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荒漠上,他们背着黑板的样子像张开羽翼的鸟。 一块黑板,杵在地上教孩子们识字,背在身后是防弹的盔甲,扛在肩上则是抬起病人的担架,劈开后是治疗骨折的夹板,结婚时是新娘的聘礼,离婚时是留给妻子的财产。 很少有影片一开场就能给我极大的震撼。伊朗与伊拉克边境的峡谷中,沙石嶙峋,举目望去苍凉贫瘠,不见丁点绿意。在这世界尽头一般的绝境里,一群来自德黑兰的教师身背黑板从盘山路上蜿蜒而来,然后下一秒出现飞机警报声,教师们用黑板藏起自己的身体,象征着神圣的山顶上飞起了群鸟,或许是鸽子,或许是乌鸦,并没有看清。只是他们背负着黑板执着前行的样子,无端令我联想到耶稣受难时身背的那具十字架。 《黑板》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伊朗电影,它的构思和手法都不落俗套,而影片内容更是直击心灵深处。导演运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方式,通过大量跟拍、肩扛、长镜头,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关于战争、教育、希望和未来的故事。与其说它是一部剧情片,我更想将之称为一部记录片。一块块黑板就像一个个流动的小教室,在战争和灾难面前“老师”变成了乞丐的代名词。通过一次次不停地“推销”自己来换得食物和水,“我能教你们阅读,教你们写自己的名字,只要给我一点吃的就行。”然而并没有人买账,他努力寻找的孩子们都在嶙峋山崖上背负走私物品,以求谋生。 “听着,我的孩子,有了文化,你们就能读书,而且,能读报纸,当你奔走的时候,学会阅读和写字,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你可以学习加法、减法,理清你的帐目而不被诈骗,那有多好,是不是?” “理财,那样可以当老板;我们,我们只是骡子,一直在逃亡,你怎么能期望我们能读书?读书的话,必须坐下,我们,我们永远不能停止奔走。” 居无定所、四处逃亡、枪声不断,当人们的生命时刻都在受到战争的威胁,识字与否好像真的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只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留着几分愚蠢的天真,尽自己最大努力传播知识的行为好像也有点可爱。终于,有个和他同名字的小家伙,愿意随他一同学习认字,他可太高兴了,兴致勃勃的在黑板上写下男孩的名字,告诉孩子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旅行者”。 每天冒着失足的危险负重走山路,冒着被射杀的危险穿越国境线。为了在士兵的眼皮底下偷渡,他们甚至把自己伪装成山羊,跟着大群山羊一起爬过悬崖峭壁。背着黑板的老师好像给这个孩子带来了什么不一样的东西,他歪歪扭扭照着老师的笔记在黑板上描出自己的名字,可就在这一刻,枪声响起,少年的身体和黑板一起滑落,在他刚刚学会写下自己名字的时候。 如此悲凉的结局多少有些令人意难平,但是好在我们知道,希望永远不会消亡,无论何时,都有一群背负着“黑板”的人,固执地把知识传到每一个角落。即使战争继续,文化无用论随之蔓延,可是文化和乌托邦仍会一直走下去。 影片导演萨米拉·马克马巴夫可以被称为天才少女,拍摄《黑板》时,她才19岁。这部影片帮助她获得了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而在之后一年,年仅20的她成为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萨米拉的成功和她的家庭有着极大的联系。她出自一个货真价实的电影世家:父亲是著名导演穆森·马克马巴夫;母亲拍摄过一部三段式的电影《女人三部曲》;14岁的妹妹拍摄的《疯狂的快乐》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金摄影机"竞赛单元。戛纳国际电影节官方网站这样称赞她:“萨米拉每次来到戛纳,都在创造历史!” 年轻的萨米拉通过《黑板》传达了很多东西,包括战争,生命,婚姻,家庭,贫困,教育,还有爱和希望,这使得《黑板》不仅是一部伊朗电影,更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电影。当硝烟战火与清澈的眼神交织在一起,那些平淡辛酸的剧情里暗潮涌动。阴影的背后必有光,每朵乌云都镶有金边。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赵二宝 李小树 刘婷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