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
2020-07-17 | 阅:  转:  |  分享 
  
这首词贴切地运用了几个典故,使得词的内容更丰富,含意更深刻,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词人的痛苦心情。全词充满难言之隐,把充塞宇宙的抑
郁不平之气,蟠屈在二十多句歌词之中。这与苏轼词的“横放杰出”的风格不同,显得更为深沉,正如清代人谭献所说,是“潜六、思想内容和艺
术风格气内转”,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10月16日(周四),08—14班讲至此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辛弃疾诗词名篇
讲读制作:后知后觉白老师宋·辛弃疾作者简介解题课文赏析译文字词积累内容及风格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出生的时候,北宋已经沦亡了十多年,他的
出生地历城,早已被金侵略一、作者简介者占领。他2l岁时就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入抗金斗争。次年又率领起义队伍
参加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任掌书记。之后,辛弃疾建议耿京投归南宋,耿京采纳了他的意见,并派他与南宋联系。当他南下接洽时,耿京却
被叛徒所杀,义军溃散。辛弃疾在归来途中得知,即率50余人闯入金营,生擒叛徒,解至建康(今南京)献给宋高宗。从此,辛弃疾离开了北方,
到南方任事,把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托在南宋统治者的身上。宋孝宗进呈《美芹十论》,详细分析了敌情以及宋军收复中原的战略。1169年,被
派任建康通判,有学者认为本词即作于这一时期。辛弃疾到南方后,先任江阴签判,1165年他向后知滁州,历任江西提点
刑狱、加秘阁修撰,湖北、湖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后落职,闲居上饶。淳熙十四年(1187),又被起任福建提点刑狱,代理
安抚使。后又被谏官弹劾罢官,回上饶,徙居铅山。一住八年,直到宋宁宗嘉泰二年(1203),被起用为绍兴府知州,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
府。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回到铅山,九月病卒。辛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将爱国之心、恢复之志与满腔忠愤熔
铸词中,气势纵横,声韵铿锵;长于用典,以为诗为文之法为词,进一步拓展了词的内容与意境。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
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词人已经三
十五岁了。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二、解题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
无成,于是写下了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水龙吟》:词牌名,首见于柳永咏梅之作。又名《龙吟曲》、《鼓笛慢》、《小楼连苑》
等,双调,一百零二字,仄韵。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赏心亭: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心亭】,借登临怀
古,抒写自己的爱国热情不被理解、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另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词是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辛弃疾三十岁在建康任通判时
所作。尽观览之胜。”课文导读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出生
金统治区,受祖父辛赞影响不忘光复故国,1161年聚众二千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次年渡江南归宋廷。一生主张北伐,但始终不受重用,辗
转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任职,多方招集流亡,奖励耕战,安抚民生,并屡次上书陈述收复大计,惜未被采纳,中年因遭弹劾退居江西上水龙
吟?登建康赏心亭宋?辛弃疾饶几近二十年。晚年复被起用,积极筹划北伐,因与丞相韩侂胄在战略上
意见不合而落职,不久即郁郁而终。他是南宋杰出词人,存词六百余首,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将爱国之心、恢复
之志与满腔忠愤熔铸词中,气势纵横,声韵铿锵;长于用典,以为诗为文之法为词,进一步拓展了词的内容与意境。有《稼轩长短句》。词人空有满
腔救国的热忱但不被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即是这一心境下的创作,上片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
关之思。下片是具体申说“无人会”的“登临意”,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息流年如水,
壮志成灰。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
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
、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辛弃疾三、字词积累⒈岑:c
én,小而高的山;遥岑:远方的山峦。这儿指江淮以北金人统治的山河。⒉簪:zān,别住发髻的一种首饰;泛指古代妇女绾束头发
用的器物,状如没有把柄的剑,这儿比喻山峰尖峭。玉簪:用玉做的簪子。⒊髻:jì,在头顶或脑后盘成的各种形状的头发;螺髻:古
代妇女梳理的一种发型,将头发盘旋成田螺形状。这儿是用来比喻圆形的山岳姿态优美。⒋鲙:kuài,把鱼、肉切成薄片。
⒌吴钩:一种兵器,似剑而刃弯,产于吴地。⒍休说三句:反用西晋张翰(字季鹰)典故。《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
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gū)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这里是说自
己当此国难之际不愿学张翰弃官归隐。脍:细切的鱼肉,此处作动词。⒎求田三句:《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记载:“许汜与刘备
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三、字词积累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
,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
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
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意谓自己胸怀大志,不愿学许汜买田置地,只顾个人私利
