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就像是泼出去的水,即便水干了,地面也会留下点点水渍。信守诺言的人,活得更加光明磊落,其实他们本来没有义务去负责别人的人生,而正是内心深处的正直和善良,才让那些诺言变成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有时候人们不经意的一个决定就可以轻易的改变一生。 命运的偶然安排,却改写了一个人的命运现今社会,承诺变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散发着廉价和虚伪的味道,而在十九世纪,那个淳朴的年代,人们却将承诺看得比生命更加重要,这是生而为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 张志远,1954年生于重庆,在他18岁的时候插队到四川省南江县做了知青,谁也没有想到张志远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 1972年,当时插队到农村的知青非常罕见,张志远刚来到农村报到时还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骚动,组织将张志远的住所安排在了佘林海的家旁边,两人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命运的巧妙安排,使得这张志远与佘林海一家的缘分一直纠缠了下去。张志远刚到农村时,对这个地方一无所知,为此他遇到问题时会经常向佘林海夫妇请教。 张志远慢慢的和这家人熟络起来,也和佘林海成为了兄弟,他知道佘林海有一位贤妻,还有四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佘林海的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家人也生活得非常幸福。 '一诺千金'成为了张志远的毕生'追求'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佘林海头上,他因咳血住进了县医院,可这一住就再也没能回到那个他所思念的家。 佘林海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他垮了也就意味着整个家垮了。胡庭秀既要照顾四个年幼的孩子,又要肩负起挣工分的胆子,她分身乏术根本无法时刻守护在佘林海身边,张志远见此情景便承担起了照顾病人的责任。 善良的张志远凭借自己的知青身份去换取粮票为佘林海交伙食费,他在病床前尽心竭力的照顾佘林海,令佘林海感激涕零。佘林海还是没能熬过病痛的折磨,他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衰弱,最后不幸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佘林海在临死前数次表达对张志远的感激,张志远更是承诺会照顾他的妻子和四个年幼的孩子,那时的张志远也才刚满19岁,他也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然而张志远脱口而出的承诺,并非只是敷衍的安慰一个即将离世的病人,他是真的想为这个苦难的家庭带去一丝希望与关怀。 面对'顶梁柱'的离开,胡庭秀明显的感觉到头顶上的那片天塌了,她看着四个年幼的孩子,再看看家徒四壁的凄凉境况,一股无力感瞬间击垮了这个可怜的女人。 不畏风言风语,勇敢的承担起所有困难张志远心中时刻铭记着自己对佘林海的承诺,他也将此付诸了实际行动。张志远为胡庭秀分担了大部分力气活,背粮、背水,送孩子上学,他渐渐成为了这个家第二根'顶梁柱'。 随之而来的风言风语终于吹进了两人的耳朵,'寡妇门前是非多',更何况是在当时思想保守的农村,村民的那些闲言碎语快要将胡庭秀淹没了,她果断的拒绝了张志远的帮助,希望两人能够就此划清界限。 作为一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张志远在面对村民的猜测与质疑时,毅然地将自己的铺盖搬到了胡庭秀的床上,并要求和胡庭秀结婚,这一举动让胡庭秀和四个孩子都吃了一惊。面对绝望的处境,胡庭秀没有其他路可以选,她终于答应了张志远的结婚要求,那时的张志远20岁,胡庭秀31岁。 '名正言顺'之后,张志远更是为这个家劳心劳力,脏活累活不间断,凡是能多挣工分的活他都抢着报名,耕田、搬石头,上山拉竹子,一趟下来人生生的褪去了一层皮,脚上的鞋早已破烂不堪,脚底扎的全是野刺,这让胡庭秀看了心疼不已,张志远彻底的从一个知青变成了一个'合格'的农民。 命运早已将两个灵魂紧紧缠绕在一起了面对困境,张志远没有被吓倒,而是一次次的勇往直前,他与胡庭秀婚后又育有一儿一女,原来的六口之家变为了八口之家,每天睁开眼,张志远就要为生计而四处奔波,他在努力的兑现着对佘林海的承诺。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能够接受教育的机会,张志远省吃俭用,常常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而就在这时,命运出现了一个转机,下乡插队的知青等来了可以重新回到城市的机会。 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张志远不是没有动摇过,他也想念在城市里的亲人,但是想到胡庭秀和那些孩子,张志远的心就说不上来的疼,他此时才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对胡庭秀的那份情感,这就是爱情。 胡庭秀在得知知青返乡的事情后,劝说张志远回去,但是张志远却紧握着胡庭秀的手对她坦言了这份真挚的情感,微妙的爱情让两个人的心更加近了。知青办的人在得知张志远拒绝返城的原因后,被他高尚的品格所震撼,当即给了他1200元作为安家费。 一个人能用一生去兑现一个承诺,这份胸襟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如今的张志远仍然生活在这座大山中,守着他的承诺与爱人,艰苦的环境并没有让张志远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他依然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给予的每个难题。 生活的滋味充满了甜与苦,要永远对生活抱有希望,在面对困境时,要努力相信阳光总会在风雨之后变得更加璀璨耀眼。 文/平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