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从1898年李叔同携妻奉母由天津首次踏上十里洋场之上海滩,到1937年弘一大师从青岛湛山寺回厦门途经上海,最后一次在沪上作数日停留,前后历经了整整40个春秋。在沪期间,李叔同或租居,或寄居,或携妻儿母亲举家而居,或与日籍娇妻别院静居,或专注学业事业另室以居,居处不定,屡有迁徙。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无论是林子青先生的《弘一大师年谱》,还是李叔同友生同好的回忆史料,对于李叔同在上海的居处大都以卜邻里和城南草堂两处为主,其他住处鲜有言及。即便是卜邻里和城南草堂两处居所,因时间久远,今人所知者亦往往是仅闻其名而不知其所处,若问其详,大都不甚了知。 百年来时过境迁,岁月更迭,昔人已去,斯楼安在?李叔同沪上旧居现况如何?或存?或废?各处寓所原址尚存否?或实?或讹?今人无有考证。为使来者对李叔同在沪期间的生活脉络有更清晰的了解,笔者自2010年起着手李叔同沪上旧居之课题调研,启动相关考证。查阅了清末民初与李叔同沪上居址相关的种种史料和档案,进行搜集、挖掘和研究,并对李叔同沪上各住所旧居遗址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发现并整理出李叔同在沪期间曾经居住和生活过的八处居址,并逐一梳理,还原真相,记录历史,告白今人。 李叔同沪上居址行迹考(连载1) 平湖李叔同纪念馆 王维军 一、法马路卜邻里第三弄 清光绪戊戌秋,李叔同离开津门。李叔同的儿子李端在《追忆先父李叔同事迹片断》中回忆:“先父于1898年奉母携眷去上海时,辞掉了我母俞氏的陪房廖妈妈,而带着王妈妈同行。在上海,她又看护了我们弟兄”。可知当时李叔同携母王太夫人和带着新婚刚一年的妻子俞氏,从天津南迁上海时,还带着一个保姆王妈。 徙居沪上后,融贯旧学新知的李叔同,年少才高,很快融入上海文化圈。入城南文社,举书画公会、习南洋公学、兴沪学会,在上海滩激扬文字,意气风发,二十文章惊海内。 (一)旧事留痕 1. 友生回忆 李叔同初到上海之居所,据当时与李叔同在沪上结为金兰之好的天涯五友之一袁希濂所言,是在法租界的卜邻里。弘一大师圆寂后,袁希濂撰回忆文章《余与大师之关系》,发表在1942年12月1日出版的佛学刊物《觉有情》上,文中记述:“戊戌政变后,京津之士有传其为康梁同党者,乃奉母南迁。初赁居于法租界卜邻里”。 1943年,弘一大师圆寂一周年之际,其友生为纪念大师,撰文出版了《弘一大师永怀录》,其中屡见“卜邻里”所记。
啸月《弘一大师传》中有“遂奉母携眷南下,寄居上海法租界卜邻里”; 林子青《弘一大师年谱》及夏丏尊、姜丹书、刘质平、丰子恺等回忆中都提到李叔同初到上海的居住地——法租界卜邻里。 2. 《中外日报》纪事 除此之外,有没有关于卜邻里地址更翔实的文字记载呢? 为此,笔者奔走各地图书馆,寻觅李叔同在清末上海滩留下的历史踪迹记载,在上海图书馆文献室资料库找到清光绪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一(即1899年9月25日)《中外日报》上刊登有一则题为《后起之秀》的广告: 李漱筒,当湖名士也。年十三,辄以书法篆刻名于乡。书则四体兼擅,篆法完白,隶法见山,行法苏黄,楷法隋魏。篆刻则独宗浙派,成童游燕,鸿印留题,人争宝贵。今岁年才弱冠,来游沪渎,诗酒余暇,雅欲与当代诸公广结翰墨因缘。缀润例如下:书扇五角,楹帖一元,堂副诸例,均详仿单,三日取件;篆刻石章,每件二角半,件交便览报馆、游戏报馆、九华堂、锦云堂代收。 广告中所提“李漱筒”,是李叔同的别名。李叔同,名文涛,一生字号众多,僧号尤有二百多,俗名常用:成蹊、广平、叔同、叔桐、惜霜、息霜等,“漱筒”亦是其早期常用名之一。而广告中的“当湖”,即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的古称,故有“李漱筒,当湖名士”之用词。《中外日报》上所刊这则广告,是李叔同的一则鬻书和篆刻润例广告。 