于在与这些诗人完成一种精神层面的交流? 陈雨:这个是肯定的,一方面是这种了解的过程让我对这些诗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另外就是我始终认为,艺术的源头应该就是诗歌,所以我们中国人说的“四书五经”中的这“第一经”,就是《诗经》嘛。所以说诗人一定是最懂绘画的,因为绘画不只是线条和色彩的艺术,更是描绘和刻画人性的艺术,这和诗歌是完全一致的。 正午:美国现代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在描述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时,就说过这么一句话:“诗歌的力量在它所触及的一切上留下痕迹,诗歌的痕迹在最为不同的事物之间创造了相似性。”在你看来,你的这一系列作品是不是已经抓住了这种力量? 陈雨:只能说是我在尽力去完成诗歌与绘画的融合,离真正的抓住还是有差距的。一方面我会尽可能去深入感知诗人的气息,同时还必须听从自己的内心,不是刻意去营造什么诗意感,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与诗人、诗境的一次次碰撞。 ![]() 莱昂纳德·科恩 埃里蒂斯 ![]() 拉斯克·许勒 ![]() 科塔萨尔 ![]() 正午:就在我们交流的这个过程里,你不止一次提到了“诗性”这个词,对这个东西,你显然是有着更为强烈的关注和理解的,是这样吧? 陈雨:“诗性”是相对于镜像而言的,它本身并不是反形象的,而是要以形象为基础,以“穿越形象”为途径,去达到形象的直观呈现并达成新的形象构建。这种“诗性”是通感的,也是我完成这些作品的灵感源泉,不可或缺。 正午:在诗人这一创作母题外,还有其他的创作主题么?接下来的创作方向和计划是什么? 陈雨:每年都有计划,只是我这个人比较随性,总想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这几年其他题材也画了不少,比如梵高和艺术家系列,猫和削木系列等等;但诗人这个主题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鼓励,所以还会继续深入做下去。以前画了很多外国诗人,现在会画一些中国诗人,我们同时代的中国诗人。 正午:最后说一说马上在这个周末就要举办的画展吧,为什么会想到“一百个梵高”这么个名字? 陈雨:这组作品本来叫“梵高先生”,意在表达我对梵高的热爱和崇敬。但后来觉得还是“一百个梵高”更好,这样可以多维度呈现不同的梵高或梵高世界。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梵高都是唯一的,也是众多的,包括我自己,也可以是梵高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影子。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赵二宝 李小树 刘婷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