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乐生 | 回望丽江

 聚力阅读 2020-07-17

总第1154

回望丽江

文:顾乐生

当我离开丽江时,我不时回望玉龙雪山,玉龙雪山是纳西族人的雪山,是纳西族世代叩拜的神山;当我离开丽江时,我也不时地回望泸沽湖,泸沽湖是神女的后花园,是摩梭人的家乡。我把这回望的思绪整理成留恋的文字珍藏。

一米阳光

他,一位漂亮的小伙子,高高的个头,黝黑的皮肤,穿一身黑色旅游服,背着黑色双肩包,最后一个人上车,就默默地坐在我的旁边,冷漠、凄清,又悲伤。

他和她都是云南人,他和她都在广东打工。在打工中,他们相识,他们相知,他们相爱。打工之余,他陪她逛超市、逛公园。在珠江之畔,他们相依相偎,畅谈未来。他最喜欢听她唱鲁甸的民歌《小河淌水》,清亮的嗓子,深情的吟唱,让他如痴如醉。她最喜欢听他讲丽江的“玉龙第三国”,传说那里“没有生老病死,没有痛苦哀愁,相爱者永不变心。”他们相约三年后,一同到他们心目中的圣地云杉坪永结同心,让玉龙雪山见证他们的爱情。

时间对于等待中的人,度日如年。第二年回乡,他就早早地上了云杉坪,在自然神柱面前,许了愿,请了“东巴许愿风玲”,把它高高地挂在云杉坪神架上,让它沐浴日月,随风歌唱,心想事成。可是,……。返程的路上,小伙子哽咽着,一路上向我倾诉衷肠。

我们是散客拼团,到丽江,导游先带我们逛丽江古城。丽江古城是一个没有城墙的城市,“城依水存,水随城在”,不拘一格地随地形建房立街,街巷相连,四通八达,对于一位初到丽江来的游客,就是一个巨大的迷宫。我干脆抛开地图,关掉手机导航,随着导游在古城里游荡。古城五花石铺路,土木结构的纳西古民居,依山就水,曲径通幽,家家种植花木,户户摆设盆景,虽然现代商业气息非常浓郁,仍不失古朴典雅,赏心悦目。

他,一位漂亮的小伙子,高高的个头,黝黑的皮肤,穿一身黑色旅游服,背着黑色双肩包,总是一个人落在队伍的最后,最后一个人下车,最后一个人上车。在丽江古城小巷,他随着团队默默彳亍着,显得孤独、凄婉、又惆怅。当我们听导游讲解时,他就一个人坐在石阶上发呆。

古城北去25公里,就是著名的玉龙雪山。玉龙雪山由十三座山峰组成,终年积雪,巍峨神圣。无论你在古城什么地方,只要你抬头北望,都能看到它皎洁秀丽的身影。玉龙雪山在纳西族聚居地丽江起着保护神的作用,一直是纳西族世代叩拜的神山。在那里还有个“舞鲁游翠阁”,是人们心目中的纯情圣地,是感通天地的纳西净土。在那里“叫天天答应,叫地地有声”。纳西族《东巴经》中曾记载那里:“虎当坐骑,白鹿耕田,仙鹤织布;没有痛苦,没有忧伤。”相传到了那里,痴心相爱的情人将永世不分离,生命在那里永远年轻。那里就是称为“玉龙第三国”的云杉坪。

旅游大巴在甘海子换乘景区大巴,又是小伙子最后一个人下车,最后一个人上车。车到白水河旁转乘登山缆车,下了登山缆车,又匆忙改乘山上电瓶车,沿着林间便道,不一会就到了海拔3000多米高的云杉坪。一上山,神秘的、宁静的、清凉的云杉坪一下子就把我们揽入她的怀抱。只见,云雾缭绕的雪峰下,高大的丽江云杉围起一片广阔的高山草甸,六月的草甸上散布着许多鲜花,融雪化作清泉在脚下淙淙流淌,牛羊安闲地吃着青草……,草甸边栈道旁,藏族、纳西族和摩梭人的民族歌舞早就唱起来了,不少游人也加入到唱跳的行列之中;更多的人忙着自拍和摄影。巨型木雕自然神柱就立在正对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面前,有人已在虔诚地祭拜圣山;有人已从旁边木屋里请得“东巴许愿风玲”,并请东巴先生把自己的心愿译成东巴象形文字写在小木铃上;有人已拿着写好的风玲,用红丝带系在神架上……。从祭台两边神架、风铃亭到路边木屋边,一直到栗木栈道两边扶栏上都是系好的风铃,重重叠叠,叮咚作响,如百鸟争鸣。

