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最大的古碑:有3层楼高,千百年来为何人见人骂?

 老黄说史 2020-07-17


位于河南登封的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书院中有中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三大将军”。“三大将军”是嵩阳书院内的三株古柏。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该树从受封,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赵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经林学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有4500年。

除了“三大将军”,书院中另一处令人驻足的地方,就是大唐碑。大唐碑的命名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约有3层楼高),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

唐朝时,嵩阳书院还不是书院,而是一座道观,名叫嵩阳观。观内住着一位老道士,名叫孙太冲,道号“嵩阳真人”。他终日上山刨药,炼取仙丹,为人治病。因其有济世救人的慈悲心,加之疗效很好,而声名远播,来观中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

唐天宝三年,身为大唐皇帝的李隆基,身染重病,久治不愈,当他听说嵩阳观孙太冲炼的丹药很灵时,就派人到嵩阳观讨取了丹药。唐玄宗李隆基吃过几次后,病果然好了。玄宗皇帝十分高兴,要求在嵩山立碑纪念,以感念道长功德。皇帝让近臣撰写了碑文,交由书法名家徐浩书写,河南尹裴迥则为石碑写了额,同时还派了一个监工,从各地挑选能工巧匠,凿山取石,刻立石碑。

徐浩是宰相张九龄外甥,工于书法,聪明好学。徐浩擅长八分、行草书,尤精于楷书。他的书法曾得到父亲徐峤的传授,风格圆劲肥厚,自成一家。徐浩的八分隶书,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占有一席地位。但是,此碑立成后,却遭到后人诟骂,这是为何呢?

原来,人们痛骂的是碑文的撰写者——李林甫。李林甫出身唐朝宗室郇王房,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后期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朝纲紊乱。建议重用胡将,阻止边帅出将入相,使得安禄山势力坐大。

最先开骂的,是曾任河南府巡按监御史的蒋机。明隆庆三年(1569年),因碑首曾经遭雷击而掉了一半,蒋机便趁机写了首骂李林甫的诗刻于石碑上:“道旁林甫碑,读之面发赤。心惨似剑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圣德辞,出自奸谀笔。天怒春雷轰,勿久污太室。”从诗中可以得知,至少在此时之前,碑首已经被雷击而损坏了。

除此之外,在石碑的背面和两侧,还有许多游人题词,大都是唾骂撰文者李林甫的。自己写碑文的石碑上,被众多后人题刻唾骂,估计这是李林甫做梦也没想到的。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