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明民窑青花仕女艺术性及成因探析

 钱首相小泉 2020-07-17

  晚明是青花仕女图的大发展时期,仕女人物是民窑产品重要表现题材之一。本文以仕女人物日常生活场景(课子习书、弹琴取乐、春日郊游、与童戏耍)中的精彩一幕展开,用陶瓷史学以及绘画美学的观点分析晚明时期仕女画的构图和艺术性,从政治、经济、社会审美倾向等宏观视角管窥其艺术成因。

  一、青花仕女溯源

  仕女人物图是传统青花瓷经典题材之一,晚明时期是其成熟期。彩绘仕女图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长沙窑瓷器上,作为当时外销瓷贸易的窑口,其产品上绘制的胡女弹琴图和外国女郎图,见证了当时唐代长沙窑辉煌的外销历史,也说明了长沙铜官窑窑工们对外国人物精准的描摹能力。至宋元时期,彩绘仕女图似乎并不多见。元代青花瓷上场面宏大的历史人物并不少见,单纯的仕女图却极为罕见。至明代,早期青花偏重于花鸟翎毛题材的绘制,中期有部分反映贵族仕女的生活场景,如有着闲情雅兴的贵妇人在侍女的簇拥下在庭院内赏花观鸟,这样的场景屡屡被采用,其背景环境大都在高墙深院之内。

晚明民窑青花仕女艺术性及成因探析

  至明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整个社会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的观念随之改变,女人不必蜗居于深闺之中。此时青花仕女图大量出现在青花瓷上,仕女的活动地点也随之扩大及转移,之前限于庭院内的漫步赏景,现在可移步于自然山水之间,之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变成后来对学识的尊重和重视,如仕女图之课子习书。另外在外销的刺激之下民窑亦生产充满异域情调的洋女郎图青花瓷,这些仕女活动均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至明晚期,仕女图构图丰富多变,有单纯描绘仕女人物的小景图,亦有场面宏大阔气的全景图,构图或疏或密,有大写意风格和工细之路区别。

  二、仕女人物日常生活场景

  1、仕女图之课子习书。

  在晚明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下,大量新兴市镇发展起来,经济活动变得活跃,广大市民的经济实力得以逐步提高,生活环境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市民阶层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故此时仕女课子习书的生活场景常常被借用到陶瓷装饰之上,成为晚明时期青花彩绘的经典题材之一。 如青花三娘教子图罐,一仕女低头对着右侧一童子进行教育,其谆谆善诱之意溢于瓷上,让人回味。该作以树木栏杆为背景,仕女发髻高耸,身形修长,童子光头滚圆,身材短小,长幼之间形成强烈的形象对比。构图大气舒展,造型合乎人体比例,采用双勾填色、工写结合的艺术手法将人物神情逼真地展现出来,青花层次丰富,色泽清丽明快。无论整体构图、背景环境的设置、人物衣纹的细节处理都契合了时代特点,为万历时期瓷绘的典型艺术风格。

  2、仕女图之春日郊游。

  反映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质的活动——春日郊游,成为晚明青花瓷通常描绘的内容之一。不过,这也并非仅限于贵族妇女,在当时江南经济发达的背景下,普通妇女访春景也是常有之事,这是当时流行的生活方式,是市井之民追求享乐的新风尚。如崇祯青花仕女图花觚,器身满饰郊外春日盛景,远山近水之间有亭台楼阁,蕉叶翠竹,一贵妇在两名侍女的陪同下游赏春景,位于贵妇前面的仕女手捧梅瓶,瓶内装有垂柳枝,好似与主人交流品赏其翠绿之色。贵妇后的侍女执扇而立,场景颇为悠闲而安静。此作构图开阔,花觚本身细瘦,而在盈尺之间逐一展现了人物、山水、亭台、蕉叶、翠竹等诸多事物,编排布局颇费周章,由此可见晚明陶瓷匠师们深厚的功力。位于视觉中心位置的人物神形兼备,其衣裳纹理亦清晰可辨,足见其精工细作。青花色泽艳丽青翠,或积或染,层次丰富,说明崇祯时期青花分水技法已达到非常纯熟之地步。

  3、仕女图之弹琴取乐。

  弹琴取乐之仕女,也是晚明民窑青花瓷常用的装饰题材。如万历青花仕女图盘,一仕女端坐于凳上,手抚弦琴,表情专注,似在弹奏一曲清新婉转的乐曲。作品构图疏朗空灵,除一人一琴之外无其它衬景,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盘中的仕女坐姿优雅,衣纹飘逸秀丽,有吴带当风之韵味;人物面部的处理显得不尽人意,给人粗糙敷衍之感,这也是传统国画中人物的弱点。青花色泽纯正,采用勾染结合的手法,是万历民窑青花写意之代表。

  4、仕女图之与童戏耍。

  仕女与孩童的结合是传统青花瓷仕女图表现最多的一种。如崇祯青花仕女婴戏图筒瓶,此作以仕女和孩童在庭院内玩耍为主题展开,地域开阔,场面宏大壮观。孩童三两成群,有的在放风筝,有的则盘坐于庭院地上拔草,其中一仕女与两孩童玩耍,显得和谐有生机。周围绘以山石树木、蕉叶修竹为衬景。作品人物的动态及表情刻画得细致入微,造型比例协调,仕女的悠闲之态以及孩童的天真活泼均尽现于瓷上。构图疏密有致,内容丰富充盈,场面热闹欢畅。青花色泽明艳亮丽,层次分明有序,笔墨酣畅淋漓,尤其是鱼鳞状的地皮草是崇祯朝典型的风格。

  三、晚明民窑青花仕女图广泛化的成因分析

  晚明时期,民窑窑址遍布江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各地,民窑青花瓷产量巨大,除了承担广大儒商士绅们的审美需求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日用需求,还大量用于外销,形成了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外销奇迹。仕女图是晚明青花表现的重要题材,为民窑产品的主要纹饰之一,故现从考古发掘以及散布于世界各地的瓷片中可发现其广泛存在。

  1、 资本主义的萌芽刺激晚明江南的经济,使得晚明社会生活观念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仕女们开始追求生活的享乐化和艺术化。

  向往真实的自然山水本是士人一惯的生活情态,在当时的社会包括仕女妇人当中却引起一股休闲新风尚。在资本主义萌芽下,晚明南方经济出现持续快速的增长。这些经济日渐宽裕的江南仕女过着锦衣玉食的优质生活,不能满足于庭院内的漫步观花,在当时日渐开放的形势下走出闺房,走向山林之间,品赏人间极致的自然风景。根据《明代社会生活史》中介绍:明代出现了“新开门七件事”,就是“谈谐、听曲、旅游、博弈、狎妓、收藏、花虫鱼鸟”。

  2、求学入仕为普遍存在于广大市民阶层心中的强烈愿望,晚明妇女亦不能免俗。

  晚明时期,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入学资格变得宽松,江南书院林立,市民阶层中求学之人群激增,虽求学为入仕,而其中在严苛的科考之下得以进入官场的却寥寥可数。如生于晚明的文学大家冯梦龙,有仕进之心,却屡试不售,最后落魄天涯,宦游四方。这种根深蒂固的人生追求同样存在于明代妇女心中,如《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对明代妇女的记述:“她们一生基本不外乎主厨、纺织及教子三个方面的活动。”教子习书是明代妇女的主要家庭任务之一,作为母亲对于子女求学最大的期望便是十年寒窗后最终求得功名,平步青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