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者丨张林 主播丨秦臻 分田到户以前,钟表尚未普及,生产队大都会安排更夫。更夫最初主要工作就是夜间给百姓定时报时,相当于现在的巡夜。 生产队的院子里,设有更房子,也是打更人晚上小歇的地方。更夫也多羸弱之躯,重活干不了,只能揽上打更的活计。打更用的工具通常是一面铜锣,外加一个锣槌儿。 铜锣之于更夫,犹如钢枪之于战士。每每手不离锣,锣不离身,唯恐被人偷去,砸了自己的饭碗。打更的活儿虽不重,却很辛苦。一手拎铜锣,一手拿锣槌儿,深一脚浅一脚行走在黑夜里。 打更报时可有讲究。敲一下,代表初更;敲两下,二更天已至;以此类推,五下响起时,天已放亮。更声必须按照时辰走,每更不得多敲,亦不能少敲。作为夜间报 时辰的更夫就相当游走于屯子里的“活时钟”。那么,更夫靠什么来确定打更的时辰呢?依据更房子里一个手动上劲的马蹄表。 记得小时候,一到天黑,就会听到更夫的打更声,“哐——哐——哐——”,清脆洪亮的锣声过后,会传来更夫透着亲昵的叮咛,上半夜一般喊“关好门窗,当心火烛啊——”,下半夜一般喊“太平无事喽——”,尾音拖得长长的。充满关爱和暖意的更声轻轻敲打着窗棂,飘过低矮的屋檐,回荡在小屯的夜空中…… 当时,我所在生产队的更夫与我家是邻居,平时我叫他大姨父,他腿脚不好,走路一瘸一拐。晚上在外面疯玩时,我也会随着他的更声,喊“关好门窗,当心火烛啊——”。不耐烦的时候,他会高举手中的锣槌儿,作向下捶打状,吓唬我早点回家,省得大人担心。有时他也好言相劝,说赶紧回家睡觉去吧,不然睡得太晚太死半夜起不来在被窝里“画地图”,可要羞死一屯子人了。我也就不当他的“跟屁虫”了,只好转身悻悻地回家。 更夫都有较强的安全意识。那时候,防火是最大的事。更夫在报时的同时,还要伸长脖子,这嗅嗅,那闻闻,东看西看,小心翼翼洞察着屯子里有何异常情况。如果闻到一丝烟火味儿,会立刻提醒户主,快查看一下。 后来,屯子里不时有小偷小摸的事情发生,更夫的职责范围扩大了,在负责打更的同时,又成了夜间巡逻的人。“哐!”深夜一声锣响,贼人听了不免心惊肉跳,收敛贼心。 如今,老百姓的生活好了,掌握时间无需听更声。手持铜锣的更夫,再也见不到了。然而,那洪亮、飘渺的打更声和那亲切、善意的叮咛,依然会在某个静静的夜晚,不经意间穿过我日渐荒芜的梦乡,给我带来久违的温暖和感动。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