笔者随后又一一仔细查阅了该报各期的内容,发现在这一年的九、十两个月间,《中外日报》相继刊登了二十多期题为《后起之秀》介绍李叔同的这则广告,且有多期将该内容登载在该报头版中间的醒目位置。随后,笔者又对各期广告内容一一比较后发现:该报从10月1日起,这则《后起之秀》的内容在文字上略有更改,在广告内容的最后增加了联系地址:法马路卜邻里第三弄。 可以说,这是最早、也是目前最为详细的有关李叔同沪上卜邻里旧居地址的原始文字记录了。 而为李叔同代理作品的九华堂也是沪上一家老字号字画店,开设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位于上海二马路(今九江路)南,老板黄锦堂,以制作经营纸笺、印泥、扇面、名人书画及木版水印为主。该店在海内外书画界、收藏界颇负盛名,其制作的笺纸更是名家、学者所爱之物,许多名流都在该店定制私人用笺,其中用纯金粉在特制的纸上压花,再以朱砂墨印制而成的瀛海笺名极一时。海上画坛翘楚吴昌硕、任伯年、吴湖帆、吴待秋、吴华源、冯超然的作品,陈巨来和方介堪的篆刻等都曾有九华堂代理。 同样,九华堂的装裱亦名享天下。1927年夏,弘一大师接到兄长李桐冈从天津寄来的家书后,曾打算回天津一趟,以祝兄六十寿,后因为津浦路发生战事,终未成行,而暂留沪上江湾立达学园永义里丰子恺寓所。其时,弘一大师为丰子恺寓所题写了宅名“缘缘堂”,而为此书件作装裱的就是当年一度经营李叔同作品的九华堂。丰子恺在其《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中记道:“我同弘一法师住在江湾永义里的租房子里,有一天我在小方纸上写许多我所喜欢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拿两次阄,拿起来的都是‘缘’字,就给你命名曰‘缘缘堂’。当即请弘一法师给你写一横额,付九华堂装裱,挂在江湾的租房里”这也算是李叔同与九华堂的一段续缘吧。 3. 《游戏报》纪事 此外,笔者在南京图书馆古籍部曾阅览到该馆珍藏之1898年——1901年的《游戏报》,但残缺。据郭长海先生查到1900年4月16日之《游戏报》上亦曾刊有“醿纨阁主人四体润格”的消息: 醿纨阁主人四体润格 李君漱筒年少多才,工四体,书魄亦崭然有横绝一世之概。于大小篆尤能登峰造极。索书者日接踵于道。定润格于右:篆隶行楷,纨扇,半元;堂幅,八尺四元、六尺三元、四尺二元;横幅楹联同例。屏幅减半。名刺半元。镌刻石章,每字三角半。润资先惠,五日取件。件交四马路吉羊楼扇店,或交法租界南卜邻里三弄 李公馆亦可。茂苑惜秋生,西湖天涯芳草馆主人 同启 这是茂苑惜秋生和西湖天涯芳草馆主人共同为友人醿纨阁主代撰的一则润例广告。文字中交代了醿纨阁主人李漱筒的住址:法租界南卜邻里三弄李公馆。 而醿纨阁主人正是李叔同的别号。1899年李叔同在上海曾购得纪晓岚所藏汉代甘林瓦砚,视若珍宝,在1899年10月24日《游戏报》上就有他以醿纨阁主人之名号发布之告白,广征海内外名士为名砚作题。后又将征得之题辞连同汉甘林瓦砚之拓本刊印成册《汉甘林瓦砚题辞》,在该书的内页上李叔同用的也是“醿纨阁主李成蹊”之名号。 以上提及之《中外日报》和《游戏报》是清末著名的两家报业。《中外日报》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办的报纸,主办者汪康年,1898年5月5日创刊于上海,原名《时务日报》,同年8月17日改名《中外日报》。此报主张社会改良,内容以记载中外大事、评议时政为主。 而《游戏报》则创办于1897年6月24日,办报人是《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晚清著名小说家李伯元。报文内容上自列邦政治、下逮风土民情,谐文论辩、诗词曲赋、新闻传记、征文广告无所不有,文笔诙谐,或涉诸讽讥,或托以劝惩,以小见大,唤醒痴愚,它在近代新闻史上,最先模仿西方同类报纸,将文学与专论、社会新闻融为一体,是中国晚清小报中的巨擘。茂苑惜秋生,原名欧阳淦,即欧阳钜源,又署惜秋生、蘧园,是《游戏报》的编辑;而西湖天涯芳草馆主人,就是与李叔同共主“书画公会”的吴涛。 