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渔樵心旅丨《心旅留痕》之在路上(一)

 茉语清澜 2020-07-17
茉语清澜
每早六点  与你相约

  

《心旅留痕》之在路上(一)

作者丨渔樵   朗诵丨茉清  


1


午饭后的林荫小道,一双慢慢而行的背影,无论春风秋雨时,无论骄阳白雪日,都会准时出现,这已成为我和好友郑守林先生多年午饭后的必修课。起初的目的,是饭后散步活动一下身体,可时间久了竟有了瘾头。走在漫漫长路上,在有一搭无一搭的闲聊中,在对匆匆路人的观察中,在对春风秋雨和夏花冬雪的抚弄中,慢慢地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即所谓关于旅行和读书对人类文化认识过程的影响。近日闲暇,把经年的一点点思考和感悟记录于此,聊以慰藉,以不负我和好友走过春夏秋冬的脚步。

正是遍地花香的五月,62岁的屈原踽踽独行在汨罗江边。这是公元前278年的初夏。在漫漫的报国路上,上下求索而不得其解的屈原独自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我相信这是屈原在自沉汨罗江前,对天独吼的最后一句话。说出这句话,对于屈原是很不容易的,他是在两次流放之旅中,对当时楚国政治进行了认真思索后得出的结论。假如屈子没有被流放,始终在权力中心内周旋,筋疲力尽的他是不会有此思索,也不会有这么深刻的感悟的。这是一个悲愤者绝望的哀嚎,他知道国家已经无可救药。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的劝谏,对于此时的屈原反如临渊一掌,更加坚定了他离开浊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决心。

屈原的流放之旅,因其孤独、思索、无奈、悲愤、叹息和最后的轻轻一跳,而成为中国文人心路旅程上永久的精神坐标。

与屈原相比,在中国历史上,开旅行之先河,并有思想传著后世的,当属比他早出生211年的孔子。孔子的旅行因一部《论语》而传著后世,是因为孔子和他的学生在游学的路上思考、总结和提炼出了很多教育、做人和治国理政的思想,被后人视为至理名言,成为后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依据,孔子的思想因而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傲人的精神高峰。

孔子的游学之旅开始于55岁那年,他和学生一路走来,一路碰壁,一路思索、一路惨遭白眼,一部《论语》清晰地记录了他们的旅程和思想。其实,孔子出行的目的并不是考察民风、游历山水、陶冶性情和学法自然。他出行的目的是向各国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其接受自己治国理政的思想。但是,恰恰在一次次失败当中,在一步步坎坷的前行路上,他的思想火花在和现实的碰撞 中无数次闪亮,最终成就了他的儒家思想体系。可以说,如果没有曲折的游学之路,就不会有孔子智慧的心路历程,正如明朝书画家董其昌,在其《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样,旅行对于孔子及他的学生来说,既是一个在实践中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让思想与社会碰撞和结合的过程。

在中国历史上,紧随孔子之后而闪亮登场的另一个大思想家是老子。那是公元前491年的一天,明志要西行游学的老子来到了函谷关。在函谷关令尹喜的软磨硬泡下,把他一路走来中对天、地、人的思考和感悟写成了《道德经》。这是老子历经风雨后的晴空之作,是行为和思想激荡之后的沉淀之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短短五千字的一篇文章,被后人咀嚼了几千年,还似乎有很多似懂非懂的地方。可谓是大道至简,其中有势。但是,它的大义微言之理早已被天下人所接受,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的一个神话。

在和孔子、老子差不多同时代的思想家中,庄子对旅行的认识似乎更明白一些。因为他的著作以《逍遥游》为开篇,“人有能游,且得不游乎?”表面上看,庄子是劝人们出行。实际上,他的出游和我们现在某些人纯粹的游山玩水是有着本质的不同。游山玩水的目的是为了放松心情,而庄子的“且得不游”的目的是实践社会,是在旅行中积聚思想的火花,凝聚智慧的认识,形成不朽的思想真理。假如人类天生就没有出行的意识,或是如蝼蚁一样没有远行的本领,一辈子就窝在一个地方,那么就不可能形成人类社会今天这样丰富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作为诗人的李白,对这一点的认识似乎很深刻。他感慨道:“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他把旅行的意义放大到天地和历史的高度来认识。过之乎?我认为,不过也!苏东坡步李白之后,更索性直呼:“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从苏东坡的诗中,读到的是他旅行中轻松自在的心情,是他在思索人生、认识世界这个过程中的快乐。

在中国古代的众多诗人中,旅行经历最丰富的当属南宋大诗人戴复古。与李白和苏东坡不同,戴复古一生不仕,他的旅程和心路算是中国古代文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了。表面上看,戴复古秉承父业以诗为乐,其实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是有着复杂的愿望和情感的。他还是渴望成名入仕,渴望被社会认同的。但是他的命运不佳,就犹如南宋小朝廷一样的东奔西突,终无建树。一生中戴复古出游三次,历时四十余载。他也曾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思考过、哀嚎过,但是他的悲哀不在于其无法入仕,而在与其四十余年的旅程“空行万里路,未成半句经”,只留下“活计鱼千里,空言水一杯。”、“求名求利两茫茫,千里归来赋悼亡。”和“落魄江湖四十载,白头方办买山钱。”的哀叹。就此,我们也不能说戴复古的旅行完全是消极的,综合来看,他的旅行还是具有正面意义的。他向中国的文化人发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不能为国家和民族出汗牛之力,就一定要在思想和文化上有所作为。否则,空游大好河山,白读万卷诗书,岂不汗颜。

作者  渔樵  本名王法胜,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大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庆石化公司作家协会主席,邂逅湖读书会会长。

出版个人诗词集《心旅诗话》、《大庆城事》等文集。作品散见报刊和网络。创建邂逅湖读书会和渔樵书院公众号,致力于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

桌上一杯茶,手中一本书,静谧的午后,王法胜与您相约渔樵书院。静静地听,轻轻地聊。听,从历史深处传来的文化信息;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体会到的感悟。人生不过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读书就是这个过程中的最好方式。所以,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主播  茉清  一份执念,一瓣心香。最美的时光里遇见最好的自己。用声音传递爱与美好,用最真、最朴实的情感诠释文字。微信号:yanlp0910;喜马拉雅FM:茉清2017。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