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俗语:饱谙世事铺开眼,会尽人情只点头,教你做人的艺术

 子夜说文化习俗 2020-07-29

农村俗语:饱谙世事铺开眼,会尽人情只点头,教你做人的艺术

俗语在我们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出现的具体时间尚且不可考究,但从遗留下来的古籍上的文字记载来看,我们的古人们在很早就已经创造并且使用俗语了。俗语是我们先辈老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所总结出的经验和道理。

不过,现在的很多人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老旧的俗语就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它是封建迷信和落后思想的产物。

当然,如果真的这么想就大大地低估了俗语的价值。诚然,有一些俗语放到现在来看的确不合适,但仍然有一些俗语,它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智慧的光辉,能给我们生活的启迪。

农村俗语:饱谙世事铺开眼,会尽人情只点头,教你做人的艺术

明代沈自徵所写的《鞭歌妓》这一杂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饱谙世事慵开眼,会尽人情只点头,这句台词就是笔者今天要为各位介绍的俗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句俗语的意思说的是,一个饱经风霜尝遍了人生酸甜苦辣的人,不管身边的事态如何的变化,都懒得去睁眼过问这其中的是是非非,尽量多点头就可以了。

农村俗语:饱谙世事铺开眼,会尽人情只点头,教你做人的艺术

这里的谙取得时熟悉的意思,慵的意思则是为懒。宋代杨万里在自己的《诚斋诗话》就提到过:“士大夫有口传一两联可喜而莫知其所本者,如……‘饱谙世事慵开眼,会尽人情只点头。”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庄子曾提到过一种境界,“呆若木鸡之境”。这里的呆若木鸡跟我们普遍理解的呆若木鸡是不一样的,庄子曾言:“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异”。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看这只鸡呆的就像是一个木头做的鸡一样不会主动的攻击,那是因为它本身的精神的性已经完备,它虽然不攻击别的鸡,但别的鸡根本就不敢就招惹它更别提是应战。

根据这句话我们就更好地理解庄子所说的“呆若木鸡之境”,而这个境界跟笔者今天为各位介绍的俗语所说的人生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农村俗语:饱谙世事铺开眼,会尽人情只点头,教你做人的艺术

我点头绝不是因为我只会点头,而是因为我早已饱经风霜,看透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我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只是我早已不那么在意了,如果觉得这样就可以随意的欺辱我了,那就真的是大错特错了。

其实看到这里,不少人会觉得这句俗语是在告诉我们要明哲保身,逆来顺受。事实也的确如此,这句俗语是多用来形容老人的。

农村俗语:饱谙世事铺开眼,会尽人情只点头,教你做人的艺术

人一旦达到了一定的年龄,他的人生阅历就已经很丰富了,他品尝过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人情的泠暖,所以对待某些事物都有点明哲保身的意思。

说到明哲保身,有些人对其是不屑的,认为这样的人没有气性。但古话也说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明哲保身并不意味着自轻自贱,真正会做人的人,他们是懂得如何利用人情世故来保全自己,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的人。

农村俗语:饱谙世事铺开眼,会尽人情只点头,教你做人的艺术

比如说,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个十分厉害的将军,名为王翦,他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每次带兵打仗的时候,都会向秦始皇要很多赏赐,像金银财宝、土地这类的。

当时很多官员认为王翦实在不是一个君子,常常讥讽他。但王翦并不在意,他本身并不是很喜欢财物,但他知道秦皇是希望他喜欢的。因为这样,皇帝才放心把自己的军队交给王翦,毕竟一个有所求的将军要比一个无所求的将军好控制。而王翦也正是因为这样受到秦皇的重用,实现自己的抱负。

各位觉得句俗语有道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