许多人将西湖天涯芳草馆主人吴涛误同为钱塘天涯芳草馆主人吴梼,两者虽同号为天涯芳草馆主人,实为不同之两人。钱塘天涯芳草馆主人吴梼,字丹初,号亶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曾留学日本,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日文翻译家,并通过日文翻译了很多欧美作家的作品,笔者在1912年11月第二期的《佛学刊报》上读到过他翻译日人永井龙润的《佛教历史问答》,史料中未见与李叔同有何交往之信息。 而西湖天涯芳草馆主吴涛则与李叔同渊源颇深,前有吴涛在《游戏报》为李叔同刊发“醿纨阁主人四体润格”,后有1900年4月与李叔同共创书画公会,吴涛时任公会经理,李叔同为副经理;彼此又一起创办《书画公会报》,并于4月22日正式出版; 据郭长海先生所撰《天涯处处有芳草,钱塘海阳是两家》一文中所言,在1900年8月31日的《游戏报》上还刊有一首《弘一大师全集》中不曾收录的李叔同赠吴涛的词《苏幕遮・赠别天涯芳草馆主人》:“酒一杯,人千里。黄叶西风,转瞬秋来矣。日暮魂消南浦地。泪和愁情,化作寒江水。 悲男儿,风尘里。生离死别,辗转情河已!同病相怜原幸事。可奈匆匆,又见离筵启。 当湖惜霜 倚声”;而在李叔同赴日留学时编印、1906年正月二十正式发行的《音乐小杂志》“词府”一章中,李叔同选录了西湖天涯芳草馆主人吴涛的一组词“天涯曲 题天涯萍梗图”,刊于章首,可见彼此交谊不浅。 4、小结 以上《中外日报》《游戏报》两报之润例内容,对李叔同的居所皆做了交代,并具体到“第三弄”,这是以往其他资料中不曾见的。所以,李叔同初到上海之居所最完整的住址应该是:法租界——法马路——卜邻里——第三弄。 (二)寻踪觅迹 现在,我们不妨循着法租界——法马路——卜邻里——第三弄这条线索,去寻找李叔同卜邻里旧居的前世今身。 1. 上海法租界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8月29日,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代表在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皋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1845年在上海设立了英租界。 此后,法租界、公共租界相继蚕食沪上,租界成了沪上一个特别的化外之区。 1849年4月6日,即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十四告示勘定上海法租界四周界址为:南至北门外城河(今人民路),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褚家桥(今西藏南路附近),东至广东潮州会馆(今永安路以西、四川南路以东地区),沿河至洋泾浜东南角,面积为986亩; 1899年法租界扩展至东起黄浦江,西到今连云路,北到今延安东路,南到今新开河路、今人民路、淮海路和金陵中路,面积为2135亩;1914年,更延伸至15150亩。 19世纪末叶的上海,最为繁华的市中心是公共租界,而最幽静的却要数公共租界以南的法租界。民国文人倪锡英在其1938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上海》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李叔同初到上海时的法租界:“整个法租界便像一个大园林,到处都有青葱的树林,美丽的花园,那里房屋的建筑,也是别具一格,如同名山胜地的别墅一般。假如以公共租界称为商业区域,那末法租界的确是最幽静的住宅区,那里有都市的一切便利,而没有都市的喧嚣,住在法租界内的人,便仿佛住在一个大别墅里,处处都能领略到田野园林的风味”时为富家公子的李叔同,寓居沪上,择法租界而居,当在情理之中,且李家当时在上海尚有钱庄生意,故开支亦不是问题。 正如李叔同次子李端在《追忆先父李叔同事迹片断》中所说:“还见过一本流水帐,是先父和我祖母王氏、母亲俞氏等在上海居住时,由沪庄的账房给开的。