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只读一本书 · 米兰·昆德拉推荐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天堂和地狱才不是你想的样子

 正午文化 2020-07-17

视频制作 曹欣宇、解说 穆暮插画 杜子腾

想逃往天堂?不如去地狱看一看

天堂和地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关于这个问题,或许你会有很多种想象,各种图书、电影里对此也有过无数种不同的描写,然而不论其中存在多少差异,相同的是天堂总是代表了美好、神圣,而地狱则刚好相反,可这是唯一的答案吗?

米兰·昆德拉推荐的这部由法国作家伯努瓦·迪特尔特创作的《天堂的电脑》,呈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

法国公共自由委员会的负责人西蒙·拉罗什,因为接受视频采访时的一句无心之言,遭遇了舆论的口诛笔伐,连工作都险些不保。站在风口浪尖,他的信息也免不了被人肉搜索,每天都有抗议者堵在办公室门口。这样的生活让西蒙苦不堪言。

与此同时,全世界的互联网莫名其妙地崩溃了,私人邮件被曝光,聊天记录被赤裸裸的摆在太阳下,政界、商界、娱乐圈都面临着巨大的动荡,家庭分崩离析,友谊破裂,连国际局势也变得空前紧张……人们不再有隐私,每个人都在担心自己的小癖好被公之于众,当然也包括西蒙。他四处碰壁,绝望之下打算自杀,虽然临死前改变了注意,准备坚强的活下去,却还是因一起意外不幸身亡。

故事到这里,就很容易理解了,人死了,就要在天堂和地狱之间选其一。然而到达“彼岸”的他却发现,天堂和地狱竟与他想象中的截然不同。在前往终点前,死者会先抵达一个类似飞机场的地方。机场里挂着天堂的海报,虽然看上去挺拙劣。而天堂更像是高级的海边度假村,拥有现代化的设施,人们会呆在泳池旁喝着果汁晒着太阳,就像真的在度假。去天堂要坐飞机,在候机时还有免税店可以购物。也有只对有钱人开房的VIP候机室。

看上去很美好?可数字化的管理,让每个人都无法拥有隐私,所有的事情都将被记录在案,甚至大白于天下,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盛行,跟人间几乎没有区别。等候区的工作人员态度冷淡,而且只说英语。活着时所有的信息都会被记录在案,只要有一点政治不正确的言论都会被打入地狱。西蒙就在此行列。被罚下地狱的人则会坐上绿皮火车,路上是工业时代的田园风景,地狱里不禁烟酒,也没有健康饮食的规矩,骑车的人不带头盔,食物不是速冻就是用塑料包装的,男人搭讪女人不会被告性骚扰,每个人都很懒散,却更尊重人们的隐私和个性。

不难看出,这就是个荒诞的故事,因为其中的描写无从考究。然而其丰富细节,即便是跨国界跨文化,也很容易引起共鸣。对隐私的讨论更是深入骨髓,小到朋友亲人,大到国家政治。如果将所有隐私都公布出来,那么人类将无法生存。“房间里的大象”和“天堂里的电脑”一样,让身处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无从躲避。

书中要表达的观点,和经典剧集《黑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现代科技对人性的利用、重构和破坏,也更像是对网络时代的一种讽刺。其中所表现的人类现代生活的荒谬与矛盾,也带着典型的米兰·昆德拉式的黑色幽默。比如当人们欣喜可以进入天堂时,却得知天堂人口过剩,所以只能在机场“短暂”的等待。但是天堂里没有死亡,所以“短暂”其实意味着“永恒”。

或许在看完正本后,你会开始怀疑到底什么是天堂,地狱又怎样?这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是天堂,还是画地为牢禁锢了活着的人们?就像《神曲》所说的那样,9层地狱,7层炼狱,9级天堂,一层层的洗刷后,当你站在了顶点,还剩下什么呢?

如果觉得这样的讨论太过深奥,那不如简单点说,把这本书看成一个老者在讲述着自己面对世界时的迷茫与无力。他虽然不想承认自己已经老去,却跟不上匆匆而过的时代。他妄想着回到过去,那个“懒散”的年代,却不得不接受“过去已过去”的现实,最后只能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自嘲一下了事。

《天堂的电脑》

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