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智能手机问世后,所有手机只分两种,苹果与安卓。 “新发布的iphone为什么这么丑?乔布斯走了连带着把苹果设计部的审美都带走了?” “背后这三个摄像头是想干什么?三饼?” “11000?要抢钱?我就俩肾,你看你是要哪个?” 吐槽这么多,不买不就行了? “不买是不可能不买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不买的,饭可以不吃,苹果必须有!我可是果粉。”有这种沉迷iphone到骨子里,宁愿节衣缩食也要把所有新款iphone都收入囊中的“果粉”,就自然有至今为止从不用iphone的“果黑”。 迟浩是个彻头彻尾的“果黑”。 纯黑的,洗不白那种。 在他用过的十多部手机中,无一部iphone。 迟浩,90后程序员,常驻大连软件园,每天早上叫醒他的不是梦想,而是客户无理的要求。 当我问起他对于通讯工具的变化有何看法,他微微一笑,拿出介绍历任女友的态度为我一一介绍他拥有过的手机。 “你要问再早的,什么bb机大哥大之类的,我也没印象了,那时候我出没出生都是个事儿,我就记得我妈最早用的是小灵通,到后来一直在换,我自己的第一部手机是五年级的时候,我妈换了新的,把旧手机淘汰给我了,摩托罗拉L7,不过小时候对于什么型号品牌之类的,懂个屁啊,当时就觉得,我有个手机我真牛逼,全校就我有。这种自豪感可以持续到初中。” 上个世纪70.80年代,人们的主要通信工具是书信和电报,可真称得上一句“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不但极不方便,价格也是昂贵。那时候电报一个字,8毛钱,三个字就相当于一天的生活费了,惜字如金可不是说说而已,最常见的电报一般都是两个字“速回”、“平安”、“已到”...等,后来就有了家用固定电话,而等我们印象中的“大哥大”“BP机”占领市场,已经是1997年的事了。 当年的大哥大,可谓天价,大约需要2万左右,并且还要缴纳6000元左右的入网费,一时间,梳大背头、抹发胶、手持大哥大,成了不少人理想中的富人形象。而BP机相比与大哥大,就显得更加平易近人多了,当时几乎人手一个,“B-B”的声音大街小巷都能听到,只是BP机只能单向输送,还只能发送数字代码,例如说200意思是平安如意,209是快回单位,到底谈不上方便。 “关于小灵通,虽然我没用过,但是我印象还挺深的。因为有次我父母吵架,父亲直接将母亲的小灵通掰碎了,当时记的特别清楚,是个翻盖的手机,咔嚓一下屏幕和机身就分开了,那时候也没觉得父母吵架害怕怎么着,就是想着,多浪费啊,不要也别掰啊,给我多好。” 也不怪迟浩感叹,有大哥大、BP机的时候确实还没有他,有小灵通的时候他也还只是个小屁孩,相比与小灵通,摩托罗拉、诺基亚才是贯穿90后记忆的主体。 “那种九键的键盘其实用起来特别舒服,上课的时候老师在前面讲课,我在下面刷刷发短信,还不能低头,低头就容易被发现,练出来一手特别过硬的盲打技术。再后来的手机是诺基亚c6,当然也是我爸淘汰了才给我用的,他刚买的时候我都惊呆了,我的天,这是手机吗?这也太高端了。”迟浩说的这款手机,可能是每个90后当年的“梦中情人”,白色机身,侧推全键盘,相比于当时市场上普遍的直板机身和翻盖手机,这种流畅的侧推设计简直是时尚的宠儿。 似乎从2007年第一部iphone的问世开始,智能手机就朝着越来越先进但是设计也越来越千篇一律的道路上狂奔,迟浩说,从五年级的第一部手机,到如今,他先后换过无数种牌子,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小米、htc、zuk、魅族,到现在正在使用的全面屏手机一加7pro,“可以说我用过大部分的品牌,单单不喜欢iphone,系统流畅性和安全性什么的不提,我只是不喜欢它这种封闭的生态。事实上,从有了智能机到现在,功能性虽然越来越强,但是设计方面越来越千篇一律了,一眼望去根本没什么特别。”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讯工具和手段确实是越来越先进了。硬件方面从一开始的大哥大到如今的全面屏5g手机,软件方面从只能文字沟通到现在微信、QQ不只是打字通话,还能视频语音,哪怕是在天涯海角,只要有信号就能通过视频见面,而未来依旧可期,谁知道科技还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呢? 迟浩 1998年生人,现居大连,程序员。 - 70年中国通讯发展简史 - ![]() ![]() ![]() ![]() ![]() ![]()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赵二宝 李小树 刘婷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