记得上面写着:‘三老爷用××’‘三老爷购家具用××’‘三老爷购××用××’等等。从此也可以见到,我们一家当时在上海的生活是较阔绰的。” 2. 法马路 法马路建于清咸丰十年,即1860年,这是法租界修筑的第一条道路,因当时的法国领事馆位于该路东端的二号,故以法语Rue Du Consulat名之,中文译为“领事馆路”,又称“公馆马路”“法马路”“法大马路”。 当时的法马路东起法租界外滩,即现在的中山东二路;西至现在的西藏南路;路面宽13.3米,该区域是法租界政治和经济中心。到了1943年,法马路更名为金陵路;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2月又改名为金陵东路,沿用至今。法马路上有139号的恒源祥绒线店、156号的鸿运酒楼、500号的鹤鸣鞋帽店,以及宝大祥绸布店、协大祥绸布店、德兴面馆等沪上知名老店。 法马路沿街建筑亦很有特色,多以骑楼为主,富有浓郁的南国风韵,沿街二层以上的建筑皆出挑至街面,底层全为铺面,店前建有以立柱支撑的高大人行过道走廊,路人行走既可遮阳,又可挡风避雨,这种建筑形式多见于南宁、广州、厦门、泉州等岭南、两广、闽南一带,而沪上则见之甚少,此种“晴天不戴帽,雨天不撑伞”之骑楼风格在上海众多马路中成一道难得之风景。现在沿街店铺则以经营各种乐器为多,是上海知名的乐器一条街。 3. 卜邻里 笔者按照清末李叔同时期旧上海老地图上的标识,再结合上海地名管理办公室资料库中查得的信息,比对后确定方位,在黄浦区的金陵东路, 终于找到了曾经的卜邻里,也就是现在的金陵东路389弄。这是一条沿街的里弄,其区域位置在如今的浙江南路和福建南路之间,金陵东路与福建南路的交叉口;
南与人民路相邻,东依福建南路,北靠金陵东路,西接笃行里;在宝兴里的斜对面;现属福南小区之一部分,位于福南小区之东端。查资料得知,现在的笃行里,其前身是得善里,1932年得善里拆除旧房,建造三层砖木结构石库门房屋25幢,另建沿街带骑楼店面房屋10幢,改名为笃行里,故当时与李叔同所居卜邻里相邻的并非是现在的笃行里,而是现已消失了的得善里。 卜邻里附近之宝兴里、笃行里 4. 现场调研 经笔者现场调查,卜邻里——金陵东路389弄,弄的正面通道与金陵东路(即法大马路)相连接,弄口“金陵东路389弄”的门牌号已掉落不见,弄口筑有栅门,晨启夜闭,这是上海石库门里弄的惯例做法。 金陵东路389弄之卜邻里 从现况来看,整个卜邻里南北向不过六十来米,东西向三十米不到,与上海滩林林总总的各式里弄相比,卜邻里的规模显得较小,仅有石库门老房子八幢,入住着18户居民,门牌号分别是金陵东路389弄1号—18号;8幢房子按东、西两排并列,每排由南到北依次分布四幢;每幢都是联排石库门建筑形式,整体结构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围合封闭,又有欧式建筑的联排和阳台;既有中式的黑漆封闭大门,又有西式的门楣石雕。 从建筑构件来看,这些石库门采用的是清代老石库门通常使用的石料门框,而非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新式石库门的清水砖门框;但从外墙立面来看,用的却是新式石库门特有的红砖墙面和石灰勾缝工艺,而非旧式石库门的白灰粉刷外墙,加上世博会期间政府对建筑的外墙进行了修饰,所以从外观上看,各幢石库门建筑显得没那么老态,所以从结构上要准确判断该建筑的年代还需要更多的附加信息支撑。 除了金陵东路的主通道外,卜邻里的东面还有一道侧门,与 紧邻的福建南路相通,东门的门牌号是福建南路130弄。
与金陵东路初建时称法马路一样,最初的福建南路称杜浪路(Rue Tourane),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称图雷纳路。光绪二年(1876年)又以横贯该路洋泾浜上的郑家木桥(南北横贯今福建路)为名,改名为郑家木桥路。1914年,郑家木桥在填洋泾浜筑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时被拆除,但郑家木桥作为路名却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直到1943年,郑家木桥路改名为永泰路,又因该路段位于福建路之南,1946年又将其更名为现在的福建南路。
