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魏晋风度的阴暗一面

 兰博2000 2020-07-17

一般印象中的魏晋名士是一群仪容秀美、谈吐风雅的士人,但这种令人企慕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其实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接下来我们从大家都很熟悉的邓艾、钟会在伐蜀之役中发生的“二士争功”的悲剧入手,来谈谈名士的另一面。

曹魏景元四年(263)的伐蜀之役,可以说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最后一个高潮。邓艾率领手下的将士,翻山越岭,穿过崎岖的阴平小径,绕开剑阁天险,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成都平原上,进而一举灭亡蜀汉,这场奇袭是中国军事史上有名的经典战例。但令人奇怪的是,战争的胜利反而激化了两位主将钟会与邓艾之间的矛盾。

钟会到达成都之后,污蔑邓艾谋反,将其囚禁,后来钟会又在姜维的鼓动下,意图割据自立,遭到监军卫瓘的讨伐。在混乱中两位伐蜀的主将先后被杀,胜利最后演变成了一场悲剧。这个故事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那么邓艾与钟会之间矛盾的背后,是否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两位主将究竟是什么样的性格和出身。

品读|魏晋风度的阴暗一面

图中所绘为《三国演义》中邓艾、钟会伐蜀的事迹

邓艾在《世说新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出现的原因是他的一个生理缺陷。邓艾有一点儿口吃,司马昭曾嘲笑他说:“卿云艾艾,定是几艾。”邓艾的回答还是非常漂亮:“凤兮凤兮,故是一凤。”他化用的是《论语》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之门”的典故。但是在这个玄风兴起,士人推崇捷悟的时代,邓艾的口吃无疑与当时崇尚谈辩的文化主流格格不入。

另一方面,邓艾出身襄城典农属下的部民。曹操在汉末大兴屯田,成功地解决了军队粮食供应问题,这是他能够统一北方的重要保障,这些屯田便由设置在各地的典农来掌管。屯田虽然是一项比较成功的政策,但是参与屯田的农民与一般自耕农相比地位更低,并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因此,可以说邓艾的出身是相当卑微的,完全依赖自己的战功而得以登上高位,没有任何能力之外的资本。而当时官场的主流大多是曹魏开国功臣的第二代子孙,邓艾与他们在社会出身及文化风习上有很大的不同。

品读|魏晋风度的阴暗一面

钟会在《世说新语》中出现的频率则高得多。他是汉末名臣钟繇的儿子,颍川钟氏是汉末清议中最受推崇的家族之一,钟会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身的贵公子。钟会为人非常聪颖,善于清谈,早年应该很仰慕嵇康、阮籍这样的竹林名士。钟会也曾经研究过《四本论》,打算拿给嵇康看,但不敢当面进呈,而是从门外扔了进去,便匆匆离开,完全是一副粉丝追逐偶像的模样。当然作为司马昭的亲信,钟会是主张才性合的,这与嵇康的政治立场不同,或许因此,嵇康不怎么待见他。

据说有一次嵇康与向秀一起在树下打铁,钟会在旁观看良久,嵇康一直没有搭理他,钟会自讨无趣,转身打算离开。这时嵇康突然开口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个回答还是非常巧妙的。毫无疑问,钟会本人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物,但同时也热衷于获得名声。据说后来嵇康被杀,也与钟会进的谗言有关,他是一个气量狭隘的人。

品读|魏晋风度的阴暗一面

作为同样出身曹魏政权高官的子弟,钟会与司马昭关系密切,可以说是司马昭最亲信的谋臣之一。我们可以举《世说新语》中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两人的亲密关系。

有一次司马昭、陈泰、陈骞、钟会四人相约出行,但钟会迟到了,司马昭戏谑他:“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司马昭在此故意提及钟会父亲钟繇的名讳(遥与繇同音)。之前已经提到过,魏晋人重孝道,因此与人交谈时不小心提到对方父亲、祖父的名字,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冒犯行为,就连谐音字也不行。被冒犯的人应该当场痛哭表示被触及伤心之事。当时有些清谈名家,以一日之内与上百人交谈而不犯任何一个人的家讳著称,这是记忆力惊人的表现。但反过来,如果是关系十分亲密的朋友,有时候会用对方的家讳来开玩笑,这成为魏晋名士特有的一种智力游戏。