“哇——”一声嘶心裂肺的恸哭,打破了云杉坪的宁静。在这美丽、神秘的纯情圣地,突然传来的哭声,让所有的人惊愕。这哭声像喊,这哭声像唱,甚至有点歇斯底里,就像纳西族民歌《回家》里绝望的喊魂。大家停止了歌舞,从四面聚笼而来。原来是我们团队里穿黑衣的小伙子,他跪倒在神柱前,双肩包已抖落干净,一张美丽少女清秀的肖象,肖象前摆满了鲜花和水果,还有一条洁白的崭新的丝质百褶裙和一个飘落的风玲。

“你喜欢的百褶裙,我当时为什么就舍不得给你买?”“你想到雪山来,我当时为什么就不能陪你来?”……如泣如诉的哭声似乎感动了天和地,云儿落泪,杉林哀鸣,雪山也为之动容。突然,云儿扯开一条缝隙,一米阳光照在雪峰上,那么晶莹,那么透亮。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真正灿烂、终生难忘的爱情一闪即逝,正如这“一米阳光”般短暂。小伙子的心上人,在去年“8·3云南昭通鲁甸县地震中罹难。

转山转海

在丽江想要“转山转海”,就请到泸沽湖来吧。 

我们从丽江出发,走近道,直插向北,沿着金沙江两岸高山峡谷盘行,路况很差,一百多公里的路程,越野车跑了六个多小时。太子关,那可是762年前忽必烈率蒙古大军“革囊渡江”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我们经过的地方。刚回想起读杨二车娜姆《走回女儿国》一书时感知的泸沽湖,转眼已全景式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泸沽湖就像一颗晶莹的蓝宝石镶嵌在滇西北高原的万山丛中,四周森林密布,湖中二、三个小岛,正北面耸立着既威武又秀美的狮子峰,当地人称它为格姆女神山。泸沽湖被世人称为“当今世界上惟一的母系氏族王国”,是“上帝保留下来的最后一方女人乐土”,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走婚”习俗,仍过着近乎“刀耕火种”的自然生活,这里就是摩梭人的家乡,被人称为“女儿国”地方。 

为我们开车的师傅是摩梭人,取汉姓黎,是位憨厚壮实的汉子,话虽不多,但为我们二天的行程安排得实实在在。他开着越野车,对我们说:“转山,得先去转转海。”在云南,人们对高原湖泊都统称为“海”,绕着泸沽湖走一圈,也就被称为“转海”了。按当地人习俗,“转山转海”在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格姆女神节时进行,因格姆女神是摩梭人最大的神,人们在围着泸沽湖绕行时,要将经幡和彩旗挂在湖边的树木间,祈求女神的祝福。走到格姆山女神庙前时,还要在喇嘛的主持下举行祭祀仪式,然后绕着格姆山顺时针“转山”一周,请求女神保佑。绕湖一周约70公里,再转山就近百公里,40码的车速,逢村便停,有景便看,一转就是半天。进入四川地界,黎师傅跟我们笑着说,2万多摩梭人同住在泸沽湖边,云南填报为纳西族,而四川这边则填为蒙古族。

2000多年来,摩梭人信奉达巴教,虽无文字记载,但代代口传心授。摩梭人崇拜自然神,认为万物有灵,人类离不开水、空气和食物,他们视泸沽湖为神的后花园,悉心保护。无论是眺望湖中小岛,还是走在草海的栈道上,满目都是原生态的葱绿。也无论是漫步在情人滩,看七色湖水,还是坐人力猪槽船游里格岛,看“水性杨花”,湖水总是那么的清澈。摩梭人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对生死看得很开,在每户火塘家屋里都有一个“生死门”,用来迎接出生的婴儿,送走家中的逝者。摩梭人不做清明,只是每天在火塘供桌上为先人敬上一杯食。每当有人过世,就请喇嘛来念经,酥油搽身后用白布裹成婴儿形,再根据生辰八字安排火化,骨灰回归大自然。 

