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疫情是个漩涡,每个韩国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我很后悔这个春节没有和朋友一起回中国,真的很后悔! 但这种事是没法预料的,回去也有回去的麻烦,人可能安全了,可真的不知道还能不能如期回来。现在韩国已经不给中国人签证了,原来有签证的就算可以进出,也得经过反复的检测啥的,很麻烦。再说眼下疫情在韩国的发展速度比在国内还快还严重,每天了解的情况是只有人往中国跑,哪还有什么中国人往韩国来呀? 毕竟,从大概一个半月前(1月20日,编者注)出现第一位新冠确诊病例,到今天已经接近5000人(截至发稿时间韩国确诊病例人数已达5328人),太快了!最早确诊的是一个来自武汉的女人,直到2月中旬才有了正式的名称,叫什么忘了,反正不是老百姓会关心的事。 直到那时候(2月中旬),大多数韩国人还是觉得这个病离自己很遥远,觉得那都是发生在中国的事,反正身边也没有什么中国人,就是有也是像我这样的新移民,都是常年生活在韩国,所以根本没多少人真的在意这件事。每天大家还是照常坐地铁坐公交,在公司也照常延续中午聚餐的习惯,马路边尤其是闹市区的店铺都在照常营业,人一点不见少,而且看不到几个戴口罩的,公交车站排队的人群还跟以前一样,互相之间挨得很近,大多路线尤其是热门路线或相对远途的,都得排出去个十米八米的。 前段时间还发生过一件事,上了当地的新闻,社交媒体上也能查到。说的是在釜山发现了一名病患,叫她住院不配合,而且还到处走动,最后在一家面包店被抓住的时候,还用手指冲着医护人员在那比划着“V”字呢。 民间的状况就是这样,普遍都不在乎,可官方还是挺紧张的。举办了57年的镇海樱花节都被取消了,大中小学也都被要求延期开学,还有公务员考试和一些大型的招聘会都被一一推迟了。听一个在中、韩来回出差的朋友说,从年后开始,韩国对从中国入境的旅客已经开始严格检测了,必须提交健康状况调查表和测量体温,除了下载一个自我诊断的手机APP,工作人员会当面拨打旅客填写的电话号码,就是要确认每个申报的号码都能真正接通。还有就是像国内一样,每个人回家后都得自我隔离14天里,期间还得每天填报身体状况。 说是不在乎,可随着情况越来越严重,不仅出现了确诊病例死亡的事,而且确诊人数在最近几天也开始暴增,韩国人终于开始急了怕了,最先体现在网上,网友对眼下这种状况追责的越来越多,“弹劾文在寅”还登上了韩国搜索网站naver的热搜榜。 线上骂声一片,线下更是乱作一团。街上的行人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减少,很多店铺也都在门口张贴着“不戴口罩禁止入内”的招牌和条幅,有的还放个凳子,上面摆着一瓶类似酒精一样的东西,意思是告诉消费者先消毒再进入。但企业基本上还都在照常上班,因为多数都是民营,所以人家才不理睬政府的号召呢,除非是疫情真正危及到自己身上,否则老板们是不会下令停工的。 之前还有不少韩国人把疫情归罪于中国,但后来随着网上的爆料越来越多,大家也算有了个更清醒的认识。病毒这东西哪有什么国籍?尤其是在这个时代,都地球村了,出了什么问题就是全体人类的事,谁也没法置身事外。有件事也得说一下,就是咱们国内很多人都说疫情扩散以后韩国人开始往中国跑,其实真不是这样的。到中国的基本还是那些生意、买卖在中国的韩国人,再就是留学生有一些跑回去的。真正意义上的韩国老百姓,真的不可能想到往中国跑。这就和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不可能想到要往韩国跑是一个道理。再不好的家也是家,全世界的人都这个想法。 恐慌的情绪在一点点滋生吧。也就是从这几天开始,包括大邱、首尔在内的很多城市,开始出现抢购、囤积物资的情况。几乎每个超市都排起了大队,货架上的食物基本上已经被抢得不剩啥了。这一点咱们国内显然要比韩国人做得好。 比食物和日常用品更紧缺的,当然是口罩。平时1300韩元(约人民币8元)一个的口罩,很快就涨到了3000甚至是4000韩元(约人民币18—24元),这还是最便宜的,据说黑市上还有卖到20美元一个的,应该是那种N95的吧。好在因为对国内尤其是武汉的疫情早就有所关注,所以我早早就囤了一些口罩备用。要是现在才想起来这个事,那可就惨了,一来是实体店早就卖光了,二来是在线购买也费劲,就算是成功下单了也要等到半个月或者三周以后才能发货。可眼下这个情况,三周的时间谁等得起? 一旦发现买不着口罩,人的焦虑感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了。我所在的公司部门一共有6个人,大家平时都相处得不错。他们几个就属于后知后觉的,所以很快就出现了口罩危机。知道我买得多,他们也不客气,就直接向我求援了。遇到这种情况真的很无奈,答应给吧,那就等于是在增加自己的风险。可不答应呢?肯定会伤了和气。想来想去,那天上班我就拿了15个口罩,每个3个。这就等于一天内消耗掉了我半个月的保护措施,真的很心疼!不是在乎这几个口罩钱,因为大家都知道,在眼下这个形势下,口罩可能是和金子一样贵重的东西了。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李小树 孔舒姚 曹欣宇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