司马昭便因为钟会的迟到,拿他的家讳来开玩笑。素有捷才的钟会也不甘示弱,反击司马昭道:“矫然懿实,何必同群。”意思是说我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何必要和你们一起出发,一方面美化了自己迟到的行为,更在短短的八个字中巧妙地提到了车上另三人的家讳,即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陈泰的父亲陈群、陈骞的父亲陈矫。

同车的四个人都是曹魏的官二代子弟,这场智力游戏的第一个回合,无疑是钟会占了上风。司马昭不甘心吃亏,继续发问:“皋繇何如人”,再次触犯了钟会的家讳。钟会回敬道:“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又再次占了上风。

当时,把持朝政的司马昭已经开始准备篡魏,“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虽然还不是皇帝,但已经有了皇帝的派头与排场,对于旁人而言,事实上已经有了君臣之隔,但这些从小一起长大的贵公子之间依然可以毫无顾忌地拿对方父祖的名讳开玩笑,以为戏乐,并无太大的尊卑等级之别。司马昭对于钟会的信任与重用乃是建立在这种深厚友情的基础之上,和邓艾相比亲疏差别很大。

品读|魏晋风度的阴暗一面

我们回过来再谈伐蜀之役,这是一场受内政因素驱动的战争,并非是司马氏有澄清天下之志。五年前的甘露三年(258)二月,司马昭平定了淮南诸葛诞的起兵,已经扫清了篡位道路上的最后一个障碍,因此当年五月便有“封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晋国置官司”的动议。有了之前汉魏禅让的先例,大家都明白这标志着“禅让”连续剧的正式开场,高贵乡公曹髦讲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便是指这件事。此时,这位性格刚烈的年轻皇帝,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率领亲随冲出宫去攻打司马昭,结果还没走到司马昭府邸便被刺杀。但曹髦被弑给司马氏造成了巨大的道德压力,同时也揭破了“禅让”连续剧中“你情我愿”的面纱。

在此之后的五年内,尽管屡有加九锡的动议,但司马昭一直没有敢接受,魏晋易代的进程陷入了僵局。在此背景下,司马氏被迫寻求建立不世之功,来重启代魏的进程,而不是因为魏蜀两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事实上,直至司马昭决心伐蜀的前一年,姜维的军队依然在骚扰曹魏边境。最初,邓艾对于伐蜀是反对的,直至司马昭专门派人说服之后,才勉强同意。所以伐蜀的整个战役是钟会一手谋划的,邓艾只不过受命率领偏师而已。这样一来,心高气傲的钟会被姜维堵在了剑阁,最后让邓艾抢到了头功,他心中的嫉妒、愤懑与不满自然可以想见,两人之间的矛盾便是自然而然激化的。

品读|魏晋风度的阴暗一面

尽管邓艾完全是冤屈而死,但一直没有得到平反,甚至跟随他灭蜀的部下也没有获得应有的封赏。一直西晋初年,邓艾过去的部属段灼为他申冤:“以艾性刚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协同朋类,轻犯雅俗,失君子之心,故莫肯理之”,邓艾所犯的雅俗,恐怕就是清谈这样的士人文化。因此,魏晋风度虽然是一种精致高雅的文化,但我们也要注意这种文化背后的阶层性与封闭性。

实际上,西晋的官僚阶层经过魏晋两代的生长发育,已经形成了一个通过婚姻、交游、同僚、征辟等方式凝结起来的政治利益共同体,加之魏晋之际玄学清谈的兴起,这些官僚家族除了政治利益外,在文化上也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趣味与认同。出身及文化与这个社会阶层格格不入的邓艾,变成了被排斥的对象,哪怕最后冤死,也没有得到当时人太多的同情,这大概是魏晋风度的阴暗一面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