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9澄怀静性骛高致——林简山水画赏析

 丁镛 2020-07-17

潘颂华

眼前的几幅山水画,没有危岩遐举,没有重峦叠翠,没有云蒸霞蔚,没有浓墨重彩,似乎缺乏雄山大川之气势。然而,这位年轻的女画家,却能抱定其闳识孤怀,以现代的审美视觉,努力追求一种林泉高致的品格。

画如其人。林简的山水画,恬淡、明净、简约、静雅。然而,林简在山水画的研习与创作中,并非平静如水,恬然自致。她在继承传统中,冥思着革故创新;她在学习历代经典中,探求着融为己有;她在实地写生中,异想着超乎象外。凡此种种,似乎与其文静、内向的性格迥然不同。其实,正是这样,林简把握着对立统一的美学原理,于异派中寻求共性,于对立中追求统一。

澄怀静性,骛求高致。驻足于林简巨幅山水画前,总会被其生动的气韵所振奋。岑岩翠岭、幽谷泉壑、丛林佳木、晴岚淑气,扑面而来。磅礴而雅健,简淡而清逸。气韵生动,美不胜收。

清代王昱论画云:“画之妙处,不在华滋,而在雅健;不在精细,而在清逸。盖华滋、精细,可以力为;雅健、清逸,则关乎神韵、骨格,不可强也。”眼前林简的几幅山水画,没有危岩遐举,没有重峦叠翠,没有云蒸霞蔚,没有浓墨重彩,似乎缺乏雄山大川之气势。然而,这位年轻的女画家,却能抱定其闳识孤怀,以现代的审美视觉,努力追求一种林泉高致的品格。

晚清山水画大家戴熙曾说:“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林简的画,或不令人惊叹,却宛如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洋溢着简、淡、静、雅的韵致,令人驻足,令人遐思,令人赏心悦目。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异彩纷呈。早在五代宋初,南北山水画就各具风格,北方雄浑刚劲,大气磅礴;南方绮丽婉约,清秀典雅。林简在临习传统经典中,总以开拓性的思维方式,潜心比照南北山水画之特质,于对立中寻求统一。她的画作,雄浑中见温润,刚劲中见秀雅。汇聚着丰富的美学元素,让观赏者获得更为丰赡的审美内涵,以至寓目难忘。

山水画经营位置,林简自有见地。她外师造化,在多次的写生中,反复观照大千景象,从而感悟到非多元化的布局,难以表现山川之大美。随着审美感悟之升华,她在“三远”“三叠”传统布局基础上,大胆地借鉴西方平面构成的原理来经营位置。

她澄怀味象,以独特的形式之美,将山峦岩壁、丘壑流泉、丛林佳木、山道屋宇组合成意境深远、气韵生动、情境秀逸的画面。构图中似乎少有平远与高远,然而,伫立片刻,似觉物象情境扑面而来,一种亲近感,让你不自觉地融入画境,尽享山水之乐。

林简山水画的章法,不以追求特定环境的真实性为满足,更注重于抒情达意。画面虚实相生,有藏有露。特别是大胆留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画面简淡、空灵、悠远,“含不尽之意于画外”,给观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情趣。

林简山水画的设色,不囿于“随类赋彩”,而多以淡青浅灰为基调,染以二绿,点以浅绛,辅以大块留白。着色似觉有无而又顿觉丰富多彩。她恰如其分地将青绿山水之明丽华滋、浅绛山水之淡雅温润融为一体,整体画面给人以素雅、幽淡、清爽、明快之感,令人悦目怡情,格外惬意。

更喜那山石林木之间,闪现着几处亮点。赭石朱砂,看似随意敷设,实则着意点染。或石壁,或墙垣,或树干,或廊柱,所染之处,参差错落,互为映照,别具匠心。有如行云流水般的乐曲中,跳荡出几个清脆响亮的音符,让人怦然心动。

那《花田赋》,可谓用线条构建的一幅清朗、静逸的山居图。用笔劲健、挺拔、轻隽、沉着。不同质感的线条,表现出石体之坚凝,峰峦之浑厚,杂木之丰茂,屋宇之古雅,彰显着中国画写意抒情的特质。

当然,观赏一幅优秀的山水画,能否获得审美愉悦,不独在于作品,还在于观赏者能否具有与创作者同样超迈凡俗的情怀。正如北宋山水画家、理论家郭熙所云:“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而以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但愿观赏者伫立于优秀的山水画前,皆能怀抱林泉之心,获取美赡的艺术享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