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何尝不是泥做的?这么说来,泥人也是人 都说芸芸众生是女娲用泥捏出来的,于是在恍恍惚惚中总会有那么一个瞬间,让你觉得自己更像是泥人,在烈日下就快要干裂,在人潮中就快要溶解。“有的时候我也分不清楚,到底我是泥人,还是泥人是我,这有点庄周梦蝶的意思,整个身心完全陶醉融入到了捏制泥人的工作中。”作为一名泥塑匠人,刘旭辉说自己的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刘旭辉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偏远的山村,小的时候村里有一座砖窑,出于男孩天性的顽皮与强烈的好奇心,他时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放到窑里烧制。这应该算是启蒙期。那时的他对泥塑还没什么理解,全凭自己的喜好,做出来的东西也千奇百怪,却在不知不觉中为日后的一些事情埋下了伏笔。 按照刘旭辉的话说,现在他看到土炕、土房还有黄土地,还是会倍感亲切。从河北到东北,下乡、参军,始终没有离开过这片他熟悉并热爱的土地。再后来,他和朋友们骑单车考察黄河流域文化,以及那里的民间艺术、古代文化,高坡人的音容笑貌以及市井布衣的日常生活,都深深地打动着他。这不仅仅让他萌生出用泥塑表达生活的想法,更是让他把泥塑主题定格为再现东北人生活常态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如果能用来表达东北人的善良豪放、勤劳憨厚,这样的泥塑才能让自己满意。 做泥塑前,刘旭辉在银行负责宣传工作,美术只是工作之余的爱好。等到自己真正开始专心制作泥塑,传承泥人手艺时,才发现原来之前的那些经历、学识包括绘画的爱好,其实都在为他的泥塑作品做铺垫。 “捏制泥塑是我童年的一个梦想。”制作一整套泥人作品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件大型作品的完成大概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与独立作品不同,要考虑主题的契合度,形象间的互相搭配,人物比例一致性等等问题,这些都让完成一件大型作品的创作变得更为艰难。然而,让这位怀揣着童年梦想的泥塑匠人最为兴奋的东西,正在于此。越是具有挑战性的作品,在完成的一瞬间得到的成就感就越大。 左刘旭辉,右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 与其他的艺术表达方式不同,泥塑所表达的内容更为立体和直接,因此每个细节都不容小视。为了让自己捏制的泥塑更为形象鲜活,刘旭辉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逛市场。在市场中对着某个长相有特点的人前后左右的看,看到对方表现出明显的不适才肯罢休。“用这样的方式在大脑中储存起来的形象,可比拍照留下来的形象生动多了,更立体。” 所有的艺术作品无外乎两种境界——形,还有神。这也是刘旭辉一直在研究的东西。让作品更为鲜活只是形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每件泥塑作品都要拥有自己的灵魂。曾经有个6岁的小姑娘跟他学习制作泥人,孩子的想象力给了他极大的启发。他在认真地教授捏制泥人的步骤,可小姑娘却往往反其道而行。这样的结果也让身为老师的刘旭辉格外吃惊,小姑娘的作品看似扭曲残缺,但孩子的创造力所表现出的美感却极富诱惑力,更像是一件拥有灵魂的艺术品,甚至还上了教科书。“相比之下,我的作品倒显得欠缺灵魂了,更像是泥块。在制作泥塑时,有时太认真太循规蹈矩,也是种病。” 目前,刘旭辉在三所大学任教,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泥塑技艺。让他倍感欣慰的,是年轻的学生们所展现出的创造力,更是学生们对泥塑这门艺术的喜爱。 “俗到极致是高雅,在我的泥塑人物身上,你会看到每个作品都有鲜活的生命与灵魂。”这些泥人们包含了乡土风情的人间百态,刻画了岁月留痕,蕴含着童真童趣,更记录着桑榆晚景。有时候,他会分不清泥人作品的真假问题,“泥人嘛,人本身不就是泥做的?”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赵二宝 李小树 刘婷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