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之于人类意味着什么?本书给出了一个答案。 今年的春节假期冠状病毒肆虐,相信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都是因为这次疫情的爆发而开始关注起了病毒。提到病毒,我们脑海里的第一印象,恐怕就只有艾滋,非典,甲流等一个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名字。在普通人的观念里,病毒近似等于疾病。 我对病毒的印象改观,是在读完卡尔·齐默的《病毒星球》后,病毒作为一种生物体,也有自身的生存规律与演化法则。这本书刷新了我对病毒的认知,虽然本书仅有一百多页,但却详尽介绍了人类与病毒相知、相处、相抗的恩怨情仇。 卡尔·齐默对病毒更为准确的形容应该是“毁灭与创造的完美结合”。 病毒的毁灭性显而易见,如天花病毒,至少从距今三千五百年前就开始危害人类了,包括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在内的多个古代文明中心无一幸免,数亿人深受其害。相比天花病毒的‘漫长杀戮’,埃博拉病毒则像阴险的刺客,它似乎更喜欢“蛰伏”,阶段性地突袭打得人类措手不及,2013年,沉寂已久的埃博拉病毒突然在西非重新兴风作浪,不仅在非洲造成数万人感染,还向全球蔓延,患者的惨状更让人毛骨悚然。 如此看来,病毒是名副其实的毁灭死神,但实际上,病毒在毁灭的同时也在创造,而且它们创造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地球上的氧气来自植物、藻类和细菌的光合作用,其中 25% 由一种海洋聚球藻完成,在它体内负责捕捉光子的蛋白基因,正是来自病毒。 从地底洞穴到海底火山口,地球上到处都是病毒,一滴水中就有约2亿个病毒,人的肺中平均有 170 多种病毒。正如书名,病毒充斥在整个星球,无处不在,人类基因组中也存在大量病毒基因,其中某些基因甚至直接影响着婴儿的正常出生。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胎盘类动物,胎盘外层细胞会制造合胞素,能让分子在细胞之间流通,是胚胎与外界交换营养和废物的关键,而编码合胞素的DNA,正是来自一种约在 1 亿年前感染胎盘类哺乳动物的病毒。伴随生物进化之路,人类身上数量可观的“病毒遗迹”,学家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整理后发现,每个人的基因组中携带了近十万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DNA片段,占人类DNA总量的8%。人类的近十分之一遗传物质源于看似低等的病毒,这有多奇妙和震撼! 病毒与人类就像大草原上的狼与羊,狼为了捕到羊,进化出利爪和獠牙,然后趴在草里伺机而动,寻找各种机会。羊为了生存,也密切关注任何风吹草动,练就了一身逃跑的本领。病毒和人类就像狼和羊一样斗智斗勇。 经过旷日持久的努力,人类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顾方舟,为了消灭脊髓灰质炎,也就是俗称的小儿麻痹症,不惜以身试药,拿自己刚满月的儿子做实验,最终让中国成为了无脊髓灰质炎国家!可以说在这场与病毒的战争中,人类丝毫不落下风! 病毒给人类带来危机感,也给人类留下探寻生命本质的痕迹,它的存在仿佛是在不断鞭策人类进步。虽然在病毒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在病毒来临之际与之一战! 借用本书的一句推荐语: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李小树 孔舒姚 曹欣宇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