找到了卜邻里,接下去要搞清楚卜邻里现在的石库门房子是否就是李叔同1898年刚到卜邻里时居住过的老房子。于是笔者找到了管理卜邻里的福南小区居委会,说明来意后,得到居委会周志勇先生的热情接待,并在其陪同下,一起登门寻访了几位民国时就居住在此的老同志。据了解,2008年前卜邻里共有石库门房子十幢,当时为配合世博会城市建设,政府在拓宽道路时将卜邻里沿人民路的两幢房子拆除,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八幢房。至于这些石库门房子的始建年代,有说是民国的,也有说是清朝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周志勇的帮助下,又找到了退休的原居委会张主任。据张主任回忆,她于1997年进社区居委会工作,2000年时,居委会曾邀请部分老同志召开过一次里弄史座谈会,当时听老同志们说卜邻里有70年历史。若真如此,那卜邻里现存的八幢石库门老房子应是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而非百年前李叔同所住的旧居了。
为此,笔者联系了上海市黄浦区公安局、规划和土地管理局、金陵东路派出所、黄浦区档案馆和上海市地名管理办公室等部门和单位,咨询之。希望得到更多与该建筑年代相关之准确信息,但都无果而终。 5. 史料发掘 随即,笔者便求诸上海图书馆的各种上海方志。因清末民初紧邻卜邻里的郑家木桥路(现福建南路)一带曾以经营戏馆舞台为特色,有“戏馆街”之称,故以剧场资料为查找切入点,希望从中找到一些与卜邻里相关的线索。在《上海通志》第三十九卷“文化艺术”之第一章第二节“剧场电影院”中,笔者注意到有几段关于当时京剧戏馆“新剧场”的介绍:“新剧场,在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卜邻里口。砖木结构,设座700余张。清宣统二年一月初三开业”“先后改为群舞台、群仙共和台、迎仙凤舞台、沪杭共舞台、天声舞台、沪江共舞台、法界共舞台(人称老共舞台)”“1929年,因卜邻里拆屋重建而拆除”。
顺着这条线索,笔者又翻阅了那个年代的《申报》、《民国日报》等资料,挖掘下去后发现,原来这座“新剧场”承载着许多卜邻里的故事。 新剧场,又名法界共舞台,在法租界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卜邻里口,由京剧艺人王鸿寿筹资创办,是沪上知名的早期京剧戏院之一。《上海文化艺术志》、《上海通志》皆把新剧场的开业时间写为清宣统二年一月初三,其实不确,据笔者所查清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即1910年1月1日)《申报》,刊有“法大马路新剧场大戏院准于二十二日开演”之告示,故新剧场开业的准确时间应该是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即1910年1月3日,在此权作纠正。 新剧场后来转手由法租界督察长、青帮大亨黄金荣经营,并首倡男女共台表演,开风气之先,故改名为共舞台,生意亦愈加兴盛。 1923年12月7日至9日,梅兰芳携老生王凤卿、言菊朋,琴票陈彦衡等在卜邻里口的共舞台连演三天,演出剧目有《空城计》、《武家坡》、《取成都》、《南天门》、《八义图》、《御碑亭》等,轰动一时,文献当有记载。 著名优伶露兰春也曾是共舞台的台柱,为黄金荣所追捧,后被黄霸占为妾。有次共舞台演出京剧《镇潭州》,露兰春反串小生演岳飞,黄金荣在台下捧场,露兰春一时分心,将一段戏文唱走了板,台下浙江督军卢永祥的公子卢筱嘉听后,喝起了倒彩,黄金荣不知卢公子的身份,闻声带着手下冲过去就给卢两个耳光,卢少爷岂肯罢休,几天后便带上全副武装的部队把正在看戏的黄金荣在大庭广众之累目睽睽下拖抻绑走,并关了起来,虽然此事后来在杜月笙的调停下和解了,但黄金荣在自己地盘上遭此一劫,面子尽失,从此退居二线,杜月笙则顺势而上。