。三、字词积累三、字词积累⒏可惜三句:自伤年华在国势飘摇的忧愁中流逝。“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
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泫然流泪。”⒐倩:请。⒑揾:wèn,擦拭。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萧瑟肃杀、冷落凄清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
。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四译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
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已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家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
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且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四译文?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
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五、赏析—上片第一层
词的开头先写登临所见。“楚天千里清秋”一句,点出登临的地点、环境、季节。楚天:指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这一带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管辖
,泛指南方。所以称为楚天。千里:形容地域广阔,言其辽远。秋:交待登亭的季节是在秋天。“清秋”的“清”字,一种解释为“天高云淡”,空
气明净爽朗,一种解释为萧瑟悲凉,冷落凄清。取后一种解释比较好。下句“水随天去秋无际”水:指长江水。水随天去,是说江水滔滔不绝地流
淌天边。古人经常以流水的连绵不绝比喻忧愁的连绵不断。此句紧扣“千里”二字来写秋的景象,写出秋季水的清澈,天的高朗,天水相接,水天
一色,真是秋天空阔,秋水浩渺。面对这赏心悦目的景色,本应该心旷神怡,可是词人的心情却是:“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岑
:远山,远方的山。这儿指江淮以北在金人统治下的山河。目:远目的目,作动诃,看的意思。玉簪螺髻,都是比喻山峰的形状。玉簪:玉做的簪子
,是古代妇女绾束头发用的器物,状如没有把柄的剑,这儿比喻山峰尖峭。螺髻,古代妇女梳理的一种发型,将头发盘旋成田螺形状。这儿是用来比
喻圆形的山岳姿态优美。这三句词,按照今日的语言习惯来说,应是,“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的
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女头上五、赏析—上片第一层螺旋式的发髻和尖细状的玉簪一样。但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愁和恨。词人不说自己的心
情不好,而说山的峰峦为自己“献愁供恨”,仿佛峰峦本身就是愁和恨的化身。“献愁供恨”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意思是沦陷敌手的锦绣山河,
犹如美人蒙羞含痛,向自己诉说着心中的愁恨。这样写,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以
上几句,从“楚天”写到“遥岑”,由大入小,由远而近。千里楚天之下,随天而去的秋水之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峰峦,五、赏析—上片第一层
而峰峦为词人“献愁供恨”,所以下面笔锋便转向词人自己,由景及人,由物及我。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五、赏析—上片第二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作者当时的处境。楼,即赏
心亭。“落日楼头”是说夕阳斜照在赏心亭上。“断鸿”,失群的孤雁,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
和孤独寂寞的处境。“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是词人自称。作者在“游子”之前,特别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达自己孤独无依的处境。从字
上面看,这几句是说自己这个从北方来到江南的游子,黄昏时候站在赏心亭上,看到夕阳下落,听到断鸿鸣叫,不禁感到孤独寂寞,内心十分伤感
。实际上这几句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落日”,点明时间是黄昏,一天将尽,“断鸿”,点明季节是秋天,一
年将尽。两者都写出时不我待,光阴虚度,未能利用少壮年华而大有作为。同时,词人又以落日隐喻国家形势,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又以断鸿暗示自
己如失群的孤雁,立志报国而无所依归。这句本是描写景物,但作者也将“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危殆,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
因而触景生情,黯然伤神,为国势担忧。这三句的前后关系是,前两句烘托后一句:以突出作者“举世独立”的处境。这种被压抑的爱国热情和英雄
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是没有人能够理解的,所以接下去就说:五、赏析—上片第二层“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春秋
时吴国出产的一种钩子,用来挂帐子或宝剑的。但旧时的注家认为吴钩是吴国制造的一种弯形宝刀,五、赏析—上片第二层后来就把吴钩作为宝
刀的代名词。杜甫有诗说,“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馈赠和观赏吴钩这样的宝刀,表示能凭借宝刀从事征战,杀敌立功,以锋利的吴钩陪衬怀
有豪情壮志的少年。辛弃疾在写给陈亮的《破阵子》词中说“醉里挑灯看剑”,也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把吴钩看了”,则是从另一角度说自己空有
宝刀,却派不上用场,不能为国杀敌立功。作者描绘了两个具体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
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这是第一个动作。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
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第二个动作。拍阑干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
,拍遍了阑干,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不仅拍,而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然而,可悲的是,昏
聩的南宋朝廷无人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无人会,登临意”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音”发出的深沉喟叹。词的上片主要是即
