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和房子的故事,属于他自己,也属于每个生长在80年代的人 老高并不老,1980年生人,地道80后。 老高也不高,1米71的身高,勉强过了及格线。 老高甚至都不姓高,他姓金,因为总是自诩聪明智商高,才有了这么个让人误会的外号。 老高的智商问题,在购房这件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早在全国真正推行商品房政策前,老高的爹妈就没少为买不买房的事头脑风暴,一个认为既然有了房改政策,就该先下手为强,用几百块钱一平米的价格,买下单位分配的这套两居室,划算得很;另一个觉得这么多年都住着实物分配的集体房,从50平米住了7个人的三世同堂,到现在好不容易熬到有了自己的家,还没听说过要因为房子的事花钱,现在一下子要赔上几乎全部的积蓄,心里接受不了。两人白天晚上为了这事叽叽歪歪的,直到老高给出意见——买,才算彻底清静下来。至于老高为何有把握作此决断,理由只有一个——直觉。要知道,那年他才十四五岁。 “还是个中学生呢,能懂啥?不可能懂!我就记得最早住平房那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全家7口人也才50多平米,我跟爷爷奶奶睡屋里的大床,爸妈干脆被挤到后搭建起来的下屋,睡的还是传统的那种土炕。因为是集体住房,就需要在单位排队熬年头,然后够资格了就不断地换到更大一点的房子去住,光搬家就闹心死了,这回有机会买下来房子了,也就不用再搬了,那还犹豫个啥?” 虽然有了房子的产权,但老高说他心里还是更怀念住在平房时的那段童年时光。左邻右舍年龄相仿的孩子们,每天都在一起琢磨着玩什么、怎么玩,是抓蟋蟀还是捕蜻蜓,是去山脚下的树林还是干脆下河游泳,再不就房前屋后东躲西藏的玩捉迷藏。小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大人们的交往也很是频繁。因为都是三代甚至四代人挤在一间五六十平的房子里居住,所以不同辈的人各有各的交际圈子,男人会隔三差五聚在一起喝一顿,女人们则互相交流着洗涮织补的小窍门。到了每年秋季打煤坯或是囤秋菜时,大家也会彼此帮忙,协同作战。“太特性太独的人家是吃不开的,因为各家情况大家都心知肚明,没必要把自己摘出来。” 从平房搬上楼房,老高的爹妈用了超过40年的时间。但是从爹妈那里搬到属于自己的房子,老高只用了不到3年。“我可不想自己像父母那样,反正工作后自己也赚钱了,干脆就买个自己的房子得了!” 像所有性格叛逆的孩子一样,老高大学毕业没几年,就付了首付买下二环边上的某个一居室,算是逃离了爱唠叨的父母。当时的房价才每平米4000元出头,远远没到让他觉得“割肉”的程度。“看看现在沈阳的房价,再想想那时候,真后悔没多买几套,眼瞅着升值到前面多加了个‘1’,你说你后不后悔吧?当然,这话也就是一说哈,这一套房买得我都吃了半年多的方便面了,投资的事根本想都别想!” 可新房住了没两年,老高就在2008年成了数以万计的北漂大军中的一分子,且一漂就是10年,比抗日战争的时间都长。期间老高也动过在北京买房安家的念头,可一打听价格,麻溜打消了这么不切实际的计划。“刚去北京那会儿还没见房子疯涨成这样,至少通州一带的房子四位数还是有的选择的,后来不但买不起了,到2018年的时候连租房的费用都翻了将近一倍!很多人因为房租问题不得不选择离开,很不幸,我就是其中一个。” 或许是为了找个心理平衡,从北京铩羽而归的老高,很快就卖掉了那套一居室,直接换了个130平的花园洋房。用他的话说,就是“干脆一步到位得了”。被问到为何没考虑买个别墅,他先是给了个白眼,接着又嘿嘿一笑。“可能很多人会心存那种想法,要住什么大house,理由是都说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可本山老师不是也说过嘛,是多大屁股就穿多大裤衩,这话没毛病,我很受用!” 从平房到洋房,老高说他从来没想过会有这样的一天。每天夕阳西下的时候,他会泡上一壶茶,悠哉悠哉地坐在自家花园的花伞下,偶尔回想起儿时在平房前后追逐嬉闹的情景,心下感慨万千。“从几代人挤在一间小房子里生活,到现在的花园洋房甚至是宽景别墅,也就几十年的光景吧,这应该是谁都无法预想的事,也算是这几代人共有的一种记忆了,只不过,有的人忘性大,或者压根不会去想这些事而已。” 金鑫,1980年生人,现居住于沈阳,摄影师。 - 70年中国住房条件改善简史 -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赵二宝 李小树 刘婷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