这些发生在卜邻里的故事,后来被导演王晶搬上银幕,成了电影《大上海》中的情节素材。 此后,黄金荣也无意再在共舞台经营,便将剧场所在卜邻里的这块地产转卖给当时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商、英籍犹太富商沙逊的新沙逊洋行,自己另觅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新建荣记共舞台,也就是大家现今较为熟知的延安东路433号的共舞台,而原来法马路和郑家木桥路交汇之卜邻里口的老共舞台,由于年代久远,则早已淡出了今天上海人的记忆,为人们所不知。 新沙逊洋行是英籍犹太人伊利亚斯·大卫·沙逊于1872年在印度孟买所创立,1877年在上海设立分行,初期主要以经营鸦片和纺织品等贸易,兼涉地产。1917年,伊利亚斯·大卫·沙逊的孙子维克多·沙逊全面接管新沙逊洋行,转而扩大房地产经营规模,成为与太古洋行、怡和洋行、英美烟草公司齐名的四大财团之一。笔者查阅了《上海房地产志》,在第二篇第四章之《租赁》一节中找到一份《1915~1931年新沙逊洋行8条里弄增租情况表》, 1915~1931年新沙逊洋行8条里弄增租情况表 单位:银元
表中就有新沙逊洋行卜邻里房租的增长情况统计数据,由此可知李叔同所居住的卜邻里公馆,也是新沙逊洋行的房产。新沙逊洋行从黄金荣手中购得老共舞台后,使得卜邻里及其周边地块皆归入新沙逊洋行名下,便对该区域重新规划,着手整体拆建,故有《上海通志》所记,1929年,老共舞台“因卜邻里拆屋重建而拆除”。 为了确定李叔同旧居在卜邻里重建中是否被拆除,笔者又查寻新沙逊洋行的相关资料,并得知新沙逊洋行建设的许多著名建筑,如外滩上建于1929年原名华懋饭店的远东第一楼沙逊大厦、建于1932年现江西中路180号都城饭店、现江西中路170号建于1933年的汉弥登大厦等建筑的相关原始档案,如今依旧在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中被很好保存着。 汉弥登大夏 于是,笔者与上海城市建设档案馆档案室、办公室取得联系后,赶往位于宋园路10号的上海城市建设档案馆,对民国建筑档案进行查找调阅。 上海城市建设档案馆 经过申请和审批等相关程序,在城市建设档案馆领导和陈冬琳等工作人员的支持帮助下,终于在档案数据库中分别找到了老共舞台所处卜邻里口的福建南路112号(原郑家木桥街29号)建筑的原始案卷“F00128B——D(03—05)0019320006”以及卜邻里所处的金陵东路389弄1—18号建筑的原始案卷“F00130A——D(03-05)0019300010”,得知老共舞台所在位置之现存建筑建于1932年,卜邻里现有八幢石库门建筑之建设年代是1930年,当时卜邻里整个建设项目,共建房屋55户,建筑面积达11616平方米。而沿街建筑楼下建为店铺,楼上筑为民居。这也与调查采访时,居委会张主任在2000年座谈会上听到“卜邻里有70年历史”的说法相吻合。
个结论: (1)李叔同携家人初到上海的居住地是法租界法马路卜邻里第三弄李公馆,其址位于当年法大马路与郑家木桥路相交处,即现在黄浦区金陵东路与福建南路相交汇之西南角,也就是现在的金陵东路389弄区域; (2)李叔同1898年秋至1900年春所居住的卜邻里李公馆旧居已在1929年老共舞台停业后的拆除重建工程中被拆除,但该地块的卜邻里旧名一直被延用近百年,今虽改金陵东路389弄,但原住民仍习惯称卜邻里旧名; (3)卜邻里现存之八幢石库门建筑的建筑时间是1930年;与卜邻里旧居相邻的老共舞台拆除后新建沿街建筑,其建设年代是1932年。 虽然李叔同在卜邻里生活过的李公馆旧居建筑今已无存,但卜邻里旧址还在,卜邻里周边的路境还在,这些曾经的见证,依旧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为我们留下许多缅怀、追忆和遐想的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