泸沽湖这几年受旅游开发影响,外来人口增多,在湖边开了不少客栈、饭馆和商店,还有码头和游船,但摩梭人世居木屋的村落格局没有改变,摩梭人女主外男主内的习俗没有改变,自由缓慢的生活节奏也没有受到影响。街上闲散人中可不时见到头戴缠式布包头,身穿黑色绒布大襟右衽短衣和暗绿筒状百褶长裙的老祖母彳亍着。一边是清澈明亮的泸沽湖水在阳光下不断地变换着颜色,一边是经幡、彩旗和白塔装点着湖光山色,浓郁的世俗生活和超凡的精神追求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有一种古老久远的神秘感。

当我走进摩梭人的家时,才真正感知到这个地方的确是世界上仅存的采取类似母系社会的婚姻方式——走婚。走婚实为恋爱自由,一生真爱也只有一、二个人。居住在泸沽湖的摩梭人,在家庭中以年长能干的女性老祖母为一家之主,男不娶,女不嫁,各自居住在母家。有点像原始公社社会,13岁成人礼后,就成了氏族的正式成员,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舅掌礼仪母掌财”,没有婆媳、姑嫂等关系和财产分割,血亲一家,老祖母说了算,和和睦睦,共同生活,而祖母屋里的火塘也就成了一家最神圣地方。每户除了家人居住的房屋外,还有一幢原木垒筑的二层女儿楼,是姑娘谈恋爱的地方。一旦男女双方有了感情,而且双方在打跳时得到手信确定,他们就可以在女儿楼幽会了。恋爱时同居是不能让人知道的,男子都是天黑来,天亮之前走,又不能走大门,所以男子都要带上二块肉和三样东西:腰刀、呢毡帽和银梳子。二块肉是来去哄着看家狗不要叫的,银梳子是定情之物,腰刀是上楼用的工具,帽子是挂在门口,防止别人干扰。若不谈了,只要男子发现女子把银梳放在门口,就再也不来了。直到生了孩子,父亲才出现,男方带着厚礼去看望,抚养孩子则是母舅。

在摩梭人家喝过酥油茶,好客的主人又端出封存多年的猪膘肉和家酿的苏理玛酒召待我们。饭后热情地邀我们一道参加村里每晚都举办的摩梭传统篝火晚会。

大院子中间的篝火烧起来了,老村长的短笛吹起来了,四、五十个穿着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接队不约而同地跳进场子,手挽着手,脚跟着脚,随着粗犷的音乐节拍围着篝火打跳起来。“呀嗦,呀嗦,呀拉嗦!”短笛就是指挥哨,时而,音乐高亢,舞姿奔放;时而,音乐明快,舞姿轻盈;时而,音乐欢畅,舞姿洒脱……摩梭人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自由热烈的气氛很快地感染了我,感染了你,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不由自主地融入到摩梭人的打跳之中。 

第二天,当朝阳把女神山染成金色,波光粼粼的湖面和苍翠欲滴的青山还在叨念着昨日的热闹,还在赞叹着女神后花园里生活的美好,车子开动了,我回望群山环抱的泸沽湖,留恋的心情宛如格姆女神山上的云雾又在心中冉冉腾起……摩梭母系大爱文化滋养下成长起来的杨二车娜姆,虽然转过千山万水,但始终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每当母亲生日时,无论她在外有多远,都要回来为母亲冲上一杯酥油茶;面对现代文明的撞击,忠诚不变,信仰不变,对家乡好山好水的爱永远不变。

奇寺庙飨

在丽江古城以北15公里一个叫玉水寨的地方,有一股山泉从玉龙雪山南山脚下汩汩而出,千万年来,喷涌不息,滋养着丽江坝子。纳西族人把这一丽江之源视为神泉,自古以来这里也就成了纳西族民众祭祀自然神的圣地。东巴教认为,水源地是自然神的居所,因此在此圣地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东巴神庙。 