景抒情,表现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痛苦,侧重于写景,兼写由景物引起无穷的思绪。但“登临意”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说,于是词的下片就扣着“登
临意”五、赏析—上片第二层三字去展开抒情和议论。五、赏析—下片第一层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这两句照
应上片的“江南游子”一句,用了西晋张翰思乡的典故。季鹰是张翰的字。张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于
是辞官归家。辛弃疾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辛弃疾用此典
同张季鹰比较,“季鹰归未?”是用疑问语气,既呼应了前面的“游子”,抒发了深挚的乡思,又呼应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
表明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
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五、赏析—下片第二层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
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
叫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
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床下。”“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之辞。这三句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如果像许
汜那样求田问舍,恐怕应该没脸去见刘备那样才气盖世的英雄。辛弃疾用此典是进一步申明自己回家乡,既不是像张季鹰为了吃鲈鱼,也不像许汜是
为了求田问舍,他看不起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这又与上片的“把吴钩看了”一句照应,表明词人自己胸怀壮志,不做许汜那样不关心国事的人。可
是词人虽有壮志,却也只能虚度年华。五、赏析—下片第三层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流逝的年华。风雨
:指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树犹如此”又是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征西大将军桓温北伐,经过金城,看到自己过去
种下的柳树已长到十围粗了,感到年华流逝太快,于是慨然叹息“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后来庾信写《枯树赋》时把“木犹如此”改为“树犹如此
”。辛弃疾这三句的意思是说,我担忧的是,时光在无情地流逝,而国势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自己的雄心壮志无法实现,眼看年龄却一年一年地
老大了。“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词,不仅是这首《水龙吟》的主题思想,也是辛弃疾下半生的境遇及其思想的高度概括。词人用
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大好时光已经白白地虚度了,北伐抗金的愿望不能实现,而又经常处于不得意的境遇之中。忧愁风雨,是形容处境艰难。从“
休说鲈鱼堪鲙”到“树犹如此”,词人写他痛心于天下多难、南北分裂,鄙薄“求田问舍”的个人打算,希望为统一祖国做出一番事业,然而却只能
在“忧愁风雨”中叹息岁月易逝、宏图难展,这就是“登临意”的核心内容。五、赏析—下片第三层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这三句是说,多情的美女或许还能同情自己,为自己擦去悲愤难忍的英雄之泪,然而这样的美女也无人去为自己呼唤前来。“倩何人
,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是反问、双重否定,是说没有人来“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抱负成虚,自伤不已,不禁两行热泪夺眶而
出,连个给自己擦的人也没有。作者悲叹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俗话说:“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五、赏析—下片第四层到伤心处。
”英雄而至落泪,可见伤心已极。“英雄泪”三个字,把上片所写“落日”之景,“断鸿”之声、“遥岑”之“献愁供恨”、吴钩之“看了”、阑
干之“拍遍”,总收一笔。这“英雄泪”,不是辛弃疾个人的,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一切爱国志士经历“忧愁风雨”的共同哀恸。南宋朝廷中容不得
爱国志士,他们就感到知音难觅。即使有“红巾翠袖”,可以为自己一洒同情之泪,而这风尘中的知音却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啊!这几句,从结构或
词的脉络来说,是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五、赏析—下片第四层收束全篇,更深入一步地表达沉痛而悲愤的感情。六、思想内容和艺
术风格作为时代的歌手,辛弃疾在作品中表现了当时重大的抗战、爱国主题。他喊出了当时人民群众普遍的抗战要求,抒发了他
们的强烈的爱国感情。抗战与爱国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因为爱国就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不容许有外来侵略,有侵略就要奋起抗战,而抗战的实际斗争,斗争中的英勇顽强,奋不顾身,则是爱国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可以说,坚定的抗战决心,强烈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词的基调。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这是前代词家所没有的。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像该词中那个登赏心亭的“游子”——抒情主人公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就十分鲜明突出。六、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辛弃疾的理想抱负、思想感情不被南宋统治集团所理解,他在登览风景名胜的时候,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怀想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就常常激起伤时忧国的感情,同时更产生壮志难酬的苦闷。他一生写了大量的登临怀古词,大多数都是感慨万端、深沉悲壮。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10月16日(周四),08—14班讲至此页。
献花(0)
+1
(本文系bdzhijiao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