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度最虐心的爱情佳作!看完后好像心里下了一场雪

 影视资讯梦工厂 2020-07-17

88分钟,无一处“废笔”,囊括了意识形态、冷战、音乐和爱情,收笔时以极为震撼的结尾,一剑封喉,不给人丝毫喘息机会。看完全片后,心里好像,下了一场雪。不出意外的话,《冷战》(Zimna wojna)恐怕是我2018年最喜欢的一部爱情片。

那段黯然销魂的片尾直接让人内伤。华丽哀伤的场景,又叫人忍不住立即重看了第二遍。《冷战》是一部精致的电影。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早已功成名就,凭借2013年的影片《修女艾达》赢得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以及多个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时隔5年,这部《冷战》让他拿下第71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差一点就把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收入囊中。

烂番茄一度打出100%新鲜度,100%的观众分,可见影片实力惊人,影片讲述了波兰流浪艺术家维克多和他心爱的歌者祖拉之间长达15年的爱情纠葛。时间跨度从1949年到1964年,空间从波兰到莫斯科,再从柏林到巴黎,最后又回到波兰。影片以时代为轮廓,在意识形态的冲突,冷战的阴云下,描绘了一段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的“错位爱情”。

维克多和祖拉的爱开始于彼此的欠缺,是人类对于爱情追逐的原始本质。人类原始的本质,在于使我们称之为人的完整性,而对这种完整性的欲望和追逐就叫做爱。爱,其实就是欠缺,欠缺我们已丢失并努力寻找的那另一半。

欠缺就是欲望的核心,而重新找到另一半则是一个早已注定无法实现的梦想。当爱人们恰好遇到他们的另一半,就会奇迹般地被柔情、亲缘感和爱牢牢抓住。他们不再满足于相互分离,哪怕只是片刻。

所以,但维克多第一次听到祖拉唱歌时,就被她深深的吸引。那怕她的同伴提醒他,“祖拉是个刺头,坐过牢,刺伤过自己的父亲”。维克多根本听不进去,欲望遮蔽了所有理性思维,他只想找到他的另一半,而这时,祖拉给了他完整自己的绝佳机会。在时间的流转,空间的变换下,维克多和祖拉不断调换着位置。一开始是维克多处于高位,他栽培初出茅庐,羞涩的像个小女孩,但内心倔强无比的祖拉;爱的天平,几乎完全偏向维克多,他是两人关系的操控者。

直到他决定带祖拉逃离社会主义的波兰,去到资本主义的法国时,祖拉的退却,维克多失落,让两人的关系角逐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两人断断续续的接触,始终被地域和意识形态区隔开。

欲望之火熊熊燃烧,经历时间的磨砺,内心的成长,对于爱的坚持,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在巴黎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可时间和空间总会同时制造成功和失败。两个人一旦融合为一个人,他们便不再有任何时间专门用于创造。因为他们已经得到希望的一切,不再有欠缺感,生活随即陷入停顿,二人世界变成了一种死亡,这死亡虽然舒心惬意,但却单调乏味。

他们会陷入一种奇怪的状态:一边想逃跑,一边想贪婪的拥吻。《冷战》将这段急速掉头,迅速枯萎的爱情,刻画的惨烈且迅猛,力透纸背,令人感叹。身体的斯磨,心理的碰撞,从床头,船尾,到酒吧;

精神的猜忌,肉体的隔离,从屋檐下的争吵开始,到彼此之间的消耗和冷漠为止。

几个片段,精准又浪漫,动人却残忍。离开了所谓的控制,去到自由的地方就能滋养出繁花似锦的爱吗?维克多终于把祖拉碰上了爵士女歌手的位置,可透过录音棚的窗子,祖拉告诉维克多,“我再也不信任你”。于是,欲望又开始暗潮涌动。两人不断制造一些危机来打破安逸的,程式化的,有安全感的存在状态,重入虚无,所以只能彼此再次分离。

到这一刻,爱情的天平完全调换了位置,祖拉才是控制两人关系的执牛耳者,一直到片尾,祖拉用她的方式,封冻了两人爱情的最佳状态。当时间停止,空间永存,他们终于彼此完美相融,不再欠缺,也不再有欲望。《冷战》原本可以用更为宏大的背景去制造足够多的冲突,可影片总是淡淡的推进,缓缓的一幕接一幕。

它用人物之前的爱情关系,两位主角和几位二级人物之间的关系,隐喻了时代的羁绊和压迫。无论是放逐他乡,还是回到故乡,他们都无法获得彼此完整的爱。《冷战》如机器一般,精妙的建构了人物和时代的互文关系,用精准又浪漫的方式呈现了人与人之间,意识形态之间的一场冷战。影片最更可怕的地方是,整体来看,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还从音乐入手,架构了其与时代背景和政治话语之间的关系,而且基于音乐设计了镜头调度乃至整个视觉体系。

这也是为什么《冷战》时长虽段,但非常耐看的原因。你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夸奖影片的配乐,从一开始的乡村民调,自然朴实;到斯大林时代,歌曲被意识形态化,群舞大合唱代替了从前的纯真;两人到巴黎时,醉人碎心的爵士乐此起彼伏;再到最后的“无声”,

多种类型化的音乐形态与人物造型和内心状态,社会形态,时代感强烈呼应,电影元素之间紧密联系,且分寸拿捏不温不过,平衡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大师级的作品就是如此了。另外,我太喜欢《冷战》的镜头调度了。黑白摄影、1.33:1的画幅,两边的黑框造成压迫感,也为人物之间,位置和心灵关系的“远近”提供了可操控的冲突空间。加上精致的光影、略带俯角的、将人物框在画面下半部分的构图方式,都给人全新的视觉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黎的一段,为了配合爵士乐的动感,《冷战》有多场令人赏心悦目的运动镜头。

其中两场让人印象深刻。当两人的关系抵达高点时,镜头以女主角祖拉为中心开始旋转移动,祖拉是众人的中心,观众视她为天使,那时而进入荧幕的灯火引发着眩晕。

镜头的结束位置时两人之间的四目相对,含情脉脉;

到两人关系跌入低谷时,镜头依然以祖拉为中心开始旋转横移,她第一张爵士专辑录播成功,观众敬她如神,镜头的结束位置还是男主角维克多,可两人错过了四目相对的机会,维克多看着其他地方,祖拉的爱失去了回应,爱的讯息已无法传递。

仅仅就凭这一前一后两段镜头和场景调度,就可见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的深厚功力。在戛纳电影节放映时,有不少中国记者把冷战比喻为波兰版的《芳华》。虽然主题上有共振,但两部影片的落脚点和处理方式却不大相同。不同于《芳华》的热烈和繁复,

极简主义风格的《冷战》让整部电影成了一个透着冷峻。

其模糊化剧情过程的处理做法,使电影显得相当克制和冷静,把本可当成卖点和痛点的迫害和摧残的煽情段落主动隐去,跳过本该着重展现的体制对于个人离开的质疑和拷问,以两位主角的命运结局作为所有问题的结果呈现出来,可以说,他们爱情的经历和结局,就是最有力的回答。电影天堂

片尾那个空镜头,一阵微风吹过,摇曳了草苗,往事随了风。就像《冷战》精美的宣传手册上写的那样:爱情是爱情,仅此而已!电影天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