东巴神庙座西朝东依山而建,前为和合院,后为玉水缘大殿。门前,神泉从龙头崖林间奔涌而出,带着晶莹透亮的水花向南流去,注满了一个又一个神潭,泉水在青山之间穿行,经白沙镇,流进了丽江古城。

泉口平坝上建了一座8米高镀金人首蛇身大自然神铜象,那是纳西民族崇拜的最大的神。神象前有一块“忏悔碑”,接受人们朝拜。丽江源前的“忏悔碑”,刻在一块很大的墨石上,中英文对照,描金,还有忏悔者的手印,我在已到过的寺庙里从来没有见过。现将原文抄录如下:“无限敬畏的自然神灵:您所统管的自然界,本是我们的亲兄弟!由于我们在生产生活中,无视您所规定的自然法则,因而受到了种种惩罚:毁坏森林,乱采沙石,招致洪灾泥石流;破坏植被,过度放牧,招致沙尘风暴;肆意捕杀野生动物,招致动物灭种;乱采乱挖珍稀植物,招致植物灭种;随处乱丢垃圾,招致瘟疫滋蔓;随意排放废水,招致水源污染;大肆排放废气,招致空气污染;滥用生长激素和农药,招致食品有毒素;……这都是我们的罪过,请接受我们的忏悔!您的惩罚使我们警醒。我们决心用保护和美化环境的实际行动,偿还对您的欠债,祈求您的宽恕。谨告神灵,伏惟尚飨!”中国人见神就拜,见庙就烧香,见这座神庙没有香火,还觉得奇怪。我看见不少游客在碑前跪了,拜了,却没有一个人仔细念念碑文。 

和合院是纳西族东巴教神灵的居所。进入和合院,首先看到的是东巴文物展厅,陈列着古老的东巴经书、木偶、法器、东巴画第一长卷神路图,以及历代各地著名东巴大师的珍贵照片。“和合”是东巴教的核心理念,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合”关系。和合院里东巴壁画上的壁画也体现了这种精神。当我们穿过大院,拾级而上,正中高台上耸立着东巴教最高的宗教圣殿——玉水缘。玉水缘殿内供奉着东巴什罗、纳西族的始祖、保护神、自然神。纳西民族平时不烧香,不拜佛,他们认为神喜静,只有在神的生日和节庆时才朝拜。和合院内的院落,是个大型东巴教祭祀场所。院中用墨石垒成一座四、五人合抱、高约10米的圆锥形石塔,不过它的名字叫天香炉。

天香炉是原始崇拜的象征,是向上天传递信息的途径,它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其中也包括纳西族男根崇拜的含义,象征着男子雄风永存、多子多福。纳西族人家都有小的天香炉,火种永远不断,加一把柴火可以祈福家业兴旺。天香炉上绑着鲜艳夺目的蓝、白、红、黄、绿五彩布,代表着蓝天、白云、鲜花、牧草和丰收,寓意智慧、姻缘、富贵长寿和平安,也代表着东南西北中五方朝拜,共祈福泽。祭祀时,人们在法师的带领下顺时针绕塔,并在炉内点燃高香,当烟从五彩布缠裹的塔顶袅袅升起时,一时神人共悦,天人一心。

东巴文化就是东巴教文化,东巴教在历史上一直是纳西民族信仰的传统宗教和哲学意识,是古代纳西民族的生活原则和行为模式。因以东巴什罗为其创教始祖,又因其祭司叫“东巴”,故称为东巴教。东巴教具有祖先崇拜和图腾意识,崇拜天、地、山、川、木、石、鸟、兽万物,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和自然是同根同源的唇齿相依的兄弟姊妹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平衡和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东巴教在发展过程中,深受藏汉文化和佛道的影响,形成今天以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壁画、东巴音乐舞蹈等为特征的东巴文化体系。东巴文化内容主要记载于东巴经书中,通过祭司们口传身授。东巴古籍因其独特的价值,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2006年玉水寨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于“东巴文化传承基地”。

玉水寨,自然神的圣地,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纳西族文化遗产,现代审美趣味和古老的宗教情怀,提升了少数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也实现了民族的认同和融合,正如费孝通先生所希望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015-7-11

作者简介

顾乐生,76岁,主任医师、安徽省科普作协委员、安徽省作协会员。业余爱好写作,著有《海石花》《舟行记》等散文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